广电总局整治低俗内容 《非诚勿扰》话题性最强

2010/6/11 15:02:4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情感故事类节目不得展示丑恶、迷信;不得展示因亲情矛盾、家庭纠纷导致的极端行为、过激言论、‘揭伤疤’或恶性案件;网络红人“凤姐”先后做客山东卫视《零度访问》,录制湖南卫视《快乐向前冲》,做客《中国达人秀》接受江苏卫视《人间》专访。

快男刘著

网络红人

网络红人凤姐

  “每天打开电视都是离婚的,找小三儿的,拜金的,***的,真是看得人恶心。”一名网友在网上哭诉。当下,《非诚勿扰》《为爱向前冲》《我们约会吧》等近10档名目各异的相亲类节目如火如荼,马诺、闫凤娇、马伊咪家喻户晓。卫视节目一片混战,在网上一炮而红的“凤姐”也成了电视综艺节目的香饽饽,《快乐男声》捧红了“伪娘”刘著,而各种情感类节目也开始以“把家庭矛盾、夫妻反目放大”为手段来博人眼球。

  日前,国家广电总局正式下发了 《广电总局关于进一步规范婚恋交友类电视节目的管理通知》及《广电总局办公厅关于加强情感故事类电视节目管理的通知》两份正式文件,文件中规定:“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不得以婚恋的名义对参与者进行羞辱或人身攻击,甚至讨论低俗涉性内容,不得展示和炒作拜金主义等不健康、不正确的婚恋观。”“情感故事类节目不得展示丑恶、迷信;不得展示因亲情矛盾、家庭纠纷导致的极端行为、过激言论、‘揭伤疤’或恶性案件;不得过分渲染悲情、阴暗、颓废心态……”

  总局规定直指上述节目的软肋,截至规定出台前,综艺节目所引发的现象已在社会上引起强烈反响。记者 孙帅

  “男孩危机”“婚恋价值观扭曲”“悲情颓废涌动”

  时下热播的综艺节目中,当以《非诚勿扰》话题性最强,马诺、马伊咪等人一炮而红,而由马诺这些人引发的“拜金”现象也成为一种社会性话题,引来外界对于“婚恋价值观”的一场大讨论。

  同样在“婚恋价值观”方面,与马诺等人同样受关注的则是在网上一炮而红的“凤姐”,然而,在“凤姐”身上体现的问题不单单是婚恋问题,“审丑”现象让观众和网友的“哗众取宠”心态暴露无遗。

  无独有偶,从《快乐男声》脱颖而出的“伪娘”刘著却又掀起了一场关于“审美”的大讨论,但是这场“审美”背后渗透的却是对“性取向”的歧视,“伪娘”现象也引发人们对“男孩危机”的关注。

  同时,在卫视综艺节目中,高收视率的节目新贵,多数是一些情感类谈话以及解疑等节目,但值得一提的是,这些综艺节目无一例外地充斥着“揭伤疤”“情感背叛”“小三儿”“包养”等刺激性极强的社会话题,基调也都无一例外地体现出悲情、阴暗和颓废的心态。

  各类节目如火如荼地“泛滥”,已经让许多观众产生了“审美疲劳”,并引发了社会心态的扭曲,一部分学者、专家开始变得忧心忡忡。

  利益驱使 各地卫视成罪魁祸首

  嘉宾上节目和栏目组录节目是各取所需,那么,究竟谁才是引发种种社会现象的罪魁祸首?

  对此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王小章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曾一针见血地指出,“这类节目属于商业操作,在收视率的压力下一切都有可能。”广电总局的针对性政策似乎也更说明问题,这次就是在对症下药。矛头对准了被利益冲昏了头的各地卫视。

  江苏卫视《非诚勿扰》的女嘉宾们也数次被曝光“真实身份”,尽管江苏卫视屡次否认,但节目的“真实性”和“诚恳度”还是被大打折扣,为了拉升收视率,许多节目选择了让嘉宾自由表达“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言论,马诺曾在接受采访时爆料,有些话是编导刻意让她这么说的。随后,风头正劲的马诺居然又被安徽卫视请到《缘来是你》栏目组,当起了嘉宾。

  此外,网络红人“凤姐”先后做客山东卫视《零度访问》,录制湖南卫视《快乐向前冲》,做客《中国达人秀》接受江苏卫视《人间》专访。“凤姐”在各大卫视的怂恿下,越来越红,在接受采访时,针对已有男友的事情,凤姐却一脸憨厚地说:“男友其实是节目组借来的。”

  而“伪娘”刘著在《快乐男声》中亮相后,也迅速成为各大卫视的“宠儿”。***曝光后,各地卫视被推上风口浪尖。针对此,广电总局对症下药,在源头上做文章,“严禁伪造嘉宾身份,欺骗电视观众”“不得选择社会形象不佳或有争议的人物担当主持人”。目前,江苏卫视称将认真学习总局的管理规定,提高节目品质,浙江卫视、安徽卫视等也将做出整改措施。

  业内人士告诫

  理性对待价值“误导”

  目前综艺节目混乱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误导了大量青少年的价值观。除了各地卫视的责任,不少人士也开始反思***的作用。刘著的身份被曝光后,“伪娘”迅速成为焦点,但有些人却放大了对这一现象的看法,甚至演变成人身攻击。“被无限放大这些例子,把年轻人搞得特别想走捷径,忘了怎么去踏踏实实地奋斗。”在“愤怒主播”万峰看来,客观存在的部分“投影”通过公众被无限“放大”。“现在的节目摧毁了传统的爱情观和价值观。而公众也无限放大这些例子,把年轻人搞得特别想走捷径。”

  网友“风华绝代”说:“其实,明白人都看得出来,这只是一种个别现象,只不过节目组为了收视率等目的,人为地放大了这一现象,作为公众应该理性看待,不要被蒙蔽。”而上海影视大学石川教授则重点强调要体现媒体的责任,他认为:“作为媒体在客观陈述时要有一定的负责态度。此外,单纯去***这类节目的做法也许并不可取,毕竟社会整体有更多的理性声音渠道,通过理性的‘施压’,让节目有一个更良性的发展,而非因噎废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