凯特-布兰切特
布兰切特
6月11日,凯特-布兰切特与拉塞尔-克劳合演的《罗宾汉》在国内上映。除了拍电影,布兰切特还担任悉尼剧院公司的艺术总监。如今,她的生活重心逐渐偏向由丈夫和三个儿子组成的家庭,“年轻时选角最关心的,往往是‘我会和谁演对手戏?’有了孩子以后,我更关心的是‘戏要拍多久’”。
文/张一阳 图/Richard Bailey/ICON/Imagine china
5月的悉尼,正值夏天。
凯特-布兰切特却忙着往行李箱里打包御寒的衣服。次日,她将与编剧兼导演的丈夫安德鲁-厄普敦一起,带着三个儿子飞往还处于春寒的柏林。“行李箱、打包、检查要带的东西??”布兰切特有些烦躁,“明天就要出发了,可我们还有许多东西没理呢。”
她曾成功扮演过冷若冰霜的女王伊丽莎白一世(1998年的《伊丽莎白》),和桀骜不驯的好莱坞传奇女星凯瑟琳-赫本(2005年的《飞行者》),所以你可能误以为,现实生活中的布兰切特也是傲慢、专横、高高在上的,就像老派的女星那样。事实上,她很友好、直率,和其她忙碌的普通家庭主妇没有两样。
“任何有了孩子的女演员都会这么和你说。当我们刚出道时,选择角色最关心的问题往往是,‘这是怎样的一个角色?’,或是‘我会和谁演对手戏?’”40岁的布兰切特说道,“可一旦有了孩子,我们发现自己更关心的是‘戏要拍多久?’‘能不能在学校假期内拍完?’突然间,你的态度变得非常务实。也必须这样,因为举家飞往另一个半球可不是个简单的决定,必须要有足够说服力的理由。”
“玛丽安”射箭打爆探灯
此次布兰切特前往德国的理由,是一部名叫《汉娜》的电影。这部影片由《赎罪》导演乔-怀特执导,布兰切特与另一名澳洲男星艾里克-巴纳在片中扮演***局的探员。而近期,在雷得利-斯科特(曾执导过《银翼杀手》、《角斗士》等经典影片)执导的《罗宾汉》里,她饰演英国传奇侠盗罗宾汉的情人—美丽勇敢的玛丽安。与她演对手戏的,是同样来自澳洲的拉塞尔-克劳。
也许在大多数人看来,对于一位即将年满41岁、满足于安逸的家庭生活的女演员而言,骑马射箭的玛丽安并非是最合适的选择。布兰切特有自己的理由。
“眼前有一个与雷得利和拉塞尔一起工作的机会,为什么不要呢?”布兰切特说道,“那可是‘角斗士’组合啊!去年整个夏天,我们都在英国的拍摄地度过。整个过程都令人很兴奋,我的孩子们也乐在其中。拍摄的第一天晚上,他们的妈妈便出了洋相。我射出的火焰箭没能命中指定目标,结果打爆了一个探灯。这世上有几个妈妈会做这样的事情?”
听着布兰切特这样拉家常,可能会让人有些不适应。这位外表看似冷峻、不食人间烟火的澳洲女演员,似乎天生便贴着“高贵”、“神秘”、“超凡脱俗”这样的标签。不过,尽管曾在美国著名独立导演托德-海耶斯的《我不在那儿》中演过年轻的鲍勃-迪伦,但布兰切特其实演过许多主流商业片。观众也许没看过她在《巴别塔》里同布拉德-皮特的表演,或是《柏林迷宫》里与乔治-克鲁尼的搭档,但不会有人忘记她在《指环王》系列中塑造的精灵女王凯兰崔尔。另外,她还演过史蒂芬-斯皮尔伯格的《夺宝奇兵4》。
“我发现她其实非常搞笑,”《罗宾汉》的导演雷得利-斯科特说道,“她为玛丽安这个角色注入了很强的幽默感。她非常职业,和她一起工作真的很愉快。”
当初,邀请布兰切特出演玛丽安一角的,正是罗宾汉的扮演者拉塞尔-克劳。
2009年,克劳、布兰切特、妮可-基德曼及老牌男星杰弗里-拉什共同出席了一场名为“大银幕上的澳洲传奇”的午宴。席间,克劳突然问大家,他是否该和布兰切特一起拍部电影。
“在场的所有人都很热情地支持这个提议,”克劳回忆道,“我看了一眼布兰切特,她的眼睛闪闪发光。显然,她也觉得那是个好主意。凯特是个伟大的女演员,她可很会控制自己的情感反应。因此,即便通过一个微小的手势,她也能传达出丰富的感情。”
就这样,布兰切特出现在这部被影评人称为“角斗士2”的重磅商业片中。和她以往的影片一样,《罗宾汉》也不是在美国拍摄。出生墨尔本、如今定居悉尼的布兰切特,似乎坚持将生活与工作远离电影行业的中心地—好莱坞。不过,她坦承这并非她的本意。
“我其实挺喜欢洛杉矶的,”布兰切特说道,“但我早期的电影都是在欧洲拍的,后来便长期待在英国。如今,我们回到了故乡悉尼。”
从孩子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
布兰切特与丈夫厄普敦曾定居英国近十年之久。其间,她出演过包括《伊丽莎白》、《丑闻笔记》在内的多部英国电影,不少观众都误以为,布兰切特是英国人。
最初,她与丈夫住在北伦敦,后来又搬往南部海滨,两个儿子便是在那儿诞生的。当被问及最想念英国的什么,布兰切特毫不犹疑地回答:“当然是季节!我很怀念那种阴冷。我们在温莎大公园里拍摄了《罗宾汉》,那地方太美了!到处都是参天大树,简直一下子把你变成了大自然的朋友。我也很怀念布莱顿,离开英国前我们就住那里。”随着第三个儿子的降临,布兰切特一家回到了家乡澳大利亚。
“孩子们在当地上小学,他们非常喜欢那里,喜欢那里的一切。”作为家中唯一的女人,布兰切特这样形容自己的家庭:“他们说话都很大声,真的很大声。”
在布兰切特看来,最重要的是让孩子们过上普通人的生活,尽管自己的明星身份多少会让他们有种特殊的优越感。她很明白,生活是现实的,不会因为明星母亲的关系而变得简单和梦幻。在布兰切特10岁时,父亲因为心脏病去世,留下做老师的母亲一人抚养三个孩子(布兰切特有一个哥哥和一个妹妹)。德克萨斯出生的海军士官鲍勃-布兰切特在墨尔本执行公务时邂逅了未来的妻子。从此,他便留在那座城市,做起了广告策划人。“一天,他就这么走了,”布兰切特回忆道,“孩子们很快适应了没有他的生活,但我坚信,我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惦记着他。”
如今有了孩子,布兰切特时常会从他们的身上看到自己的影子。“有时你盯着他们看,会看到你父母、兄弟姐妹或丈夫的影子。这十分令人动容,从某种程度而言,它完整了我们曾经不完整的家庭纽带。”布兰切特说,“但孩子们根本不懂,他们会说,‘别那样盯着我看呀!’他们可不要那种关注和情感呢。”
看到流浪小狗也会眼眶湿润
艺术源于生活,母亲的身份无疑也改变了作为演员的布兰切特。“我变得更坚强,也更务实了,但在感情方面却变得多愁善感。”布兰切特说道,“当你看到贫困的小孩,或是等着过马路的流浪小狗,都不禁会眼眶湿润。也许这种感情对演员而言是好的,我想它也帮助我增强了自我调节的能力。工作不再是我生命中唯一重要的事情了。其它的事情也很重要,甚至重要得多。”
布兰切特与厄普敦相识于1996年,当时两人都参与了同一家剧院契诃夫名剧《海鸥》的制作,但两人并非一见钟情。“刚开始,我们都讨厌对方,”布兰切特说,“我们就好像莎士比亚戏剧《无事生非》里的碧翠丝和班狄克(剧中人物碧翠丝和班狄克这两个角色都是自我意识很强的人,自视清高。两人偷听到友人的谈话之后,才发现自己的毛病,但都很诚恳大方地接受批评,并放下身段接受爱情)。”一年后,两人便结婚了。
如今,两人的关系亦公亦私。2008年,布兰切特与厄普敦一同接受了悉尼剧院公司的邀请,共同担任艺术总监。“剧院的邀请既令人意外,也振奋人心,”布兰切特说道,“事实上,澳洲的文化背景我们并不是特别熟悉,在这儿我们似乎感受不到一般人在家乡所应有的那种***、焦虑和愤怒。回国后,发现要自己来掌管这个公司后,我们开始深入研究本土文化。我和我丈夫的事业都是在这儿起步,所以能回国工作我们倍感荣幸。”
在拍摄《罗宾汉》前后,她分别出演了两部悉尼剧院公司出品的舞台剧—莎士比亚的《玫瑰的战争》和田纳西-威廉姆斯的《欲望号街车》。其中,《玫瑰的战争》是布兰切特担任艺术总监后的第一部作品,由莎翁八部战争戏剧浓缩而成,整场演出长达7个小时。
在表演上给予布兰切特最大启发的,还是几位曾经合作过的年长女性—朱迪-丹奇、罗斯玛丽-哈里斯,以及英格玛-伯格曼的长期合作女演员丽芙-乌曼。当谈起从她们身上学到的东西时,布兰切特说:“她们会自省和自嘲,不怕失败—所有人都会经历许多次失败。但如今我们生活与工作的环境更看重名声,而非内容。当然,这取决于你想要什么。如果你想要出名,那所有的一切都是爆发性的,没有沉淀。如果你选择了另一条道路,那无疑会更艰难,当然,也更带劲,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