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上海专电(特派记者 何娅)有的电影能够让影院爆满,有的电影却让影院无人问津,两个极端之间是那些中等的电影。而在这三种之外,还有一种电影会让影院慢慢走人。柏林电影节“青年论坛”单元唯一华语参赛片、本届上海电影节亚洲新人奖入围影片《翻山》就是这样一部电影。
导演杨蕊是田壮壮的研究生,《翻山》被她定义为一部“实验电影”,影片在中国西南角的边境山区拍摄,山区人的生活状态在片中以支离破碎的形式呈现在面前,有很多时刻是静止的远镜头,情节画面缺乏逻辑联系。记者问导演想表达什么,杨蕊说:“我想表达什么不重要,观众看到了什么就是什么。”
从年初在柏林电影节的试啼,到香港电影节、阿根廷电影节的展映,《翻山》的实验性引起了观者的极大争论和品评,不过这也正是导演杨蕊所希望的,她认为,“这部影片的完成是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影片本体,另一部分即观众的体验与反馈。在一个固定的幽闭观影空间,电影与观众共同完成有意味的心理实验。”
杨蕊表示,她希望观众能够忘掉以往的观影经验,不仅用眼睛、还要用身体去感受这部电影。但实际上,《翻山》相当考验观众的耐性,从电影开始10分钟以后就不断有人退场,到电影结束,本来观众就不多的影厅,只剩下一半人。留下来的观众也是出于好奇——想知道导演究竟想干什么,遗憾的是坚持到最后一分钟也无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