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创红衣预祝收视飘红 晨报记者 吴磊 现场图片
□晨报记者 朱美虹
三年过去了,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千呼万唤始出来——6月26日,上海观众将先于全国观众在东方电影频道尝鲜,而卫视的播出则要到9月。昨天,记者与沪上几位专家提前一睹《红楼梦》,而李少红带领的创作团队也来到上海,与大家互动。
昨天放映的4集新版《红楼梦》分别是第1、2、15、16集,剧情分别为黛玉进府和宝玉挨打,其中第一集的“女娲补天”部分,是各个影视版本《红楼梦》均未表现过的,华丽的服装、唯美的意境、空灵的音乐、精致的画面,使得该剧烙有明显的李少红风格。复旦大学中文系主任陈思和、上海市作家协会副主席王纪人、上师大红学专家孙逊、上大中文系教授葛红兵这四位专家学者,在观后表达了各自的看法,现场反馈的质疑声,也集中于几点。
对白过于拗口?
与旧版《红楼梦》改变高鹗结局相比,该剧忠实于原著,严格按照人民文学出版社120回本的《红楼梦》拍摄,不但情节发展、故事推进顺着小说的脉络进行,演员对白都是直接摘自原著,甚至连“蝎蝎螫螫”(指在小事情上过分关心)这种如今已不再使用的词也照搬不误。红学专家孙逊表示,新版《红楼梦》忠实原著的做法能有效推广《红楼梦》,但他同时指出,过于忠实原著也限制了想象力。
李少红称,该剧任何一处细节都经过了考据,对于普通观众必须借助字幕才能听懂对白的疑问,她表示,“这会子”、“情性”、“倘或”等这些小说中的话,其实就是当年的白话文,只是语言经过了200年的变迁后现代观众有所陌生,“从意思的表达上观众完全能听懂,只是可能不知道哪个字”。她以“堡”字为例,称尽管如今的读音为“bǎo”,但剧中还是采用了旧音“pù”,正是为了重现200年前的那个时代。
王夫人和贾政太老?
新版《红楼梦》最大的特点是青春——主要角色分为成人组与少年组两组,“小宝玉”于小彤拍摄时只有13岁,与原著中人物年龄相仿的一众小演员,让人感觉青春气息扑面而来。选小演员是李少红的创意,为了忠实再现原著中初恋的懵懵懂懂,然而,饰演王夫人的归亚蕾已是60多岁,饰演贾政的许还山更是70出头,年龄上的巨大差距,使得他们出现在同一场景时显得有点别扭。
对于这样的演员选择,李少红解释为宝玉是“老来子”,“我们可以算一下:王夫人的儿女中元春最大,省亲时36岁;贾珠是生子后死的,去世时的年龄应该在17-20岁之间,贾珠死后才有了宝玉,这也可以解释贾母对宝玉的过分溺爱和对贾政恨铁不成钢的心态。”
画外音显得突兀?
新版《红楼梦》中不时出现画外音来描述剧情与角色心理,这不仅给人带来重复之感,也容易令观众出戏。对于画外音的设置,所有专家和记者都表示不习惯。
李少红表示,加画外音,红学专家一开始也不主张,但自己还是坚持了,“因为电视剧要面对层次不同的观众——高水平的专家、红迷只占了10%,大多数观众对《红楼梦》原著是不熟悉、不了解的,必须依靠注解。表演是一方面,画外音也是加深他们印象的一种方法。”李少红透露,画外音特地选择了适中的音调和嗓音,配音的周野芒前后共录了4次,“想听到的观众自然能听见,但如果你要忽略它,它也不会捣乱,这是我希望达到的效果”。
链接·记者观感
“铜钱头”没那么雷人
新版《红楼梦》还未拍,叶锦添设计的“铜钱头”额妆定妆照就曾引来一片骂声,不过记者注意到,当人物置身于场景之中并行动起来时,当初看上去“雷人”的额妆突兀感有所消减,且额妆的造型并非适用于所有角色——额妆代表了身份,小姐、夫人这类身份高贵的“主子”的确是如此打扮,但袭人、晴雯等丫鬟、婆子依然是观众熟悉的刘海打扮。此外,身份不同,角色的妆容也有所区别,与小姐夫人涂得粉白的脸相比,丫鬟的妆容更自然朴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