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峰电击女嘉宾:可以不要脸 但别侮辱人

2010/6/3 17:14:32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迄今为止,已经有六大卫视及无数地面频道卷入了这场白炽化的相亲恶战,荧屏上平均每天就有超过一台的相亲节目在上演。每周日21:30播出   签下在《非诚勿扰》中因拜金言论而备受争议的马诺担纲分析师。

  万峰称,自己一直“梦想有这样一幕出现”:一个男人走到舞台中央,主持人和评委暂时保持沉默,然后说上这样一段话,“大家好,我是某某某,很高兴站在这个舞台上,首先,我有几个问题要问”———

  1.不想生孩子也没想过赡养自己父母的女生,请灭灯(18剩下了17);

  2.不会做饭的女生但想做全职太太的女生,请灭灯(17剩下了15);

  3.相信夫妻本是同林鸟,大难临头各自飞的女生,请灭灯(15剩下了10);

  4.素质低文化少却有一条毒舌的女生,请灭灯(10剩下了5);

  5.拜金但又不好意思说出口的女生,请灭灯(18盏灯全部熄灭)。

  然后,男人发言完毕,总结陈词:“好了,主持人,我的问题问完了,这里没有适合我的女生,谢谢各位,再见。导播请注意,我现在走出去,请不要在我的背影里打出‘遗憾退场’四个字,谢谢!”

  【各方声音】

  “节目摧毁了传统爱情观”

  (《锵锵三人行》嘉宾 杨舒)

  “我觉得现在的媒体,好像摧毁了传统的爱情观和价值观。选秀节目一天到晚就鼓吹钱钱钱,就好像爱情已经不存在了。媒体无限地放大这些例子,把年轻人搞得特别想走捷径,忘了怎么去踏踏实实地去奋斗,我觉得媒体有一定的责任。”

  (摘自 凤凰卫视《锵锵三人行》)

  “影响取决于公众承受力”

  (北京大学教授 张颐武)

  “一方面以娱乐为主,一方面表现了社会价值观的分歧,这两点是相亲节目中最大的卖点。现在的相亲节目利用了部分人内心标准与公众标准的分裂,一些嘉宾把人们不愿意公开讨论的观点挑明了讲,触碰了社会的尺度和禁忌,对观众心理造成了相当的冲击。一方面社会要倡导和追求高尚的婚恋观和价值观,另一方面对于客观存在的观念也要正视。这类节目到底会对社会观念造成正面还是负面的影响,取决于公众的承受力。”

  (摘自《环球时报》)

  “节目观点千万不能当真”

  (浙江大学社会学系教授 王小章)

  “这类节目属于商业操作,在一切唯收视率的压力下,极有可能会作假,所以观看这类节目时,观众千万不能当真。‘造假’和‘低俗化’是这类相亲节目的通病,因此生命力不会很长,极有可能会像一阵风,流行过后就过去了。”(摘自 《浙江日报》)

  “透支话题寿命就会成问题”

  (复旦大学博士、中国传媒大学电视与新闻学院讲师 徐帆)

  “电视节目的制作者必须要明白,是自己玩了马诺们,还是被马诺们玩了?当一个节目前期用虚假来满足大众的八卦需求,消耗了太多的社会话题之后,节目的寿命就会成问题。这就像发展经济一样,太看重现实利益而消耗了太多的环境资源,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自 《新闻晨报》)

  并非什么都适宜娱乐

  看了想骂,骂了又想看,越争议越火。当以江苏卫视《非诚勿扰》节目为代表的电视相亲热席卷国内荧屏时,很多人感受了娱乐,也引起了思索。

  荧屏娱乐的外衣下,直观反映的是一种社会现实。节目的主角几乎都是“80后”,在社会快速发展和转型的背景下,年轻人对于财富、社会道德、传统价值观等方面正表现出种种特色,最终传导到他们的文化和思想上。于是出现了种种娱乐化的景象:浮躁,拜金,车子、房子、票子成为年轻男女婚恋的天平上越来越重的砝码,爱情、诚意与忠贞却只能黯然退居幕后。

  重要的问题是,“情感”和“价值观”可以交换“娱乐”吗?调查显示,高达九成的观众已经明白表示:此类节目会助长拜金主义,扭曲中国人的婚恋观念,对中国社会发展产生消极的作用。而电视作为主流传播媒体,在娱乐之后,还应从媒体的社会责任角度出发,引导大众正视问题的存在,尽力扭转偏离的价值导向,平衡倾斜的情感天平,倡导和追求高尚的婚恋观和价值观,将节目的负面效应降至最低。

上一页1234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