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日晚七点,在北京大学歌剧研究院与中国歌舞剧院“院院联手”的强势打造下,由歌剧表演艺术家金曼、戴玉强、迟立民等联合主演的歌剧《青春之歌》终于在北京大学百周年纪念讲堂隆重上演。这是当代名著《青春之歌》继改编为电影和电视剧后,首次搬上歌剧舞台。成为北京大学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的献礼大戏。
演出当晚,北京大学现任校长周其凤、前任校长许智宏等学校领导及著名词作家、中国音乐文学学会主席乔羽,著名作曲家吴祖强等音乐界泰斗亲临现场,并与北大师生一起观看了歌剧的首场演出。演员们深情的演唱、精彩的演绎,博得了现场观众阵阵雷鸣般的掌声。
北京大学是五四运动的发源地,也是杨沫的长篇小说《青春之歌》故事的发生地,书中很多人物都是北大的学生,因此,歌剧版《青春之歌》选择5月1日在北京大学首演,是对五四运动的最好纪念,也是五四节前夕献给现代北大学生们的一份最好的精神厚礼。
音乐是歌剧的灵魂,是戏剧推动的主要动力,也是歌剧经久不衰的秘籍。真正的好音乐能为歌剧插上腾飞的翅膀,如:歌剧《江姐》中的“红梅赞”、《洪湖赤卫队》中的“红湖水浪打浪”、《白毛女》中的“北风吹”等经典唱段就影响了几代观众。歌剧《青春之歌》此次在北京大学的轰动首演,音乐的魅力功不可没。担当该剧音乐创作的是目前国内最为活跃,与赵季平、谭盾、郭文景等被喻为中国当代最成功作曲家、现任中央音乐学院作曲系主任的唐建平教授。本次歌剧《青春之歌》在北大的热烈上演,也可称之为是这位屡获国际音乐大奖作曲家个人歌剧音乐作品的“处女秀”。作为中国本土培养出来的第一个作曲博士,音乐作品中鲜明的中国文化元素和赞美生命的思想内涵在该剧中被充分体现,符合中国当代观众的欣赏情趣和音乐感觉。剧中的重唱、对唱、合唱有力渲染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学生运动背景的氛围,使全剧披上了厚重的历史色彩。而主人公之间饱满而富有张力的咏叹调、带有心理分析色彩的宣叙调、与交响乐、合唱、重唱等多种音乐形式的相互融合,将戏剧中的矛盾冲突、林道静面对青春抉择“舍小我为大我”、最终走上革命者道路表现得淋漓尽致,带给现场观众视觉和听觉的双重震撼。
尤其是贯穿整场演出的主题歌音乐---《青春之歌》让人记忆犹新、倍感亲切。其催人奋进的歌词、优美动听的旋律、不仅赢得了现场观众们的好评如潮,更是首写了中国歌剧首演史上观众与演员舞台上下呼应同唱主题歌的激动一幕。作为伴着流行音乐成长起来的新时代北大学生,看完现场演出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一直觉得歌剧艺术离自己很远,今天看了歌剧《青春之歌》,觉得有出乎意料的收获,不仅是红色经典的再现,还能引起我们当代年轻人的思考。一位在北大就读的香港学生在演出后激动地告诉记者:我是第一次接触《青春之歌》,故事很感人、表演很精彩,非常值得我们年青人去看。而作为90后代表的中学生更倍感意外:很好听,没想到自己也能接受、还能去喜欢....。.正如作曲家唐建平在创作音乐时接受媒体采访所说:“我一直不认为歌剧必须有某种风格,风格是根据歌剧题材而选择的,比如《青春之歌》,如果有太多的老北京、京韵大鼓等的旋律,你会觉得它没有年轻人的朝气,而我们的歌剧主要目的除了讲述故事外,还要对今天的年轻人有感染力,所以我们选择了今天年轻人能够接受的音乐来写这部歌剧。”
作为同属红色经典文学的《青春之歌》,其歌剧版人物造型此次首演上的精彩亮相,让大众耳目一新,成为当晚演出的另一大看点。尤其是主人公林道静的造型设计可谓彻底颠覆:齐耳短发、旗袍、围巾等以往红色人物及电影版《青春之歌》中固定元素的“组合”被摈弃,取而代之则是齐肩长发、束腰白裙等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潮人”搭配,让席间媒体记者与北大师生直赞“时尚”。
通过几十名演员近两个小时的倾情演绎,最后,歌剧《青春之歌》终于在观众们叫好的欢呼和掌声中落下帷幕,而学生为主体的观众们却久久不愿离去。《青春之歌》首演的巨大成功,再次续写了中国红色经典歌剧的艺术辉煌,其创作上的新锐理念与大胆突破,为歌剧艺术进一步走向市场化道路开创了先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