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爱台湾电影、熟悉电影史的人,一定会记得杨惠姗,她曾凭借电影《小逃犯》《我这样过了一生》,连续两年获得台湾电影最高奖——金马奖最佳女主角,另外一部作品《玉卿嫂》,在亚太地区影展中,也获得了最佳女主角称号,这使她成为上世纪70年代台湾电影界最重要的表演艺术家,享誉整个华语影坛。
在事业如日中天的当口儿,她却离开了电影圈,一头扎进了对当时的大多数人来说还颇显陌生的“琉璃工艺”这一新天地。对于这次“转身”,杨惠姗说,这是前世的命、今生的梦。“当年拍《我的爱》时,由于剧情需要,道具借来了很多琉璃艺术品,我当时看到它们,就有一种不一样的感觉。”戏终物还,杨惠姗却还对那些缤纷的琉璃魂牵梦萦。“后来,我从一位日本学者那里得知,原来中国早在汉代便已掌握了现在所谓只有法国人才会的水晶脱蜡铸造技术,顿时产生了承传这份古老文化传统的念头。琉璃的魅力,以及我对祖国古老文化的虔敬和热爱之情,把我从电影圈中吸引过去了。”
终于,在丈夫张毅的支持下,杨惠姗创办了琉璃工房,开始了琉璃文化事业。夫妻二人,为他们的琉璃工房殚精竭虑,耗尽钱财,也耗费了心血。经历了无数次失败,才摸索到理想的配方,掌握了行之有效的操作技术,制作出最初的琉璃艺术品。从1987年起,在将近三年半的时间里,他们共负债7500万元新台币,“所有的房子抵押了不算,连银行贷款利息都快缴不出来了。最艰难的时候,我们口袋里连买茶叶蛋的钱都没有了。”杨惠姗笑着对记者说。“欣慰的是当时我们真的很有勇气,很大胆,而且也从未放弃!”
经过20多个年头的奋斗,杨惠珊和张毅的琉璃工房站稳了脚跟,成为现代中国琉璃事业的开拓者。回想这其中的得失,杨惠姗很淡定,“电影是我所爱,琉璃更是。其实,选择琉璃并不是说我就离开了电影,而是一种继承和超越,它们都是艺术创作,可以说,我把从影12年所积累的灵感全部给了琉璃。”
人们常用“洗尽铅华”来形容息影明星,而记者面前的杨惠姗,却多了一份清澈之感,也许这也是源于琉璃。
本报记者 周凡恺 马竞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