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李少红导演的新版《红楼梦》正在各频道热播,尽管还未登陆卫视,但因其“忠于原著”的改编,不仅在网上引来口水与争议不断,还“逼”得李少红发出声明,表示某些报道“断章取义”、“牵强附会”甚至“凭空杜撰”,造成观众困惑。争议主要集中在“黛肥钗瘦”、文言文对白看不懂、旁白太冗长、节奏太慢等问题上。李少红是否真的被误解了呢?昨日,记者就此采访了几位南京红学家,听听他们的评价。
■力挺派
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江苏省红学会朱永奎副会长在看了几集新版《红楼梦》后,谈了自己的看法。他说:新版《红楼梦》忠于原著,起到了向海内外传播红楼文化的效应,是件好事。红学家严中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力挺李少红,他认为,新版《红楼梦》电视剧基本上是忠实于120回通行本“原著”的,因此有人认为“看不懂”。“我则认为,这正是新版《红楼梦》的过人之处。一个人如果能看懂原著《红楼梦》的话,那么,他就不难看懂新版《红楼梦》电视剧的。因此,我们大可不必‘杞人忧天’。”
同时严中也强调,“忠于原著”存在一个取舍的问题,新版电视剧将“荣禧堂”、“智通寺”这样的“镜头”舍去是很可惜的,而在林黛玉“登舟而去”平添“从大运河北上”这样在原著中没有的话则有点“画蛇添足”了。
谈到新版的艺术特色,朱永奎觉得“新版的艺术性欠佳,演员像机械地背台词。充其量说在作《红楼梦》文本的导读。角色千人一面,音乐怪异,观众提不起精神,面对屏幕有昏昏入睡之感。”在配乐方面,严中提出87版中王立平的作曲,至今都在耳边回荡,体现了一种“悲情美”。而新版《红楼梦》的配乐,据说“重现了失传百年的昆曲,堪称最原汁原味的《红楼梦》”。然而严中听了不是滋味,“这种声音仿佛是从《聊斋》等电视剧中借鉴出来的,用在《红楼梦》中似不合适。”
■质疑派
难道是“戏不够鬼来凑”?
“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记者问到新版《红楼梦》中的人物与87版《红楼梦》中的人物对比,严中表示:“稍逊一筹。”他列举说,“老版中邓婕的凤姐、陈晓旭的黛玉、张莉的宝钗都做到了形似与神似的结合而成为‘经典’。可新版《红楼梦》中的一些人物的内心活动就是出不来,因此,尽管导演以‘忠实原著’为主旨,但给人的感觉就像是在看一部大型的‘连环画’似的。”新版《红楼梦》为什么不敌87版《红楼梦》?严中认为,差距就是编导演职对《红楼梦》的“解味”上。
而在南京籍红学研究学者、《红楼梦***还原》一书作者段晴也的眼里,87版《红楼梦》是掐头去尾,很多重要人物并没有做铺垫,因此显得有些莫名其妙。而李少红则是把《红楼梦》糟蹋成了一部莫名其妙的“鬼片”,是《红楼梦》的悲哀。他认为,这次重拍《红楼梦》,虽然集数增加到50集,但依然还是“新瓶装老酒”,依然走不出87版戏说的怪圈。“新版《红楼梦》起用了8位80后的编剧,由于年轻人的阅历有限,他们根本不可能完全领悟《红楼梦》的精髓。《红楼梦》究竟是怎么样的一部书?由于见仁见智,人们纷纷步入了《红楼梦》的阅读陷阱。说‘鬼片’是因为李少红竟然把阴曹地府中的大鬼小鬼‘黑白无常’都派上了用场,完全是为了吸引眼球,真所谓‘戏不够鬼来凑’。”
■批评声音
“红盲”是一句“老实话”
段晴也认为,李少红说自己是一个“红盲”,是一句“老实话”,应以充分肯定。但李少红的“对文艺创作者来说”,自己更需要的是“悟性”,是“视觉手段和方法”,是“艺术感觉”,是“把一部文学作品从平面变成立体的讲述”。此样说法不够诚实。李少红明知自己是一“红盲”,不可以用“悟性、艺术感觉”等说法为自己进行“自我辩护”。
新版《红楼梦》最让李少红得意的是“尊重原著”,而段晴也则指出,尊重原著是可贵的,因为《红楼梦》成书的复杂性,总有那么些“红学顾问”把自己的主观臆想塞进《红楼梦》的影视剧之中。但令人叹息的是,李少红的“尊重原著”只是一个伪命题。
比如说,十二金钗个个都是“铜钱头”。《红楼梦》原著中找不到关于“铜钱头”的描写,李少红一厢情愿上了某些红学专家的当。其二、原著林黛玉一生出来就吃药,从小就弱不禁风,瘦弱得可怜,新版《红楼梦》中林黛玉居然身材丰满,荒诞至极。其三、薛宝钗生于望族之家,从小生活滋润,却长了一张清瘦的脸,弱不禁风。其四、原著中的贾宝玉身材是一中等个,李少红怎么可以把贾宝玉弄成一个一米九二高的当代时髦青年?对此,李少红声辩“长相是次要的,气质才最重要。”《红楼梦》“钗肥黛瘦”是《红楼梦》原著中不可更改的事实,怎么可以随心所欲地想怎么改编就怎么改编?本报记者 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