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者王喆告别金钟奖青歌赛领奖台 寻觅新的舞台

2010/7/6 11:44:3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王喆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上海,种种情感里有一些共通的东西,那是亲昵、依赖、感恩。如果银奖来得早一些,比如说两年前,我也许会欢呼雀跃,但今天,我已经体会不到狂喜。

  这位从辽宁抚顺龙凤煤矿走出来的歌手,刚刚获得了第14届青年歌手电视大奖赛民族唱法的银奖,加上之前得到的中国音乐最高奖“金钟奖”声乐比赛银奖,她带着“双银”回“家”,把这份沉甸甸的礼物献给她生活、学习过9年的上海,献给母校上海音乐学院,献给正在上海治病养伤的父母。

  6月最后一天的下午,在青歌赛颁奖晚会彩排现场,她和来自“家乡”媒体的我聊起家常:这次去上海,要好好陪父母,带他们逛逛世博园;再找方琼老师上课,补补“营养”。

  从2008年至今,王喆已陆续在上海的舞台上十多次演唱世博歌曲《城市,让生活更美好》,她对世博会的感情在自己的歌声中酝酿,变得越来越浓郁。如今卸下了比赛的负担,将和父母同游世博园,令她神往。享受亲情之余,静下心来,她还要去母校再听老师的课,这是一种习惯,更是一种已深植内心的需求。去年7月研究生毕业,正式调往二炮文工团赴京工作后,每次回上海,她总会利用机会到学校“回炉”。

  王喆对父母、对老师、对学校、对上海,种种情感里有一些共通的东西,那是亲昵、依赖、感恩。现在,她已捧得“双银”,可以视作一种“报恩”。这让她欣慰,但还觉得不够,觉得只是新的开始。如何继续走好声乐这条路?如何找到新的舞台?能不能在中国乐坛留下自己的印记?在王喆心目中,只有做到了这些,才是对所有恩情的最郑重的报答,也是对自己的最大尊重。

  拂去荣耀的锦衣,她的心里亮亮的。聊起过往,很平静;聊起将来,也很平静,只是眉间锁进了思考。

  有了新的目标像前方灯塔

  从2005年到现在,5年间,我一直在比赛:2005年、2007年和2009年,参加了三次“金钟奖”比赛;2006年、2008年和2010年,是三次青歌赛。

  如果银奖来得早一些,比如说两年前,我也许会欢呼雀跃,但今天,我已经体会不到狂喜。

  当然,参加青歌赛的每一个选手肯定是奔着一个好结果去的,我也不例外。但5年的比赛经历,已经让我不很纠结每一个评分,我只想尽量唱得好一些,在音乐表达上少一些遗憾。至于结果,能怎样就怎样。

  这次青歌赛之前,我想好了,如果像上两回一样再拿个优秀奖,下一次就不比了。不是知难而退,而是其实还有很多别的机会、别的成长的可能。像吴碧霞、于文华、刘欢、韩红……并没有借助青歌赛这个平台,一样在声乐事业上发展得很精彩。

  想明白后,我反而心无旁骛了。这次青歌赛团体赛时,我发高烧,唱完后立即被送到医院……文工团的战友感慨:唉,老天爷也不帮你。我笑笑,我只想尽力。

  得奖后,朋友祝贺:总算熬出头了!我不同意“熬”这个说法,“熬”是和“痛苦”联系在一起的,我是在做自己最热爱的事,尽管经历了备赛的寂寞,但寂寞中有充实,怎么会痛苦?

  有人问我还会不会再比一次,冲一冲金。不会了。我有新的目标,这个目标不像参加比赛那么具体,更像前方灯塔,虽然看得还不那么真切,但我一定会朝着它走。

  要找到一种适合自己的风格

  说得白一点,我的目标是找到适合自己的歌和适合自己的风格。大家一听,就知道这个歌是王喆唱的。现在有一些对青歌赛的批评之声,比如说选手没有个性、千人一面。我不想自己也淹没其中。我就快步入而立之年,希望自己的音乐风格早一点立起来。

  至于这种风格是“民通”(民族、通俗唱法的结合)、是中国歌剧、是音乐剧,还是晚会歌曲,我还不知道。我目前能做的就是在巩固基本功的基础上,广泛涉猎,京戏、沪剧、黑人灵歌,美声、通俗唱法,什么都学一学、试一试。就像不同的动物适合不同的生长环境一样,一定会有一种风格最适合我的能力,最符合我对自己的期待以及师长、朋友、听众对我的期待。

  所以,我必须脚踏实地,走得坚实一点、稳一点,头脑中要有一根绷紧的弦,敏感、警觉,及时判断和修正自己的状态,但又不必太急躁、太刻意。我相信天道酬勤、相信量变会转为质变。

  这不是我一个人的战斗,有很多师友给了我帮助。李谷一老师教导我:唱歌要注意线条和咬字,气息要沉下去;廖昌永老师也指点我:民歌不能唱满,要有着重渲染的地方,也要有轻描淡写的地方。

  从2001年考入上海音乐学院,到去年夏天毕业,我一直在学校的环境里成长。毕业后,天高任鸟飞,我一度没了方向。我的导师方琼老师鼓励我:你是有脑子有能力的,否则唱歌不会唱到这种程度;你也是热爱声乐的,眼下到了自己继续挖掘潜力的时候。

  确实到了自己多练多悟的时候了,把自己的能动性发挥出来,才能唱得更好。未必一定要成为明星,但一定要有新的舞台,要有人想听你的歌。 本报首席记者 江胜信(本报北京7月5日专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