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山大地震》用一个家庭的32年来诠释那场23秒带来的悲痛。
7月12日报道 1976年7月28日3时42分54秒,一场持续23秒的地震在河北唐山爆发,它如400枚广岛原子弹在距地面16公里处的地壳中猛然爆炸,唐山这座百万人口的城市在顷刻间被夷为平地。一个城市被摧毁了,还可以重建,一个家庭被摧毁了,那些千疮百孔的感情与关系就需要用大半辈子才能得到平复,《唐山大地震》里的这个家庭就用了32年才还原在一起,还有更多家庭依旧活在34年前的那场地震带来的阵痛之中。要在还原真实事件的同时,抚慰逝者的灵魂和生者的内心,《唐山大地震》选择了用最忠于那段记忆的背景、人、道具还有感情,来铺陈“23秒,32年”的人性画卷。
一、真实的历史事件:还原23秒的真相
《蓝光闪光之后》曾是我国迄今为止唯一一部反映唐山大地震的电影长片,人们对于唐山大地震的印象多来自于父辈的口耳相传,以及钱钢等人的纪实文学。在那个信息还比较封闭的年代,关于唐山大地震的影像资料非常有限,多来自于少数的新闻工作者、随军记者,就算是单位有相机的,如果拿出来拍照,也可能会被按反革命罪论处。当然,也有其他阶层的人保存了一些永远不会发表的影像资料,对生者来说,或许尘封了这段痛苦的回忆,才能带着逝者的力量继续前行。
23秒的地震究竟带来了什么?242419人丧生(包括天津等受灾区),36万多人受重伤,70多万人受轻伤,15886户家庭解体,7821个妻子失去丈夫,8047个丈夫失去了妻子,3817人成为截瘫患者,25061人肢体残废,遗留下孤寡老人3675位,孤儿4204人,城乡民用建筑被毁率达95%,数十万和平居民转眼变成失去家园的难民。不计实际的经济损失,只看这场造成家破人亡的灾难,它一下子将全国人民的心凝聚到了一起,子弟兵奔赴灾区参与救人和重建,遗孤们踏上专列火车被沿途停靠的全国各地家庭争相领养,尤其是部队。这些孩子们的成长,也一直牵动着全国人民的心。事隔三十二年,汶川地震爆发,在全国的抢险救灾队伍里,唐山人成为最特殊最踊跃的一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