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最大IMAX再现34年前地动山摇
24万个名字密密麻麻刻在24面纪念墙上,在电影结尾,王菲空灵的歌声在墙体上轻轻荡漾,这时,你会哭,因着整整24万个活生生的人如今只化作一个个名字。站在这高高的纪念墙之下,你才知震撼的意义。昨日下午,经过一场雨水的洗礼之后,冯小刚携电影《唐山大地震》主创徐帆、张静初、张国强、李晨、吕中、咏梅、张子枫、张家俊、王子文等重返唐山,在地震遗址纪念公园地震纪念墙向24万罹难者敬献鲜花。尽管现场挤满了数百名媒体、围观群众,但却安静得出奇,谁也没有说话,只闻得相机咔嚓咔嚓地响,主创人员着素色服装默哀,一一敬献了鲜花。昨晚的首映式上,记者与现场15000多名观众,在唐山市体育中心,在一张拥有5层楼高的大银幕之下,重历34年前的那场灾难。
全球最大银幕心脏病患者慎入
在唐山体育中心露面的IMAX,堪称全球之最——该电影幕宽达33米,高达15米,约有5层楼那么高。据片方介绍,这是《阿凡达》美国全球首映所用机器的“升级版”,比《阿凡达》高出2000流明(光流量的单位),能够真实还原34年前地动山摇的灾难瞬间。昨晚的观影人数也堪称“之最”——15000名观众观看。这仅仅是统计的座位数,为了防范可能的阴雨天气,现场特别准备了2万件雨衣备用。为确保参加首映的观众的安全,主办方共出动公安干警、武警战士、安保人员超过1000人,医疗急救人员100人,4辆急救车,8辆消防车,数百名消防官兵正在进行现场演练,同时还有100名来自唐山当地的志愿者帮助维持秩序及引领位置。首映当晚的门票全部免费赠送,晚上6点,唐山体育中心就座无虚席,门票上还特别注明:患有严重心脏病、高血压的观众请视身体状况选择观看。69岁的退休工人姚润宏,带着女婿参加汶川抗震救灾时发的T恤来。老人说自己也是唐山大地震的受害者,“在那场灾难中,每一个唐山人都可以拍成一部电影,每一个唐山人的经历都可能比电影更震撼,所以我想看看这部电影是如何震撼人的心灵。”在看片前,记者随机采访了多个唐山市民,“希望看到一部真实的电影”是最多的呼声。
IMAX震撼人心哭是最真的宣泄
IMAX巨幕究竟有多震撼?昨晚,在这张拥有5层楼高的大银幕之下,观众的视觉、听觉乃至心灵的震颤和呼吸,都受到了近10倍的感动。清晰逼真的画面、环绕的声音,仿佛把人们带到了34年前大地震的现场。有观众被这突如其来的“震感”吓得惊声尖叫,IMAX让整个广场都在抖动。而影片所带来的震撼并非“地震”,还包括长达32年的亲情修复。哭,是昨晚最真的情感宣泄。
影片开始,是一派浓郁的生活气息。观众还在为徐帆、张国强那不太标准的唐山话发笑时。转眼,天空变成紫色。震耳的轰鸣声、扬起的尘土,残垣断壁,哀鸿遍野,时空不能让人回
到那无法呼吸的地震时刻,但电影能。23秒造成的人间炼狱般的恐惧和折磨,强烈的感官效果如同一个巨大的黑洞,把人们紧紧吸进去。
“那年头的事情又在眼里过了一遍。”
80岁的章奶奶,全家都来看电影了。她说地震那年自己46岁,“当时一家9口都活下来了。我们是幸运的,很知足了。但这些年想想那些朋友,总想怎么说不见就不见了,心里真不是滋味。地震这么多年了,好不容易有了这么一部电影,我就想看看能不能和那些老朋友说说话。”当看着地震重现的那一幕,白发苍苍的她一直环抱着双臂,女儿在一旁安抚,告诉她这只
是电影,但她还不时地喃喃:“当时大家都在睡觉,真的,真的。”看到孩子躺在水泥板下时,老人又激动起来:“活的。”当看到母亲只能选择一个孩子时,章奶奶再也控制不住,哭泣起来。肖女士陪着母亲来看电影,地震那年,由于天热没睡觉而幸存下来。谈及观影感受,肖女士说:“很真实,一点也不夸张。”曾当过***的杨老先生也说,整部戏看下来,就是跟自己想象中的一样。“这部片子拍出了当年的感觉!”观众侯大爷说:“那年头的事情又在眼里过了一遍。”
首映结束后,主演都出来和观众见面,现场每位演员都在哭。冯小刚说:“这个作业我做完了,我来交作业的,大家觉得这个片子中不中?”观众狂呼:“中!”
心灵的“余震”
电影改编自张翎小说《余震》
电影《唐山大地震》改编自原籍温州的华裔女作家张翎的小说《余震》,讲述一对龙凤双胞胎因为唐山大地震而改变的命运:7岁的小女孩方登和弟弟方达被压在同一块水泥板的两端,母亲面临两个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
2006年7月29日,张翎在北京机场,等从北京到多伦多的飞机。发现那一天书架上摆满了唐山大地震的书,其中有一本叫《唐山大地震亲历记》,写的是很多人对那一天的记忆,那时候刚刚是唐山大地震的30周年纪念日,里面的故事深深地触动了她。那些关于孩子的记忆一下子刺痛了她。地震不管多么惨烈,只要给予一定的时间,房子是可以重盖的,家园可以重建的,但是孩子们被突兀地剥夺了的童年以及心灵的重创是不是也能像地貌一样地很快修复?也就是从这个角度,张翎创作了《余震》这部小说。《余震》其实不是在探讨地震,地震在小说里只是一个背景,地震衍生了一个母亲的残酷选择,和一姐一弟之后的命运。真正想要说的话是关于心灵的余震。《余震》创作于2006年,在那个时候心理干预还是相当超前的话题,对国人来说还是一个陌生的理念。
实习记者李思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