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7年的中篇小说《余震》被冯小刚导演看中,成为冯氏电影《唐山大地震》。小说作者张翎渐入人们视线,这位定居加拿大多年的兼职女作家,她的正经饭碗是多伦多市一家医院的听力康复师。前不久张翎回国采风,同时接受了本报记者的专访。
记者:冯导为何看中您的小说?
张翎:小说开始动笔是2006年7月,我无意中在首都机场书店看到很多本跟唐山大地震有关的书,才猛然想起那天正是唐山地震30周年的日子。我随意翻开一本,立即被击中了,我感觉到了痛。2007年初《余震》在《人民文学》上发表,冯导读了,深受感动。写唐山地震的文学作品很多,冯导喜欢这部作品,相信是它的独特视角。
记者:《唐山大地震》22日就要上映了,您看过影片了吗?
张翎:我看过样片,跟小说比电影有不少改动,小说因为篇幅有限,主要描写了女儿的经历,电影把母亲这条线充实了很多。小说比较集中描写地震带给人们心灵上的疼痛。电影把比较多的笔墨放在亲情上,跟疼痛比更多的是温暖,看得见心灵治愈的过程,看到了结果,比小说更往前走了一步。据说电视剧《余震》将回归小说的情节,我也很期待。
记者:片中的元妮撑起了整个影片,能评价一下徐帆的表演吗?
张翎:李元妮在我小说里不是一条主线。我只架起了一个框架,徐帆充实并演活了这个人物。徐帆演出了她的悲,她的烈,她的自强。徐帆有些“哭天抢地”的场景,拍摄时背景几乎什么也没有。在这样的氛围里表演天灾之中的体验,演员的功力遭遇极大的挑战。徐帆有很强的爆发力,把一个母亲撕心裂肺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这是我看到她最好的表演。本报记者 蔡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