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是电影《唐山大地震》的首映日,这部真实还原1976年大地震带给人心灵“余震”的大片,吸引了众多观众的目光:在上海,各大影院上座率在八成左右;在重庆,有影院全天的排片都只有这部电影。看完这部电影后,七成以上的观众表示“很感动”,特别是地震开始李元妮声嘶力竭想救孩子、结尾母女相认等情节,都让观众感受到影片传达出的温润暖流。
昨日,49岁的唐山人贾艳霞、四川绵竹地震亲历者文静、救灾志愿者张海峰在不同的地方观看了此片,他们的内心经历了怎么样的震撼呢?请看他们各自的讲述。
“丈夫是地震孤儿
他拒拍全家福”
“中!有什么你问吧。”今年49岁的贾艳霞不算土生土长的唐山人,但在这座顽强重生的城市生活了30余年后,她的唐山口音已经非常地道。
1972年和父母、姐妹一起举家迁入唐山时,贾艳霞11岁。“当时住部队大院,部队式的温暖让我印象特别深刻。”贾艳霞印象中,发生在自己15岁那年的大地震,瞬间就将自己家住的平房撕成两半,“妈妈和妹妹被埋得最深,如果旁边军营的战士晚来两分钟,被妈妈下意识揽在身下的妹妹肯定就没了。”
贾艳霞一直跟我说,家里很幸运,没一个人遇难。这样的“幸运”一直持续到她成家。
十多年后,贾艳霞恋爱、结婚了,丈夫是个地震孤儿。“我们很少说起当年的事,都不忍心。”贾艳霞告诉我,从那年起,自己再没说过,“咱家没一个亲人遇难,但丈夫一家6口,仅剩了他一个。”
去年,冯小刚带着他的《唐山大地震》走进她的生活:剧组向全体唐山市民征集100个家庭的全家福。
“我去跟老公说,我们拍一张大全家福吧。”贾艳霞说,自己的父母加上姐妹和各自的家庭,这张全家福应该有11个人。丈夫愣了半晌没说话,最后好不容易憋出一句:“算了吧。”
由此,贾艳霞再没提过此事,“直到我去看首映礼,都没和他说。实在不忍心再去揭他心里的伤疤。”
“我们不能
老活在悲痛回忆里”
今年刚好高三毕业的四川绵竹女生文静的志向是做一名记者,应我们一位同行之约,昨天她独自一个人去看了《唐山大地震》的首映。“绵竹的电影院里坐得挺满的,整个看片过程中,抽泣声也一直没有断过。”
“5·12”汶川大地震中,痛失奶奶的她语气平静,“片子勾起了我们很多不太好的回忆,但我觉得人不能老活在悲痛的记忆里,我觉得片子是想要告诉我们,生活需要大家都向前看,珍惜我们现在亲情。”
“小演员张子枫
演得太深刻了”
“感觉太真实了!”在解放碑金逸影城两个多小时的看片结束后,这是张海峰跟我们说的第一句话。“我们两个男生加一个小女生,用光了身上的3包纸巾,还不够。”
先后在北川擂鼓镇为受灾群众做心理辅导和儿童帮扶的他特别喜欢张子枫的表演。“太真实了。不说话,在那样的场景下。”在他看来,这样的幼年方登几乎可称得上是“深刻到了骨子里”。
本报记者 裘晋奕 图/高科
相关
无需观看IMAX版
《唐山大地震》22日上映,同时也是中国首部IMAX电影。但IMAX版试映后,媒体反映特效只有5分钟,灾难的呈现远不如情感的分量重。而且《唐山大地震》只是一部巨幕电影,并非拥有3D特效,所以连导演冯小刚也坦承不看IMAX肯定不是损失。
他还自爆,原本国内第一部IMAX影片应属于《夜宴》,“当时国外的公司找来,想把《夜宴》重新转换,可我们的原始拷贝找不着了,所以《唐山大地震》替补而上。”
数字
特效占成本的1/3
《唐山大地震》号称成本花了1.5个亿,不过在片中因为特效镜头和大场面的时间比较短。“特效占了(成本)的1/3。”据冯小刚透露,为影片做现场特效的团队来自韩国,之前和他合作过《集结号》。后期的特效、模型等则由国内和英国、南非等公司合作完成,整个特效制作费高过《2012》。
本报记者 冯伟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