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唐山大地震》正式在全国公映,虽然前期宣传已经将影片定调为超级哭片,但昨日依然有很多蓉城影迷前往电影院追捧冯导的电影。在成都各大影城的放映厅中,很多时候只听见哭声一片,成都观众觉得花钱买这样的眼泪,值了。
全场爆满 几百人一起哭
虽然昨日并非周末,但成都各影城下午的上座率就超过5成,晚上7点半到9点半的黄金档上座率更是超过了9成。影城工作人员介绍,由于该片零点首映的票房好于预期,加之剧组刚来过成都,所以每个影城几乎都只留出一个厅放映其他电影,剩下的厅全是放映《唐山大地震》。
昨晚8点,记者在太平洋影城看到,这个有500个座位的大厅只剩下最边上的位置有空。电影放映过程中,全场非常安静,只听得见哭泣的声音。工作人员告诉记者,虽然影城为大家提供了卫生纸,但由于该片哭点太多,仅靠一包纸,很难撑过这2个小时。
观众买账母女戏动人
电影散场之后,所有走出影厅的观众都红着眼睛,从记者随机采访的情况看,大家并没有觉得地震部分有多催泪,反而是片中母女的感情让人揪心,是催泪的核心。“徐帆和张静初的那段戏太震撼……”一位带着一家三口来看电影的徐先生告诉记者,“我以为有很多地震的戏,结果影片多数时间在讲一个母亲的心情,其实亲情才是这部戏最大的催泪弹。”
一位自称看过很多影评的李先生主动要对记者发表自己的看法:“我看了很多影评,甚至知道那20多个哭点。我一直在憋,我就要看自己能不能坚持不哭。最终还是倒在那个小女孩的眼神之下,我泪奔了。”经过记者现场仔细“勘察”,终于还是找到一位没有流泪的年轻男观众,“我没有哭,女朋友一直在哭。不过我看了很有感触,准备明天回妈妈家吃个饭。”
原著说法
张翎:小说很疼电影很暖
《唐山大地震》的火爆也让2007年的那本中篇小说《余震》爱到多方关注,小说作者张翎在看了电影之后表示,她写小说的时候没有什么“催泪”的想法。
写唐山地震的文学作品很多,冯小刚喜欢这部《余震》,就是因为它的独特视角。在看过电影之后,张翎坦言,跟小说比电影有不少改动,小说因为篇幅有限,主要描写了女儿的经历,电影把母亲这条线充实了很多。张翎觉得自己写的妈妈李元妮只是起个框架作用,但电影中徐帆充实并演活了这个人物,把一个母亲撕心裂肺的感觉表现得淋漓尽致。“小说比较集中描写了地震带给人们心灵上的疼痛。电影把比较多的笔墨放在亲情上,跟疼痛比更多的是温暖。我们看得见心灵治愈的过程,看到了好的结果,比小说更往前走了一步。”
编剧说法
苏小卫:感动的核心是“家”
不管是爆笑的《手机》、还是催泪的《集结号》,冯小刚的电影每次都能取得成功,很多时候都是剧本太好了。操刀《唐山大地震》剧本的是霍建起的老婆苏小卫。苏小卫坦言,在写剧本的时候,自己就觉得,能打动观众的其实是亲情,因为中国归根结底还是最注重家庭的国家。
地震摧毁的是家
“如果让我用一个字来概括这个电影,我觉得是‘家’。中国人可能是全世界最注重家庭的。地震摧毁一个城市,其实这个城市是怎么组成的?就是家庭,只有地震能在这么短的时间内,让很多家庭不存在了。但在幸存者心里,家还是存在的。”
在苏小卫看来,片中故事跨越32年,这样的时代感其实更能让观众感受到“家”的传承。“现在的家庭,几乎都是过年才能团聚在一起。我们总会在某个时刻想起家人,这是我们中国人对家庭特有的执着。”
剧本忠实于原著
影片以唐山地震为起点,以汶川地震为终点,也是编剧苏小卫特意设置的。她觉得唐山人民对汶川地震的感同身受,他们的大力支援感动了全国人民,应该有这样一个联系。“母女之间在生离死别之后没有相交的纠葛了,她们内心的伤痛是从各自的生活中流露出来的。这两个人始终都面向对方,只是这个过程过于艰难和漫长。”
苏小卫表示,这个剧本保留了原著的大部分内容,只是侧重点从女儿转向了母亲,把原著的以女儿为线索,改为母亲、女儿、儿子三条线索。
早报记者常雄飞摄影华小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