票房目标瞄准五亿元的《唐山大地震》,一部具有中国特色的灾难片,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出现?它是时代的产物,还是出于华谊兄弟公司对市场的判断?又或者纯粹是冯小刚个人的思考?昨天,羊城晚报记者独家采访了华谊兄弟电影总监制陈国富。这位被誉为“华谊电影操盘手”的台湾导演,监制过《可可西里》、《天下无贼》、《心中有鬼》、《集结号》等内地电影,这一次,陈国富也担任了《唐山大地震》的“剪刀手”。
【关于剪片】
为了作品完整,必须狠
记者:您跟冯小刚有多次合作,这次在《唐山大地震》再次合作,主要如何分工?
陈国富:我们的合作一直都是比较松散的,不像《狄仁杰》或《风声》,我要盯着每一个环节。小刚和他的团队很有默契,经验也丰富,需要我参与的部分不多。他如果碰到问题,想要找一个人商量的时候,也许会跟我讨论一下。当然,我看完剧本、或看了他的素材也会提出看法。比如,我在乎电影的悬念感,会不断问一个问题——《唐山大地震》里,地震在电影一开始就发生了,我们也知道女儿实际没死,那么之后两个小时的过程中、在大团圆之前,观众期待什么?如果我是观众,是什么心理状态拉着我们往下看?虽然剧本原本写得很细腻,有意思的细节很多,但我还是会担心观众耐不住。在编剧和剪辑的过程中,我会不断拿这个问题来为难他,但我知道问题终究会解决,他有这个能力。
记者:冯小刚曾说,这片子很多地方他自己舍不得剪,都让您来代劳。您是本着怎样的原则去取舍?
陈国富:一个导演经历了辛苦的拍摄,拍的时候每一个细节都要较劲,演员的所有付出都历历在目,到了要做些取舍的时候是很为难的。但为了作品的完整,为了对得起观众,狠心是必须的。总不能因为菜叫多了,就把自己吃成肠胃炎。小刚倒没这个问题,《集结号》花300万元拍了一场江南行军的戏,他第一版就剪掉了。我的作用就是,趁他不在场的时候,偷偷调这调那,如果他事后看不出来,那说明调得还可以。第一次看《唐山大地震》,我就觉得这片子问题不大,因为你愿意关心这些人物的命运,这是很重要的评判标准。电影是化学作用,不是机械装置。
【关于催泪】
如果连流泪都要斤斤计较,那是跟自己过不去
记者:一些评论人对影片持批判态度,您怎么看待影片评价的两极化问题?
陈国富:我还没去关心这个问题,没看过任何评论。有什么意见都是正常的。观众的门票就是选票,他们会选择尊重他们的作品,抵制那些轻蔑他们的权益的作品。
记者:有人说,《唐山大地震》换一个别的名字也成立,因为它实际上是个亲情片。甚至有人说,片子在拿人的伤痛卖钱。您怎么看待这种观点?
陈国富:这问题不是个问题。按这个逻辑,《泰坦尼克号》也可以叫“杰克与萝斯”,或者说,那电影拿当年船上的受难者卖钱? 难道所有真实发生过的灾难都不能当电影题材了?不会吧!没错,《大地震》就是部亲情片,犹如《泰坦尼克号》是部爱情片!这故事就是关于一家唐山人,一切始于那场地震,所以它可以叫《唐山大地震》,也可以叫《余震》,或《母亲》……
记者:有人认为,被催泪就像被一些生硬的喜剧胳肢一样,是一种“情感绑架”。您怎么看?
陈国富:如果你进影院看电影一点都没“被绑架”的感觉,我会说你这钱花得不值。我最近感觉被绑架得最严重的是看《阿凡达》。如果连在电影院里流泪都要斤斤计较,那不只是小气,简直是跟自己过不去。有些中国观众是不是觉得,被卡梅隆(《阿凡达》导演)催泪就挺光荣的,被自己的同胞逗哭就挺羞愧的? 黄辰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