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群
晚报记者 轩召强 报道
接到何群导演的电话,已经将近凌晨一点了,刚刚从新剧《吃亏是福》片场收工回到宾馆的何导,在电话里连称抱歉。谈到目前《茶馆》的收视率,何导表示央视方面还没给出具体的数字,但根据网上和周围朋友的反馈来看口碑还不错,“《茶馆》还是有些反响的,而且感觉正面的评价更多一些,就连小学同学、大学老师也都发来短信祝贺。 ”
《茶馆》更有人间烟火气
压力?还好吧。因为《茶馆》改编成电视剧,本身还不像《红楼梦》、《西游记》这些四大名著的改编。作为老舍先生的经典话剧,《茶馆》相对来说更接近普通老百姓,虽然不是写今天的事情,但同样具备大多数老百姓的人情世故,通过普通人中有典型代表性的人物来反映时代生活面。
之所以接下这个活儿,首先是老舍先生的话剧很有影响力,老百姓都很关注。另外是我个人对《茶馆》的情感也很深,像我们这个年龄段的人,看过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的话剧《茶馆》,对于当时中国的文艺复兴非常期待。
“注水”也要把握原著“魂”
名著改编会不会“注水”?三幕话剧改成39集的电视剧,当然要扩充人物和情节,话剧中的主要人物要保留,又添加了与他们有关联的任务,至于整个框架、结构等,都还是按话剧提供的平台来做的。而且我拍之前,编剧早就完成改编的问题了,我主要是负责怎么来体现老舍先生作品的风格问题,也就是《茶馆》的魂儿。把握住《茶馆》的特色,让观众看完不至于觉得太偏离过去。
对于改编经典,我觉得首先要尊重原著,要去了解这段历史,才能更好地体现原著,解释得更深刻。如果对那些历史不吃透彻,改编原著也就无从谈起。另外,电视剧一集的文字量就相当于话剧一幕的字数,原著三幕话剧总共大概才一万九千多字吧,这怎么可能撑起39集的电视剧呢?所以,电视剧把故事扩展了,而扩展三段历史的过程,也展示了三段社会历史的风貌,这些故事可能跟今天生活中的某些方面还很相似。
陈宝国版“少掌柜”不老
有网友说陈宝国出场时有些显老,这我要解释一下。话剧里王利发出场是二十多岁的小伙子,但电视剧里王利发一出场就是已婚丧妇的中年男人,年龄应该在三十七八岁,这个角色不是按话剧中的来定位的,他不是初出茅庐的毛头小伙子。对陈宝国的扮相,我个人认为应该不老,可能观众对话剧中的人物印象太深了。
陈宝国戏霸?我从来没感觉到过,拍摄过程中他也从没有擅自改戏,尊重角色、尊重原著,他在表演上所传递出的信息量很多。
至于观众群,我们没有定位,没有哗众取宠,没想过定位给哪个年龄段的观众,不刻意去面对谁,就是想把故事特别老老实实地拍出来,把人物故事讲清楚,老老实实面对剧本,通过电视剧的形式把一个大时代展示出来。对于选的演员大多为中年以上,主要是考虑这一代人对话剧中的历史更了解一些,展示出来的也会相对真实。让观众自己去看吧,电视剧需要收视率,但更重要的是拍摄时是否认认真真去做。
◎业界看法
比较符合《茶馆》的调子
●舒济(老舍长女)
和普通电视观众一样,如今已是77岁高龄的舒济老师也是首次观看电视剧 《茶馆》。尽管电视剧版将前后只有3个小时的话剧版 “抻”成了39集,每集45分钟,故事长度几乎是原著的10倍,但在舒济看来,剧本改编得合情合理,陈宝国演得很称职。
“从现在已经播出的剧集来看,电视剧 《茶馆》没有离开话剧 《茶馆》所反映的那个时代,没有脱离茶馆展开故事,比较符合 《茶馆》的调子。”曾长期从事老舍先生作品整理、出版工作的舒济,对父亲的作品很熟悉,她认为,虽然电视剧 《茶馆》将社会时代背景交待得更加细腻,将很多剧中人物塑造得更为丰满,将人物之间的矛盾冲突设置得更加激烈,但剧情的扩充没有违背老舍剧本的精神,人物的台词也很好地保持了原作的风格。
荧屏需要高品质电视剧
●吴毅(华谊天意影视总经理、著名制作人)
曾制作过 《士兵突击》、 《我的团长我的团》等一系列在社会上产生巨大影响力作品的吴毅,对于电视剧 《茶馆》评价甚高, “现在荧屏上太缺少像 《茶馆》这样的高品位作品了。”
当年的《士兵突击》也曾遭遇过有口碑无收视的尴尬境遇,但对于作品相当自信的吴毅表示,好的东西肯定不会被埋没。 “《茶馆》无论从制作,还是演员阵容上,都可以算得上高品质的诚意之作,反观现在的电视文艺,浮躁作品充斥荧屏,创作上大量跟风、盲目追求炒作卖点,很容易让观众看得疲劳。 ”
“80后”容易忽略这种有深度的作品
●李超(上海话剧艺术中心青年演员)
尽管属于 “80后”生人,但李超对 《茶馆》一点都不陌生,这并非因为他目前从事的话剧专业,而是这部电视剧首先勾起了他中学时期的回忆。 “那时候我们还根据课本排过这出话剧,我就演过里面的刘麻子。”
李超表示,陈宝国这次塑造的王利发 “有点意思”,虽然电视剧和话剧不能相比,但陈宝国跟于是之比起来表演出了另一种风格。“他把王利发的心理活动表现得淋漓尽致,王掌柜那种小人物、打小算盘的感觉都演出来了。”但李超也承认,现在很多年轻观众都喜欢看一些轻松搞笑的喜剧作品,往往忽略像 《茶馆》这种有内涵、有深度的经典之作,社会上需要多一些这方面的宣传和引导。
◎相关链接
《茶馆》掌柜各有精彩
话剧《茶馆》是人民艺术家老舍献给读者的一幅世俗风情画,小茶馆表现的是一个大社会。而茶馆的掌柜,则是串连社会万象必不可少的身影。在两部话剧、一部电影和一部电视剧中,三位扮演王利发的男演员各有特点,既演出了王掌柜的本色,又体现出了不同时代的新风貌。
1958年人艺首演 《茶馆》,导演就挑选于是之演王掌柜,这恰与老舍的意思不谋而合。《茶馆》迷们普遍反映于是之是众王掌柜里演得最出神入化的一个,他将一个“真真假假,千变万化,只求保暖,太平天下”的小商人演得恰如其分。于是之在《演“王利发”小记》中提到:“含蓄是艺术的本性,没有含蓄,就没有艺术。 ”
1982年,于是之在谢添导演执导的电影《茶馆》中饰演王利发,同样好评如潮。
梁冠华在演王掌柜之前,演的是剧中的黄胖子一角,而且还是B角。1999年林兆华导演要重排《茶馆》,梁冠华称这个戏里除了王利发和女角,其他角色我都能演。然而导演却让他演王利发。于是,茶馆里就出现了一位幽默的胖掌柜。
幽默是导演的要求。据梁冠华回忆,当时林兆华认为,于是之饰演的王利发太愁苦了,一个在风雨飘摇的时代里存活了五六十年的茶馆,掌柜的要一直这么愁苦,茶馆是很难支撑下去的。他需要一个外表有亲和力、内在有幽默感的人来演王掌柜。
为了出演王掌柜,陈宝国牺牲颇多,每天超强度工作,先拍中年的戏,再演老年,最后演青年,6个月内他整整瘦了16斤。即使发烧到39度,也不敢跟剧组提及,害怕制片人换别人。陈宝国在剧中难掩凌厉的眼神,难怪观众直呼:“怎么看到了‘犀利哥’的影子! ”
毕竟是老戏骨,虽有于是之、梁冠华在前,陈宝国挑战起这一经典角色,也依然可圈可点。电视剧《茶馆》对王利发的戏份增加得很多,陈宝国演的王利发也比之前更有野心与头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