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无论是各大卫视正在热播的电视剧《无懈可击之美女如云》,还是票房丰收的电影《唐山大地震》,都因植入广告受到争议。就在电影、电视剧纷纷招揽各大品牌、企业入驻时,近来图书也开始悄然尝试软性广告植入,甚至在内页夹杂硬性广告,以期赚取更大利润。虽然作家石康在《奋斗》续篇《奋斗乌托邦》中靠三个品牌商得到了300万元的赞助,但本报记者在对这一现象进行调查时,却发现这样的尝试在图书中的推广难度,远远大于影视业,而大部分读者也并不愿意文学作品过多地沾染商业气息。
图书广告隐藏在字里行间
较影视作品的“明目张胆”,图书的植入广告要含蓄得多,目前尚属于“小打小闹”阶段。一些隐含在字里行间的“产品”或者“品牌”,读者看得太快,甚至会忽略掉。如石康在《奋斗》续篇中写出:“夏琳穿轮滑鞋,背双肩包,两人全是一身儿LOTTO运动服,她背后,郭栩如在玩滑板,穿一条红色超短裙……”。
此前,《藏地密码6》、成都作家何小竹的《藏地白日梦》,也都出现过植入广告。《藏地白日梦》出版前获得了某药品公司的十万元赞助,因此,何小竹在小说中对其药品的原材料——生长在海拔4000米之上的一种植物进行了三处“植入广告”式的描写,这在纯文学出版中尚属首次。
不是每本书都适合植入广告
一旦商业广告大规模入侵文学领域,是否会导致文学逐渐丧失独立性和纯洁性?对此,各方说法不一。有专家表示,在图书中“植入广告”,作家拿赞助,让读者掏钱“买单”,对读者来说是不公平的。说到底,图书毕竟是精神产品,还是应该离商业尽可能远一些。
而万榕书业的老板路金波对于广告植入图书举双手赞成。“这是一个图书营销问题,而不是一个文学问题”。“首先它完全不影响故事内容和艺术水准,好比你在喝咖啡,你当然可以写成在星巴克喝咖啡。”同时,路金波也认为,这还得考虑作家本身的气质,他说自己旗下的韩寒和安妮宝贝,还是远离商业好:“一个是社会符号,一个是灵魂写作,越不商业化,公信度越高。”
长江文艺出版社的金丽红表示,石康能卖出那么高的植入价钱,那是他把电视剧、小说等立体地联动在一起,广告商看到的是联动效果。
只有植入合理 读者才买单
对于广告植入图书,读者对此也众说纷纭。“要不是别人提醒,我真还没在意广告。”一位看过《藏地密码6》的胡姓读者表示,在不影响阅读 、文章质量的情况下,广告植入也无伤大雅。但也有读者表示,自己没理由为出版社、作者买单。“品牌广告出钱赞助,作者出版方获利,看书不仅要花钱买,还要被迫看广告!”
如何在图书、广告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有读者表示,出书要花钱,所以不可能只强调精神上的追求,回避经济利益。在此情况下,除了出版方、作者自律,市场应做出调节 :如果植入广告和情节脱离很严重,观众读者就不看了,广告商自然也不投了。只有故事好,广告植入才有价值。
记者 滕杨
广告植入图书·优势
1.自然:描写当代的图书,使用当代的品牌。一切很自然。没有人会觉得,小说主人公吃康师傅方便面,是很突兀的事。
2.封闭:阅读,是件比较私密的事。很少人能在闹区读书,安静的环境,使得信息更容易被接受。
3.重复:阅读不是短时间就能完成的,往往是个持续过程。电影只是两个小时,而图书可以是一天,甚至是一个星期。植入式广告,可以反复出现。
广告植入图书·难度
1.受众有限:一部电影,票房几千万,是很正常的。但是对于图书来说,一本图书销量超过一百万册,就已经是超级畅销书了,每年也就那么几本。
2.缺乏规模:受众有限,自然无法形成产业规模。自然没有专门的机构做。
3.作家意愿:很多图书植入式广告,不是没人做,而是作家意愿的问题。作家视作品为生命,无法接受作为商业广告的植入。
1849年
巴尔扎克就开始植入广告
早在1849年,巴尔扎克就有了植入式广告的尝试。他在写作《人间喜剧》时,里面就有裁缝店的植入式广告。巴尔扎克有一个叫布依松的裁缝朋友,曾为巴尔扎克做了许多衣服,却不收钱。巴尔扎克为报答朋友,就把这位裁缝的姓名、住址原封不动地写进《人间喜剧》。书中,社会名流、达官贵人都是裁缝店的顾客,他们都对裁缝的手艺大加赞赏。
又讯 昨日下午,茅盾文学奖得主麦家新作《风语》在北京召开新书发布会。这部历时3年、号称价值千万的破译题材小说终于正式出版。虽然之前《风语》已在《人民文学》连载,但连载结束后,麦家又用时一月修改完善,因此,昨日新发的《风语》号称“电影剪辑版”。据悉,《风语》同名电视剧明年1月首播。
记者 滕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