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式无厘头恶搞银幕该罢手了

2010/8/18 18:05:1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周星驰的不少无厘头喜剧已成经典,近期内地上映的这类影片大多以周式喜剧为样板,抄袭、模仿到泛滥的地步。内地上映的这批无厘头喜剧,几乎清一色由香港导演执导,他们热衷于抄袭,再掺和一些网络流行语。

  本报记者 周南焱

  “这部电影开场3分钟,我就有被骗的感觉,看到一半简直想大喊一声,还我的钱来!”一位观众近日看过《唐伯虎点秋香2》后说。类似的港式无厘头喜剧片近期在内地影院上映数量颇多,粗制滥造、翻炒旧货、无聊乏味,把观众忽悠进影院,可看完后却有受骗的感觉。那么,在疯狂透支电影信誉的情形下,港式无厘头喜剧在内地市场还能走多远,是否正在迈向末路?

  ■ 低俗烂片泛滥银幕

  提起无厘头喜剧,最先让人想起的是周星驰。上个世纪90年代,他的无厘头喜剧曾风靡大陆,尤其影响了大批年轻人。但无厘头喜剧“批量”登陆内地大银幕,却是近两年的事情。香港导演纷纷北上,以王晶、刘镇伟、李力持等为代表,拍出了《大内密探灵灵狗》、《花田囍事2010》、《越光宝盒》、《出水芙蓉》、《唐伯虎点秋香2》、《嘻游记》等港式无厘头喜剧。然而,这类影片无一不获得“烂片”的评价,上映不久的《嘻游记》主演徐峥就向观众道歉,自己演的是一部“超级烂片”。本周即将上映的《龙凤店》刚发布预告片,就被网友观众评为“最具烂片相”。

  周星驰的不少无厘头喜剧已成经典,近期内地上映的这类影片大多以周式喜剧为样板,抄袭、模仿到泛滥的地步。导演刘镇伟曾执导过《大话西游》,而新近的《越光宝盒》除了借用了“月光宝盒”这一《大话西游》里的知名道具外,几乎克隆紫霞与至尊宝交往的故事,《唐伯虎点秋香2》的剧情也缺乏新意,除了片名之外,影片还大量抄袭第一部中烧鸡腿、小强、石榴姐等经典桥段,只是毫无喜剧效果。《大内密探零零狗》中炒冷饭的手法也比比皆是,如吴君如的香肠嘴就是模仿当年《东成西就》中梁朝伟的经典造型。令人大跌眼镜的是,《龙凤店》里任贤齐也是香肠嘴,又来了一次拙劣的模仿。

  内地上映的这批无厘头喜剧,几乎清一色由香港导演执导,他们热衷于抄袭,再掺和一些网络流行语。“香港电影有一种抄袭跟风的传统,缺少原创性,以复制电影快餐为能事。这种劣根性现在被他们带到了内地。”影评人曾子航认为。

  ■ 内地市场推波助澜

  “《唐伯虎点秋香2》光这个片名,就至少值一千万票房,很多观众会冲着片名去看电影。”影评人老羊认为,内地上映的无厘头喜剧质量很差,但票房却不错,源于观众的怀旧情结。当年的录像厅记忆导致很多观众一旦看到诸如月光宝盒、点秋香、家有喜事等关键词,就不由分说地买票进影院了。

  与此同时,内地影片的种类并不丰富,除了引进片、大片,能够上映的主流片种也就是喜剧片。观众又爱看喜剧片,这也让无厘头喜剧有了市场。“暑期档的观众就是图个乐,选择看这类影片本来就没有更高的期望,看的时候也会笑,只是事后才发现看的是烂片。”华星国际影城经理刘晖表示,节奏快、压力大的现代观众,对思想性、艺术性没有过高的要求,只要放松就行,无厘头喜剧抓住了观众的这一心理。

  这类无厘头喜剧片主要以古装片为主。“内地的现代题材的喜剧片太少,因为观众对现实题材很熟悉,想拍好很有难度。”刘晖说,相比之下,古装无厘头喜剧片可以肆意恶搞,胡编乱造也不会有麻烦。由于香港导演具有拍这类影片的经验,内地影视公司也热衷于邀请他们拍片。内地公司给香港导演提供了部分摄制资金、发行和放映渠道,客观上促成了无厘头喜剧的泛滥。而香港导演集体进军内地市场,不少人的抢钱心态突出,粗制滥造也是必然。

  ■ 误导电影人搞投机

  无厘头喜剧成本低、收益高,对内地电影市场是否会有负面影响?影评人崔斯韦直陈,“给我们电影从业人员带来一个误区,很多制片人会直接说,你看那种片子都可以大卖,不需要好剧情。”这种思路只会导致部分内地制片公司伙同香港电影人继续搞投机,制造出更多低劣的同类影片,不利于精品喜剧的出现。

  投资少、见效快,还招致内地导演效仿香港导演,破坏了内地的电影生态。北京电影学院教授黄式宪表示,在这些文化泛滥的形势下,许多内地导演不能坚守自己的理想,而去拍迎合市场的影片。很多导演缺少拍大片的机会,喜剧就成了他们认为最容易入手,也可能赚钱的片种,越来越多的内地电影人也开始“师法”香港电影人,结果影片乏善可陈,千篇一律。

  不过,当市场更加成熟,观众进一步成长,想继续用劣质影片忽悠观众就行不通了。业内人士认为,无厘头喜剧在内地正被疯狂复制,这种情况与上世纪90年代在香港发生的如出一辙。在香港,无厘头喜剧的最终结局是五年之内成为烂市。对于内地电影市场而言,既然有了前车之鉴,为何不能尽早罢手呢。RJ233

  不吐不快

  只顾“掘金”

  不尊重“衣食父母”

  近年内地电影市场飞速发展,而香港电影市场依旧低迷,本土电影人集体“北上”,也加快华语电影的融合。这对于促进国产商业片的整体竞争实力,香港电影人不能不说没有独特的贡献。但是,不少人抱着极其功利的心态,只顾一味在内地“掘金”,不顾内地的电影市场生态;对内地观众,他们的“衣食父母”,也缺乏足够的尊重。

  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后,香港本土电影日趋衰微,很多电影人早就无工可开,只好改行谋生。但近几年内地电影市场的扩大,给他们带来了机遇,许多电影人相继蜂拥而来,内地成了他们谋生的“新天地”。由于昔日香港电影工业的辉煌,内地影视公司对香港导演普遍很迷信,以为请他们来拍片肯定能有好票房。然而,部分香港电影人急功近利的心态造成了粗劣低俗的无厘头喜剧泛滥银幕。有影评人这样认为,这类影片有侮辱观众智商之嫌。

  客观上,香港电影人来内地拍片,缺乏内地生活经验,只能复制过去的老桥段。但他们也似乎缺少做好电影的长远打算,不管影片有多坏,也不管对内地电影市场有何负面影响,只要能“掘金”就成。

  面对这样的局面,同样需要反思的还有内地的电影人。电影毕竟是一种文化产品,除了娱乐还应该启迪人的思想与精神,建设道德和人格。从文化建设和国产电影市场长远考虑,我们是否也应该对低俗的港式无厘头说声“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