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马影后杨慧姗“抽丝剥茧”玩艺术

2010/8/19 18:05:16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她是两届台湾“金马”影后,却在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息影,投身现代琉璃艺术。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内,杨慧姗的琉璃作品“千手千眼千悲智”以及张毅的“千一自在”正静静地陈列在贵宾厅,接待八方来客。

  她是两届台湾“金马”影后,却在演艺事业如日中天时毅然息影,投身现代琉璃艺术。20年后,其作品被全球多所知名博物馆收藏,并入选世博中国馆。杨慧姗这位昔日影后,如今已然是中国现代琉璃工艺的代表性人物。

  8月19日,“永远的光和热——杨惠姗琉璃艺术展”于深圳万象城开幕。昨日,前来筹备展览事宜的杨慧姗接受了记者专访,讲述她与琉璃20多年的艺术缘分。

  因电影结缘“琉璃”

  出现在记者面前的杨慧姗一如其银幕上的典雅。这位上世纪80年代台湾家喻户晓的演员,曾在10余年中主演了124部电影,并凭借《小逃犯》、《我这样过了一生》连续两年获台湾金马奖最佳女主角。作品《玉卿嫂》获亚太影展最佳女主角。

  令人惊异的是,在1987年出演完《我的爱》时,她却离开电影进入了一个全新的领域——现代琉璃。“那是我的最后一部戏,当时剧组找来很多琉璃艺术品做陈设。我一看到这些艺术品特别有感觉,因为琉璃创作不仅仅是表面的360度,里面还有另一个世界。”杨慧姗坦言,当时只是觉得有趣,隐隐觉得“除了电影,或者还有另外一种选择”。

  1987年,杨慧姗在演艺事业巅峰时息影,投入了这一“有趣的选择”,创立了琉璃工房。“从最开始觉得有趣,到慢慢深入了解琉璃的历史。只要真心投入,你会发现很多别人看不到的东西。”杨慧姗说,这23年来,从研究技艺到工艺造型再到幡然顿悟,从中国传统文化中寻找养分,让琉璃释放文化异彩,自己的创作就像是一个“抽丝剥茧”的过程。

  3年烧掉7500万台币

  这23年并非一帆风顺。最开始,杨慧姗学习采用法国的“琉璃脱蜡铸造”技法,却屡屡受挫。“刚开始3年半,在炉子里烧掉了7500万台币,那是一种近乎绝望的摸索。”回忆起创业当初的艰辛,杨慧姗感慨不已。“多年以后,我得知河北省满城县中山靖王墓里,出土了一只2000多年前西汉时期的琉璃耳杯,采用的就是脱蜡铸造技术。原来,我们的老祖宗,早就熟稔这项工艺。”

  “中山靖王琉璃耳杯,对于我们来说成了一个文化情感的归属象征。”采访中,杨慧姗的亲密伴侣、琉璃工房执行长张毅一直陪伴在旁。他说,从那以后,他们开始了对传统文化历史的追溯,中华文化成为作品创作的情感依属。

  作品入选世博中国馆

  经历了困境之后,杨慧姗和张毅有着浓烈“中国风”特色的作品开始获得业内的肯定。其作品应邀在日本、美国、英国、意大利等地展出。其中,超过20件作品被北京故宫博物院、英国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国立博物馆、美国宝尔博物馆、美国康宁玻璃博物馆等国内外知名博物馆收藏。

  在上海世博会中国馆内,杨慧姗的琉璃作品“千手千眼千悲智”以及张毅的“千一自在”正静静地陈列在贵宾厅,接待八方来客。提及此,杨慧姗显得很淡然:“我并不认为这是我的作品,因为所有的造型和创意都源自敦煌莫高窟和历史教科书。从1996年第一次踏入莫高窟,我就一直想把这件作品通过实体的形式表达出来。从1999年开始创作,到现在花了10年时间。作品能够被永久收藏,是对琉璃艺术的肯定,更是对作品所传达出来的中国文化艺术的一种礼赞。”

  我们的故事“不值得”拍成电影

  如今,张毅、杨慧姗早已走出了刚创业时的困境,在全球开设了70多家艺廊。2009年5月,以琉璃命名的博物馆进驻知名的艺术创意园区田子坊。

  “我一直在思考,除了艺术上的肯定,除了市场上阿拉伯数字的上升,是否还应该遵循我内心的声音,去告诉众人,我们这些年来的感悟。”杨慧姗说,开设博物馆就是这样一个目的。“讲述我们的创作故事,展出些有益身心的作品,传播中国文化。”

  当记者问张毅,是否会把他们的故事拍成电影。这位昔日的金马奖及亚太影展最佳导演却表示:“我个人觉得这没什么大不了的,不值得。如果要我导演,会浑身起‘鸡皮疙瘩’。如果历史会记得,如果有人觉得这值得拍成电影,那是其他人的事情,跟我没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