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劫难》中七岁的小姑娘“小子”
片中的抗日中国士兵
张艺谋的同班同学肖风,也是摄影师出身,曾经和张艺谋一起担任过第五代电影人开山之作《一个和八个》的摄影。肖风导演的《大劫难》,是一部很意外的电影。从最初预期的大型战争戏码,到回归小叙事的转变,是神来之笔。与肖风导演长期合作的编剧程晓玲,以看似没有夸张的大场面,制造了一出很个性的纠结戏。《大劫难》的原名是《春滋味》,给观众的更多是对苦难历史的回望,不寒而栗。本片距离经典还差一口气,《大劫难》很吊诡地杀出重围得以公映,也带来一些尺度上的开放,假设编剧程晓玲和导演肖风能够给那个日本鬼子川岛更多舞台,让他更充分地表演,令其情绪再平缓一些,内心更强大从容一些,让那份邪恶更立体些,那么就是绝对意义上的鞍山版《无耻混蛋》。
《无耻混蛋》更像是痞子昆汀个人的肆意改写历史,《大劫难》却是有关土地、空间和生存的民族痛史。尽管昆汀拍的时候很快意,肖风却很悲愤,立意不同,但在电影文化的视觉系统的具体呈现上,却有着殊途同归的结果。我不确定肖风和程晓玲有没有参考过《无耻混蛋》,但是在很多层面,与昆汀·塔伦蒂诺的那部匪夷所思的电影有相当的共振。必须指出,《大劫难》中的动作戏很不准确,尤其是山林交战那些中国士兵几乎没有丝毫战略战术,而山林之中的吃喝睡等方面处理得也很是草率,令观众生疑,特别是他们获得信息、物资的渠道,当他们逃上山之后,按正常逻辑的推导日本人就应该要封山了。
《大劫难》的台词量,毫无疑问是近年来华语电影中的头一号。无论正反派、大人还是孩子,说起话来都是滔滔不绝,一套又一套,话赶话、话里有话值得琢磨,相对可惜的是,应该让日本人川岛更多说一些话,这个日本人在东北处心积虑十四年,装扮成普通商人,把鞍山一带摸着一清二楚,到“九一八事变”立即翻脸不认人。假设他的形象更立体一些,就直追《无耻混蛋》中的纳粹上校了。一个寻常就生活在你身边的日本人,原来有着那么深远的抱负,你让中国人怎么不恨得慌,当电影中的日本垦荒团来到本属于中国人的土地上时,银幕内外的中国人都已经脾气火暴到不行。
《大劫难》中有许多东北民间曲艺,鞍山味十足的大秧歌和二人转代表了人民的趣味。饰演二姑的刘迈,本身多才多艺,又与肖风和程晓玲长期合作,在本片中十分放得开,东北开放的女人讲究身段要浪、说话要得瑟,臭美是必不可少的生活态度,“腰细腚大”的妞、对生活有节奏上的把握,证明黑土地的宽容。骄横、跋扈、硌塄、怨艾,非常烈性地生存着,作为没落的“满清皇族”,满族的传统就是姑奶奶当老大,可以对兄长一家指手画脚,对土地和真情都很执著,最终不堪忍受如父亲般长兄的背叛,在未婚夫死后——上山。二姑是个纯粹的人,对土地和感情都爱得深沉,虽然并不完美,那个时代却不能承受她的美好,最终愚蠢地死于自己的莽撞。
《大劫难》的镜头尺度非常放得开,与《无耻混蛋》也有得一拼。断指、斩臂、剖腹、砍头、枪杀,都很写实地出现,暴力程度几乎超过同期上映的香港动作片《线人》。《大劫难》中,最狠的还要属电影自述者,名字为“小子”的七岁小姑娘,不但是绝大多数血腥事件的目击者,更在最后和发小一起杀死了川岛,两个孩子用绳子活生生地一再“杀死了”川岛。《无耻混蛋》在海外上映时,都在分级体制内被划定为青少年不得观看或必须有成人陪同,而《大劫难》在中国内地却是一部面向全体观众的电影,哪怕电影有着明确的价值观,然而其中诸多细节并不适合青少年观众观看,从某种角度来说,分级是保护青少年观众的必要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