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谊公布20部新剧计划 孙红雷挑大梁演曹操

2010/8/26 12:05:2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日前,华谊公布了2010到2011年度筹拍的20部新剧,预算高达5亿。在公布的战争剧中,最受关注的当属石钟山正在筹备的《中国血》,该剧以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为背景。

  日前,华谊公布了2010到2011年度筹拍的20部新剧,预算高达5亿。其中,《非诚勿扰》、《唐山大地震》、《风声》、《二十四城记》等不少华谊出品的电影将被改编成电视剧,而最受关注的当属吴毅工作室筹划的《曹操》,据悉,“***雄”曹操一角将由孙红雷出演。

  战争剧顶半边天

  在华谊公布的计划中,以战争为背景的电视剧达到八部。其中,杨善朴工作室将推出《天下父母》和《京北追匪记》。前者将目光聚焦于普通士兵身上,通过他们的故事来反映极端环境下人与人之间的错位情感。后者由高群书执导,也是一部战争巨作。葛卫东工作室则推出近代革命人物传奇剧《莽林红衫》,该剧也是以抗战为背景,讲述一位中华儿女叶红衫在抗战期间,用中国女性的坚忍和勇敢书写的一段女帅男兵、抵御外敌的传奇故事。吴晓工作室则筹备拍摄战争情感剧《谎言》、《白皮书》以及《浮出水面》。另外张海东工作室的建党九十周年献礼巨制《龙潭三杰》也在筹备中,该剧初定明年年初开机,讲述1931年4月顾顺章在汉口被捕叛变后,钱壮飞、李克农、胡底三人在面对国民党将上海中共中央机关一网打尽的险恶计划时,躲过敌人重重追捕和骗局终于将情报送给中共中央的战争谍战故事。在公布的战争剧中,最受关注的当属石钟山正在筹备的《中国血》,该剧以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为背景。石钟山曾创作过《激情燃烧的岁月》、《军歌嘹亮》、《幸福像花儿一样》、《大院子女》、《天下兄弟》、《地下地上》、《母亲》、《锄***》、《军礼》等多部优秀作品,此次,这位著名编剧作家以签约华谊为契机转变身份担当制片人。

  翻拍剧备受关注

  纵观这20部新剧计划,翻拍成为另一特色所在。据悉,电视剧版《风声传奇》已经杀青,而根据《唐山大地震》改编的《余震》,也即将由李波工作室担纲制作。根据贾樟柯电影《二十四城记》改编的同名电视剧,即将由葛卫东工作室操刀,与电影相比,该剧将纪录片式的回忆扩展为曲折揪心的故事,王茜华等将担纲出演。

  《非诚勿扰》也将于明年开拍,吴毅担任制片人:“阵容不会比电影逊色。”除了翻拍自家电影,古典史诗巨作《曹操》也成为焦点。与今年热播的《三国》不同,《曹操》更注重真实地表现曹操的一生。制片人吴毅表示,“曹操有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之称,这个历史人物身上有非常多可以挖掘的故事,但是每每三国故事中曹操虽都是重要的人物,但是至今仍没有一部影视作品能深入、细腻地展示曹操的成长以及心路历程。电视剧《曹操》将会完成这个任务。”据悉《曹操》将严格遵循史实,特别请来易中天担当历史顾问,张黎担当导演,孙红雷将出演曹操。此外,宋承宪、金泰熙、李多海、陈意涵等泛亚洲明星的名字,也出现在了华谊新剧的演员阵容中。其中,郝琳工作室出品的《秋天狂想曲》,将由《情定大饭店》导演张容佑执导,韩方演员锁定为宋承宪与金泰熙,中方女主角极有可能由姚晨出演。

  本报记者 李青青

  20部新剧简介

  《曹操》

  (天意影视)

  演员:孙红雷

  该剧由张黎执导,易中天担任历史顾问,讲述了三国枭雄曹操的一生。与《三国》或《三国演义》不同的是,该剧将严格按照历史记录,讲述曹操慷慨悲凉的一生。

  《二十四城记》

  (葛卫东工作室)

  演员:王茜华、李菁菁、吴健、曹曦文

  该剧讲述三线建设背景下大丽家发生的故事,讲述几代人在那个特殊的历史背景下的成长与变迁,情感与纠葛,电视剧版“三代厂花”的故事比起电影版则多了更多生活感。

  《余震》

  (李波工作室)

  演员:刘若英、邓超、邬君梅(拟定)

  编剧是执笔《再过把瘾》的美女编剧霍昕,相较于电影版,电视版的情节冲突更丰富,更贴近原著。投资3000万左右,即将开机,明年播出。

  《秀秀的男人》

  (张海东工作室)

  演员:蒋勤勤、黄维德

  该剧由香港导演高翊浚执导,讲述一个女人和两个男人之间剪不断、理还乱的纠葛。

  《中国血》

  (石钟山工作室)

  演员:孙蔚

  石钟山正在筹备以中国远征军第一次赴缅作战为背景的战争题材电视剧《中国血》。他说,“英雄”是他创作中一个永恒的主题,《中国血》这部讲述中国远征军的小说,是他对英雄的又一种诠释。

  其他影片:

  《龙潭三杰》

  《天下父母》

  《京北追匪记》

  《莽林红衫》

  《秋天狂想曲》

  《新太极宗师》

  《娘2》

  《中年人的情感战争》

  《钢魂》

  《夫妻那点儿事》

  《为人父母》

  《功夫》

  《谎言》

  《白皮书》

  《浮出水面》

  本报记者 李青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