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军:创作者,应与观众同步(图)

2010/8/27 16:05:3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胡军:项羽我喜欢,赵子龙我喜欢,朱元璋我喜欢,萧锋更甭说了,这几个戏我都挺满意的。胡军:我觉得梁志远这个人物很亲切,很熟悉,在生活中似曾相识,就像我的邻家大哥。胡军:大片当道是必然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

胡军近影

胡军近影

《赤壁》中的赵云

《赤壁》中的赵云

《楚汉风云》中的项羽

《楚汉风云》中的项羽

《岁月》中的梁志远

《岁月》中的梁志远

  不久前,由胡军、梅婷联袂主演的电视剧《岁月》播出后引起观众热议。剧中,胡军饰演的男主角梁志远,本是个血气方刚、棱角分明的年轻人,到机关工作后,因纠结于职场“潜规则”,逐渐变得圆滑世故,却又不甘沉沦、不失正直本色。该剧不仅震撼了人们的心灵,同时也表现出胡军娴熟精湛的演技。

  胡军是著名兄弟歌唱家胡宝善的公子、胡松华的侄儿,虽然天生一副极富磁性的好嗓音,却对唱歌不感兴趣,不愿子承父业,也不想沾父辈的光。高中毕业后,胡军考入中戏,毕业后分配到北京人艺,走上了影视和话剧表演的道路。

  身材高大魁梧、古铜面色,颇具成熟男人风范的胡军,在二十余载的演艺生涯中,塑造过许多帝王将相、英雄豪杰的形象,如《楚汉风云》中的项羽、《赤壁》中的赵云、新《水浒》中的武松、《天龙八部》中的萧锋、《朱元璋》中的朱元璋……也因此被誉为“银幕硬汉”。与此同时,他又不断拓宽戏路,多方发展,与内地和香港多位大牌导演合作,参加了《蓝宇》、《集结号》、《建国大业》、《无间道2》、《十月围城》、《我的唐朝兄弟》、《机器侠》和《让子弹飞》等名片的拍摄,演技日趋成熟,人气愈加旺盛。2008年,他成为继章子怡、郎朗、李云迪之后,又一位被列入香港优才计划的内地演艺人士。

  日前,在北京接受本报记者专访时,胡军畅谈了他的演艺经历和感悟,并对当前中国电影市场的发展、创作者与观众的关系等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独到见解。总结从艺二十年的经历,他认为不论影、视还是话剧,最重要的是让观众理解、接受和喜欢,艺术家不可因自己的喜好而将观众置之度外。

  珍惜观众给我的“硬汉”头衔

  记者:你被称为银幕硬汉,除了你自身的条件外,还因为你主演了不少帝王将相、英雄豪杰。在你拍过的古装片中,你最满意自己塑造的哪个形象?

  胡军:项羽我喜欢,赵子龙我喜欢,朱元璋我喜欢,萧锋更甭说了,这几个戏我都挺满意的。因为每部戏都不一样,没有重复的,我就满意。当观众认为胡军是硬汉,擅演大英雄时,我特别感谢观众给我的这个头衔,而且会小心翼翼保持住这个头衔。这是观众给予我的荣誉,我没必要否认和避讳它,而是要发扬光大。但胡军只能演硬汉吗?非也。我也可以演梁志远(《岁月》)、可以演张忠良(《一江春水向东流》)、可以演潘赞化(《画魂》)等等。作为演员,我爱演戏,希望多方面尝试,多方面发展,戏路越来越宽;到一定时候,再回过头来走硬汉或英雄路线,也未尝不可。

  记者:演历史人物,因距离我们时代比较遥远,对他们的思维和行为方式都有一个揣摩和体验的过程,其依据就是史书和史料的记载。你是怎样接近和演绎古人的呢?

  胡军:史书必须得看,例如朱元璋这人到底怎么回事,历史上发生过什么,是否像史书上说的那么残暴,是否长得那么丑?他的画像就有好几个版本。朱元璋让画师给他画像,画完还给宰了。为什么呀?画得太漂亮了。朱元璋对着镜子一看,这是我吗?你犯了欺君之罪,拉出去斩了!最后终于有一位画师画出了他的真实模样。朱元璋对着镜子一看,这好,猪腰子嘴,鞋拔子脸,像我!可冷静下来一比,还是被杀画师画得顺眼,于是两幅都留下给后人看。这就是朱元璋的两面性。演朱元璋,就要演出人物性格的矛盾性和复杂性。

  习惯让角色贴在自己身上

  记者:不久前刚刚看过你与梅婷主演的电视剧《岁月》,感到你除了彪悍硬朗的一面,还有比较圆滑、柔韧的一面,有点像当年的《一地鸡毛》,触及了官场上的一些“潜规则”。当时,导演是怎样找到你来演梁志远这个人物的?

  胡军:导演刘江跟我不熟,是我看了《岁月》的剧本后把他约来的,结果我们一拍即合。他原以为我只擅长古装戏,擅长饰演硬汉、英雄,没想到我还有另一面。长时间以来,我一直想演一个现实题材的作品,更贴近生活,更有亲切感;看了很多剧本都觉得不靠谱。而《岁月》让我一下喜欢上了。改编也非常好,原小说《沧浪之水》写得太灰了,我们加了许多亮色,比较积极向上了。

  记者:第一次演一个机关干部,你觉得是自己的一次转型或挑战吗?

  胡军:我觉得梁志远这个人物很亲切,很熟悉,在生活中似曾相识,就像我的邻家大哥。在拍摄中也没遇到很大困难,也没刻意去改变自己,就按我的理解和感觉去演。我演戏有个习惯:不愿把自己贴在角色身上,而让角色贴在我身上。当时我就想:如果我胡军是梁志远,遇到这类问题该怎么办?一切都跟着我的感觉走,让每一个细节,每一个眼神,每一句台词,与对手的每一次交流,都由心而发。外部动作没有大开大合,完全是人物内心的纠结、斗争和转变。另外,《岁月》的剧本虽然很好,我们还是把台词变成自己的话,变成生活中的语言,与梅婷、王彤和导演的交流也很顺畅。我一直想做到,尤其在现代戏中,不要尴尬,不要装,尽量贴近和还原生活,把握好艺术的分寸。可以说,《岁月》是我的一次成功尝试,为我的表演又打开一扇窗户。

  与香港导演合作有原则

  记者:在我的印象中,你与香港导演合作较多。你与他们中的哪位合作更默契,学的东西更多,交流起来有没有障碍?

  胡军:刘伟强、关锦鹏、刘镇伟、陈可辛,我们合作得都很好,可以说各有千秋。至于障碍,主要是语言的障碍,但他们都在学普通话,比以前沟通方便了。香港导演为何愿与内地合作?市场大呗!香港毕竟是弹丸之地,一部电影最高票房三四千万,已乐得屁颠屁颠的了,与内地动辄几个亿的票房怎么比?

  记者:在与你合作过的女演员中,你比较喜欢谁?

  胡军:我觉得都可以。因为与我合作过的女演员都挺优秀的:梅婷不错,嘉玲不错,吴君如不错,李嘉欣也不错……总之合作都挺默契、舒服的。

  记者:你今后还会参演与香港的这类合拍片吗?

  胡军:如有合作机会当然不会放过,最重要的是看自己适合不适合。如徐克导演两次邀我都没去,因为戏里角色不适合我。一个演员不能盲目接戏。还有,我尝试过香港人制作无厘头喜剧的过程,拍了一部《机器侠》就可以了;后来《越光宝盒》又请我去演曹操,我就婉拒了。一定不要在伤害自己的情况下去尝试新东西。

  大片当道是电影发展的必然

  记者:不可否认,近年来中国电影市场的复苏,是与大投资、豪华阵容和高科技手段制造的“大片”密不可分的。最早是好莱坞大片冲击中国电影市场,其后有冯小刚的贺岁片一枝独秀,最后是国产大片当道,你对此怎么看?

  胡军:大片当道是必然的,是中国电影市场发展的一个必然阶段。因为中国人还是要看中国电影。看美国电影猎奇的成分多,看中国电影审视的成分多。好莱坞电影技术含量很高,与中国电影不可同日而语。但现在中国电影追上来了,仅以冯小刚为例,从《集结号》到《唐山大地震》,一部比一部做得好,一部比一部让观众爱看。这是一个令人鼓舞的趋势。如果不以美国大片为参照物,中国电影的发展速度还是很快的。而且中国电影在威尼斯也好,戛纳也好,柏林也好,奥斯卡也好,日韩的电影节也好,正慢慢受到世界的重视。

  记者:电影市场有一个培育过程,除了大片当道之外,你认为那些文艺片何时能“咸鱼翻身”,占领一定的市场份额?

  胡军:当大片当道这个阶段过去之后,观众看腻看烦了的时候,真正坐下来、安安静静欣赏一部文艺片时,中国电影才能真正繁荣起来,各种类型片也有了存活的可能性。

  记者:有报道说,你认为中国演员的市场号召力比较差,有的甚至是“票房毒药”?

  胡军:我说过谁是“票房毒药”?要说得先说我!中国演员没有票房号召力,这是我说的。因为最有票房号召力的是那几位大导演。陈凯歌又拍什么电影了?张艺谋又拍什么电影了?冯小刚又有什么新动作?这是大家最关注的事情。而演员中,即使像葛优这样的大腕儿主演的电影,也未必都有票房啊!中国电影只有这几个导演吗?也不是。我相信一定会有更多新锐导演崛起,这种力量也不可小觑。

  不因个人偏爱而忽视大众

  记者:作为一个电影人,你对自己未来的发展有何设计和向往?

  胡军:制作一部自己喜欢的电影,是我的最大向往。当然不能着急,要看自己的精力、时间以及电影文化积累的程度。

  记者:如果你自己制作电影,倾向于拍摄哪类题材,历史的、传记的、警匪的还是言情的?

  胡军:我要拍就拍观众喜欢看的,而且不仅限于小众观看的。我觉得中国电影要解决的主要问题就在于此。从校园戏剧、荒诞戏剧、先锋戏剧,直到现实主义、文艺片,我都干过。总结从艺二十年的经验,我认为不管影、视、话剧,最主要的是让观众能够理解、接受和喜爱。

  其实,作为一个创作者,应与观众同步,或领着他们往前走,而不能超越他们一大块以后(这很容易),让他们跟你走。观众是没有这个耐心的,他们只看身边的东西,或回头看过去的东西,不会看前瞻性的、自己够不着的东西。总之,不要因为自己的艺术偏爱,而忽视大众的需求。艺术家自我的坚持是必要的,但应与当代社会相融合,不能脱离现实、脱离群众、孤芳自赏。

  把戏剧当成一种时尚是不妥的

  记者:十年前,你在北京人艺主演曹禺的话剧《原野》时,曾说过自己被“伤着了”,此次再演《原野》,有什么感慨?

  胡军: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曹禺的《原野》被人们误读了。十年前我演《原野》时,它被包装成一部具有荒诞色彩的先锋戏剧,什么马桶里打可乐,屋里挂满电视机,这个现代版的《原野》变得让我们摸不着头脑,觉得戏剧不能再这么干下去了。把戏剧当成一种时尚看待是不妥的,戏剧有它自身的精神。当戏剧不再纯粹时,我不得不离开它,转向影视表演。十年过去了,我这次重返话剧舞台,真的是一种命运的安排。我赞成导演的阐述,此次再演《原野》,一定要忠实于原著,把曹禺作品的真正精神内核挖掘出来。(本版照片由“18文化”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