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红楼剧照
黛玉之死
选秀风波、造型被质疑……从筹拍之日起,新版《红楼梦》就一直是关注的焦点,一有风吹草动必被推至舆论的风口浪尖。电视剧拍成之后,新版《红楼梦》更是成了老百姓街头巷尾热议的话题、舆论媒体争相报道的对象。赞之者,称其唯美大气忠实原著,毁之者,指其氛围阴森、音乐诡异、选角失败……
那么,新版《红楼梦》在“红学”专家眼中到底是怎样的呢,他们对新版《红楼梦》是否喜欢又或是有什么意见呢?
发言人:张庆善(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评议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红楼梦学刊》主编。 )
对黛玉的改编要慎之又慎
认同:忠实原著;刘姥姥的塑造很成功
不认同:额妆不好看;“黛玉之死”处理不理想
借着进京参加《红楼梦》首播庆典的机会,记者也采访了著名红学家、中国红楼梦学会会长张庆善。他对于新版《红楼梦》非常关注,他表示,自己已经大体看过新《红楼梦》,而且十分关注网上对此的评价。
额妆失败不生活化
看过新版《红楼梦》之后,张庆善作出的评价是“总体上觉得还行”。他表示:“影视剧改编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要忠实于原著,包括基本情节、人物命运和性格特征,在这方面,新《红楼梦》值得肯定。李少红首次将120回的《红楼梦》展示出来,是很不容易的。 ”
至于新《红楼梦》年轻演员的演技问题,张庆善没有多谈,只表示,新《红楼梦》更突出了人物青春懵懂的气质。不过给他印象最深的就是刘姥姥的扮演者叶琳琅。“没有把刘姥姥处理成简单的滑稽人物,而是滑稽中体现出悲情。刘姥姥不知道别人都在拿她取笑吗,显然知道,她只是成心出洋相逗人开心,这是很悲凉的。 ”
而对于观众质疑最多的“额妆”造型,张庆善也表示不太习惯。“额妆不好看,不生活化,在舞台上演戏可以,但电视剧不行。这个妆盖过了演员的个人气质,让观众分不出来谁是谁。 ”
不认同“黛玉之死”
自从《红楼梦》要翻拍的消息传出来后,五年当中无论是观众、媒体还是红学家们一直争议不断。作为全国红学研究的权威人物,张庆善则十分宽容。他表示:“红学最主要的作用是帮助大家更好地理解《红楼梦》,而电视剧的改编其实也是一种解读,围绕电视剧进行的讨论也是《红楼梦》研究的一部分。就算是争论,都是无形中推动了《红楼梦》研究的发展。多年来,通过影视剧的改编,《红楼梦》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普及,也有更多的人因此走上了研究《红楼梦》的道路。从这方面来说,影视剧的翻拍对红学研究有着积极意义。 ”
但李少红所拍的新版《红楼梦》,不仅在观众当中,在学术界也引起一些争议和讨论。张庆善透露,许多红学家对李少红“黛玉之死”部分的处理并不完全认同。他说:“我能理解李少红的用意,她是想表现林黛玉的冰清玉洁,露臂是一个大胆的设计。但林黛玉不是一个简单的角色,她在广大中国读者心目中就代表着冰清玉洁,对林黛玉的改编一定要慎之又慎。 ”
发言人:马瑞芳(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复旦大学古代文学研究基地学术委员。 )
新《红楼梦》可让我们放心
认同:忠实原著;画面唯美大气;小宝玉特别可爱
不认同:额妆失败;更喜欢87版的结局
著名学者马瑞芳一直对新《红楼梦》的翻拍持“警惕态度”,她曾多次公开质疑编剧、额妆造型以及演员表演等方面。日前接受记者采访时,马瑞芳表示,对新《红楼梦》在忠实于原著等方面所做的努力十分赞赏,但是依然提出了几点自己的想法。
马瑞芳直言,新《红楼梦》有三处让她非常满意的地方,一是该剧非常忠实于原著,二是画面唯美大气,三是小宝玉特别可爱。看过新《红楼梦》样片之后,她就给一位红学大家和87版《红楼梦》导演王扶林发了短信,表示“新版《红楼梦》可以让我们放心”。
但是也有让她不习惯的地方,她曾经狠批“额妆让金陵十二钗像苏三”,又将枪口掉转向结局:“我更喜欢87版的结局,一百二十回的后四十回完全歪曲了曹公的意思。 ”但她也承认,120回版本毕竟流传最广,因此两版“春兰秋菊,各有佳妙”。
其他声音
“《红楼梦》是一部文化瑰宝,每一个中国人都应该努力去读。电视剧是和原著不同的一种表现方式,将整个120回拍成电视剧是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 ” ——红学泰斗 冯其庸
“不管有多少裹挟着争议的声音,它的出现都无疑再次掀起了全民重读《红楼梦》,关注国学、关注经典的热潮,这对《红楼梦》文化以及中华传统文化推广的普及有重大意义。 ”
——红学泰斗 李希凡
相关链接
所谓“红学”
红学
跟《红楼梦》相关的学问,涉及作者生平、事实本末、文本研究等。分评说、索隐、考证以及文学思想四派,著名研究者包括王梦阮、蔡元培、胡适、俞平伯、周汝昌、冯其庸、吕启祥、张庆善等。像《红楼梦》这样以一部作品构成一门学术性的独立研究学科,在文学史上绝无仅有。
红学沿革
“红学”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清代晚期,但当时仅是文人口中的谐谑语言,并非专指一门学问。到了20世纪20年代, 俞平伯在其所著《红楼梦辨》中正式将“红学”界定为一门学问。以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而言,红学的发展大体经历了4个阶段,即早期红学、旧红学、新红学和当代红学。
“早期红学”——
主要是对 《红楼梦》进行评点、赞咏等。脂砚斋是 《红楼梦》最早的评论者的别号,《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既是《红楼梦》的早期传抄版本,又是“红学”的最初源头。以之为首,还有王希廉、姚燮、张新之一批评点派,他们在对《红楼梦》的艺术分析、美学评价和前八十回、后四十回的辨别上有一定贡献。
“旧红学”——
主要指索隐派红学。它不是对 《红楼梦》作文学批评,而是对小说的人物和故事进行政治的或人事的索“隐”,求索其中隐藏的所谓“真事”。代表人物有王梦阮、沈瓶庵、蔡元培等。
“新红学”——
是指在五四新文化运动的推动下用新方法对 《红楼梦》所作的研究,代表人物为胡适、俞平伯。新红学使 《红楼梦》研究回到文学范畴,并对小说的作者和内容加以考证研究,得出了有根据的结论。
“当代红学”——
新中国成立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之后,“红学”研究拓展了很多新领域,代表人物有李希凡、何其芳和蒋和森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