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少红教小宝玉
李少红教黛玉
红楼梦
从选秀换角到拍摄制作,历时四年的新版《红楼梦》(以下简称新红楼)于昨日晚登陆北京和安徽卫视。日前,李少红接受本报专访,谈到了拍摄期间剧组曾遭遇的种种困境:欠薪、丈夫累倒、小演员怎么演也演不好……可以想象,李少红承受了不可承受之重,也难怪在最近的两次新闻发布会,她都情难自已,潸然流泪。不过,说到底,这部作品也是四年的准备和制作,1.18亿元的大投资,号称最大规模的拍摄场景……新红楼也理应更精致、更细腻、更大气。
说编剧
80后操刀拼体力
:为何选择拍摄一百二十回版本的故事?高鹗的续争议很多,有没有想过选择这个版本会引发质疑?
李少红:想到过,但争议的程度还是超出了我的想象。选用一百二十回版本是出品方和红学专家共同的意见,我也很赞同。因为一百多年来,程本依然是流传最完整的一个版本。另外,对拍摄电视剧来说,没有其他完整结局的选择前提下,程高的后四十回毕竟是一个现成的蓝本。
:当初87版《红楼梦》拍摄的时候找了很多专家来讨论剧本,而这次却是几个80后的编剧操刀,为什么选择他们?
李少红:新版《红楼梦》也有一个二十人的顾问团队。首席顾问是红学泰斗冯其庸老先生,还有三位“党代表”(指红学家张庆善、孙玉民、沈治钧)直接给我授课,从红学文本上为拍摄把握方向。文学统筹郑万隆老师,在剧作和文学性上把关。九位编剧是在近二十名备选的写作者中挑选出来的,分工完成五十集剧本。选用团队主要是考虑效率,当时要求我们尽早开机,但是剧本需要一个字一个字地码,一集剧本小一万字,一个人就算飞快两天写一集,五十集也要一百天,将近四个月才能完成。可这是《红楼梦》啊,结果我们九个人码了十个月,每人平均要写六七集,平均每集修改五到十遍,所以没那么简单。再有,找年轻人操刀更直接的理由是需要精力和体力超强才能完成任务。在这么短的时间里完成五十集剧本确实是个体力活,其中任何一个人倒下都要有另一个人顶上去。这是一场攻坚战。
:现在回过头来看自己的这部作品,有没有什么遗憾的地方?
李少红:肯定有遗憾。任何作品都会有做不到的地方。如果能有更大的容量,能再多几集,哪怕是六十集,有些情节就不会忍痛割舍了。比如,“姽婳词”和“芙蓉女儿诔”,两段都是宝玉悼念晴雯的戏。但那一集实在放不进去两场,只能舍其一,就割舍了“姽婳词”。
讲风格
投资方要求唯美
:新红楼忠实原著获得肯定,但另一方面会不会限制你个人的发挥?
李少红:我面对的是一部优秀的文学作品,我唯恐不能把书中的精华发挥出来。我很惊叹生活在两三百年前的曹雪芹,把借用景物、细节、色彩等很多手段描写人物性格、命运和心理状态的手法,运用得如此到位。他懂得把握写实和写意的分寸,运用梦幻这样形而上的境界,甚至非常超现实主义、非常现代和后现代的观念去表达。他也很懂形象艺术,诗情画意中很有形象感。随便拿出其中的一首诗词歌赋,譬如葬花词:“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非常形象化。譬如一处场景,凹晶溪馆和凸碧山庄。不论从文学语言和建筑形象上,都极具艺术想象力。曹雪芹如果活在今天,也会是一个电影大师。
:看过电视剧的人发现整部剧还是有很强的“李少红”特色,比如光、色彩、气氛营造等,这些是刻意为之以便打上自己的“烙印”吗?
李少红:什么是我的“烙印”?是“唯美”吗?要我接拍的时候,投资方就这么说,《红楼梦》的内容没有多大发挥空间,能发挥的地方就是拍得美拍得好看。我牢记住这句话,下的最大工夫就在影像语言和影像艺术的品质上,能够立体表现出小说中的文学寓意和曹雪芹描写的梦幻意境。
谈过程
与李小婉相互激励
:在拍摄过程中,剧组安排了小演员参加商业活动,担不担心这些活动会让小演员分心?
李少红:拍摄紧张的时候我们不会安排他们去参加商业活动。为了提高艺术质量,我们不断寻找更多的资金,能找到一点就能拍得更好一些。制片人李小婉奔波在全国各地,而我们的小演员们也做出了很大的贡献,他们参加所有商业活动的收入都放进了摄制组,放进了画面里,提高了艺术的含金量。
:拍摄过程中,有没有让你特别难忘的拍摄经历?
李少红:记忆犹新的有两次难关。第一次是2008年春节前夕。全组已经有近五个月没有发出工资了,马上又要到年关,如果真的没有钱过年,后果难以想象。小婉为找钱奔波在各地。我盯着监视器的同时盯着手机。主任口袋里只剩下几十块钱,场工自己垫钱给大家买水。可拍摄现场依然在热火朝天地抢进度,看不出来任何危机。这幅景象激励着我和小婉,那段时间我俩说得最多的一句话是:一定要想办法拍下去。就在放假的前三天,我们给大家发了工资。小婉能够挺直腰杆跟大家宣布:春节放假三天。第二次是2009年4月。曾念平带领B组奋战在扬州,拍元春省亲瘦西湖的戏。全是特技,全是夜戏,配合的地方非常多非常难拍。一夜拍不了几个镜头。天气又冷。曾老师终于支撑不住病倒了。全组都怕他病倒,都知道他脑袋里有一颗定时炸弹(脑瘤)。我当时带着一个组在北京棚里抢拍潇湘馆的戏。B组制片主任电话里的声变得非常小,我二话没说停了A组,带所有人赶去扬州。到的那天是晚上,到了湖边的水榭。曾老师眯着眼睛盯着监视器,背更驼了,那么高的人缩在帆布的椅子里,我的心一阵酸楚。
诉压力
让大家互相分担
:拍这样一部经典名著,注定会被推上风口浪尖,话题不断。压力大的时候如何排解?
李少红:是那些最普通的工作人员给我最大的精神支持。几百个工作人员的庞大摄制组,按道理他们都是挣钱养家的,任何名利和他们无关,但三年来我从来没有听到过他们的抱怨,最困难的时候他们却在默默地为我们承担。我们团队的基础骨干都是北京电影制片厂的职工,他们身上都保留了尊重艺术创作的好的传统。只要你觉得不够满意,他们都会挥汗替你说,再来一次,还能更好。能拍好作品不只有导演,更要有一个高度配合和专业化的创作集体。核心团队的凝聚力和默契,让大家互相分担压力。
:能介绍一下你使用特技的想法,以及特技团队的背景和特色吗?
李少红:《红楼梦》的特效最难的并不是神话开篇,是绘景。因为美术上的要求很高。特效做的逼***对比做的很有美术感要容易。神话开篇的难度在设计上,也就是什么样的形象构思,靠创意取胜。凹晶溪馆的天和背景的群山换了又换,在虚实之间的分寸要拿捏得非常准确才行。我们的特效团队是目前国内最棒的。
故事
开篇结局最不同
五十集新红楼以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的一百二十回《红楼梦》通畅本为创作蓝本。五十集的剧情,大略以曹雪芹的前八十回每两回一集、高鹗的后四十回每四回一集来拍摄。与三十六集的87版相比,新红楼最大的不同就是开篇和结尾。限于技术条件,女娲补天、太虚幻境等这些小说中带有神话色彩的部分在87版中均未能展开,而新红楼利用电脑特技予以充分表现,这一点也备受红学家肯定。87版的结局是根据曹雪芹前八十回的伏笔,结合多年红学研究成果重新构建的。新红楼则表现了宝玉中举、皇上大赦荣府,归还所抄家产等情节。凤姐之死、巧姐、史湘云的归宿,处理得也与87版大不相同。最后宝玉仍是出家,但并不那么令人伤感。至于经典段落如元妃省亲、宝玉挨打、凤姐撒泼、宝黛同读《西厢记》、黛玉葬花等,新版都予以了浓墨重彩地表现。
人物
无论大小皆出镜
新红楼中宝黛钗三位小演员均由李少红挑选确定。当然,为了给持续两年的“红楼梦中人”选秀活动一个满意的交代,新红楼也起用了大量选秀选手,如王熙凤饰演者姚笛、大宝钗饰演者白冰、高洋饰演妙玉、平儿饰演者程媛媛、鸳鸯饰演者蔡飞雨、贾琏饰演者王龙华、大惜春饰演者徐行、尤二姐饰演者孙菂、大宝琴饰演者殷叶子等。此外,无论大小角色,新红楼都给了露脸的机会,就连“偶因一回顾,便为人上人”的娇杏(注:本是甄士隐家的丫鬟,后为贾雨村妾),也有两三个特写镜头。“大牌龙套”中,刘威饰跛足道士、刘金山饰癞头和尚、周野芒饰甄士隐、刘仪伟饰门子、英达饰冷子兴,其中没戴眼镜的刘仪伟和英达,很多观众一眼认不出来。二人表演充满喜感且富有荒诞意味,令人叫绝。
取景
虚实结合重韵味
新红楼大部分场景是在北京怀柔中影基地棚拍的。剧中最奢华的一场戏“元妃省亲”,是在5000平米的超大摄影棚内搭建的大观园中拍摄的。怡红院外景的春夏秋冬与凸碧山庄两个大场景的拍摄工作则在3000平米的大棚中完成。新红楼把取景放在几组重点建筑上,如怡红院、潇湘馆、大观楼、藕香榭、沁芳亭桥、读西厢处、葬花冢、凹晶溪馆、凸碧山庄、栊翠庵等。其中很多景是用好几个地方组合而成,比如林黛玉和史湘云中秋联诗的“凹晶溪馆”,借助电脑特效采集不同地点的建筑图像加以组合,构建成了“凹”字型的水榭,呈现出“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凄美情境和韵味。又因为场景的特效标准,追求逼真之外还必须追求美术感,所以一棵背景上松树的形状,也是被修改过七八次。此外,新红楼把乌镇、苏州、扬州等真实采拍的外景地穿插进去作为衔接,虚实结合亦真亦幻。
造型
额妆扒皮昆曲浓
除了场景,新红楼的人物造型也走写意派。关于造型的问题,美术设计叶锦添曾公开表示,“如果完全写实,那么我们做出的《红楼梦》可能还是以前东西的延续。所以我们要创新,可能出来的效果没有人会兴奋,但我觉得应该要坚持一下。”叶锦添透露他个人比较喜欢清代孙温画的整体效果,“画中人物造型也带有戏曲味,也非常红楼梦,我拉了昆曲最浮面的那一层皮、那一层美感来做《红楼梦》。昆曲下面还有很多其他的东西都不要,只要那一层皮就已经美得不得了了……”与备受争议的额妆相比,新红楼将久已失传的珍贵昆曲名段复排,并在元春省亲和宝钗生日宴两段大戏中予以展现,此举获得业界认同。但昆曲作为背景音乐强化人物心理状态并烘托气氛,部分观众表示欣赏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