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专家争议多 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2010/9/3 10:33:29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红学界对新红楼的最大肯定之处是它忠于原著,最大争议之处则集中在黛玉之死的情景处理、宝玉中举的结局以及女演员的额妆造型。新版里,蒋梦婕在表演中能捕捉真实的情感,她的神态还有内在都有黛玉的韵味,但是额妆掩盖了人物的自然美。

  红学界对新红楼的最大肯定之处是它忠于原著,最大争议之处则集中在黛玉之死的情景处理、宝玉中举的结局以及女演员的额妆造型。“在我看来,谁也拍不了《红楼梦》,谁也演不了《红楼梦》。”红学家马瑞芳日前接受本报采访时说。而持有这种观点的不仅是她一个人。“《红楼梦》是拍不完美的,这很正常,每个人心里都有一部《红楼梦》。”红学家李希凡说。问题是,谁也没奢求新红楼能有多完美,人们期望的,只是它能符合大众的审美、时代的审美。

  马瑞芳 中国红学会常务理事,山东大学文学院教授

  黛玉之死画面最唯美

  姑且不去争论黛玉是怎么死的,是泪尽而亡还是生气气死,我都认为李少红导演把画面处理得很美。后四十回里写道,李纨让紫鹃给黛玉擦洗,擦洗的过程中贾母来了。因此我们现在看到的林黛玉死前胸前盖了白色的单子,但凭此就说她是**死不对。从指间一直往上拍,镜头推到肩膀,最后到脸部。这个镜头我认为还是比较美的。因为这样的长镜头让我们想到林黛玉活着的时候是多么的青春靓丽,怎么样在桃花树下唱葬花吟,怎么样在潇湘馆喂鹦鹉,怎么样在大观园的诗会上作诗,她是那样的快乐和聪慧。画面中的花瓣从屋顶落下,还有着一束阳光,这也对应了黛玉吟唱的葬花词里的描述。

  【个人观点】

  我个人不喜欢后四十回,因为后面整体歪曲了曹雪芹的原意,特别是黛死钗嫁,同时歪曲了五个人的性格:贾母、王熙凤、宝、黛、钗。我认为贾母和王熙凤是支持宝玉和黛玉的婚姻的。黛玉和宝钗,谁嫁给宝玉对她们有利?是黛玉。黛玉不管闲事,宝钗连大观园的花草都算计到了。根据《葬花词》的线索,我推测宝玉和黛玉在贾府已经定婚,但因贾府出现了祸事,宝玉外出避祸,林黛玉担心他整天哭,泪尽而亡。

  陈林 青年红学家

  演员年龄过大显突兀

  新版《红楼梦》我看了八集就看不下去了,演员与我想象中差太远。在我看来,电视剧里的演员就应该找和书中人物年龄一样大的小演员,严格按照书里年龄走。现在这些演员都太大,比如宝玉,他在书里其实就是个十二三岁的孩子,他的很多行为正是因为他是个孩子才说得通。比如,他会扭着大人的身体耍赖,这是小孩子的天性,你不会觉得突兀,但电视剧里宝玉那么高大,做出这样的举动就会让人觉得很矫情。再比如黛玉,她爱耍小性儿,小心眼,不仅是因为她的身世,也是因为她是在耍小女孩的那种脾气,是自然的流露,但电视剧里的黛玉那么大了,再如此耍小性儿就让人无法接受了。

  【个人观点】

  我的意见就是要拍就按照书中人物的年龄找演员。大家都说87版《红楼梦》是经典,我也不觉得那版有什么好,演员一样不到位。我觉得这次李少红是想按照陈晓旭的标准去找林黛玉,其实没必要,反而有点“画虎不成反类犬”。

  我一直的观点就是《红楼梦》一百二十回就是一个整体,所以新版《红楼梦》按照一百二十回的原著来拍这一点还不错,也应该是把这一百二十回当做一个整体来拍。

  李希凡 著名红学家,中国艺术研究院原常务副院长

  重拍经典普及意义大

  像《红楼梦》这样经典的文学作品就应该常做翻拍。因为人们总是想不断地认识和解读它,现代化生活使人们更容易通过影视作品来接受它。从1944年到2010年,以《红楼梦》故事为蓝本改编的艺术作品就有二十多部。随着影视技术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我们将文字变幻成影像的能力也越来越强。但不管是改编成电影还是电视剧,要改编好,最重要的就是忠于原著,不要戏说。

  经历了四年才完成制作的新版《红楼梦》可以说在尊重原著上做得很好,整个剧组在创作上都非常投入,制作精致,风格典雅。不管有多少裹挟着争议的声音,它的出现都无疑再次掀起了全民重读《红楼梦》、关注经典名著的热潮,这对中华传统文化的推广和普及意义重大。

  【个人观点】

  87版《红楼梦》在当时也曾受到非议,当初很多红学家都曾认为谁也拍不了《红楼梦》,谁也演不了《红楼梦》,然而几年后,87版成了影视经典。陈晓旭演活了林妹妹,但由于入戏太深,将林黛玉的尖酸之气演绎得有点过,因此有些不太像原著中的人物了。新版里,蒋梦婕在表演中能捕捉真实的情感,她的神态还有内在都有黛玉的韵味,但是额妆掩盖了人物的自然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