杭州西溪的“红楼寻”
一部热播电视剧引发一次文化寻踪
一段“红楼”,一个梦。
这是导演李少红的一个梦,这也是杭州西溪的一个念想——“让来西溪游玩的游客,人手一本《红楼梦》。”
这个念想不是无中生有。早在五年前,红学家土默热就抛出一个石破天惊的观点——《红楼梦》作者不是曹雪芹,而是被称做江南奇才、写下《长生殿》的洪昇。书中那个多姿多彩的大观园,原型是洪昇的故乡杭州西溪。
这个念想也不是遥不可及。西溪经营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张文炬说,他们正在改写导游词,要把《红楼梦》里以西溪为背景创作的内容都加进去。
不管土默热的“独辟蹊径”最终能否固守在杭州的阵地,但有梦的西溪除了美景如衣,显然可以更加自由地放飞梦想。
日前,本报征集了几位对红楼故事感兴趣的读者,和记者一起跟着西溪湿地生态研究中心副主任刘想寻访西溪这个“大观园”的妙趣。
我们先从高庄进园,导游介绍说,那里是清初权臣高士奇为接待康熙皇帝南巡而修建的贵族园林。高庄门前有座石牌坊,“康熙皇帝在1699年来到这里时,从杭州到西溪没有什么公路可通,只能乘船而入,就是从一个叫做‘松木场’的地方上船,在一个叫做‘木桥头’的地方登岸。这个‘木桥头’因此被改称‘御临桥’,桥旁原是康熙停船的一个水池,叫做‘御临池’,御临桥下当时还有一个河闸,是税关对过往商船收税的地方,也因此被改称‘御临闸’。”导游指着牌坊解释“御临三址”的由来。刘想这时切入正题,“老土说,《红楼梦》书中描写元妃省亲登船之处的‘沁芳桥’,以及桥边的‘沁芳池’和‘沁芳闸’,即所谓的‘沁芳三址’,其创作原型就是以上所说的‘御临三址’。”
穿过石牌坊进入高庄,便是一座美轮美奂的贵族园林。听导游介绍,高庄算是俗称,它还有个名字叫做“竹窗”。据说当年康熙皇帝游览这里后,见山庄周围风景殊丽,竹篁深秀,绿色映窗,便御笔手书“竹窗”两字赐给高士奇。而土默热正是因为这个名字,推断这里就是林黛玉的居所“潇湘馆”的原型,因为书中潇湘馆最大的特征,便是“窗前有千竿竹”。我们一行人走在院内苍苔小路,细水折廊,绿色映窗,感觉甚好,可当下就是少了些竹子。“千竿竹会有的。”刘想说。
不过他要栽的不仅有竹子,还有芭蕉。高庄里还有个园中园叫“蕉园”,就是当初顺治康熙年间著名的女子诗社——“蕉园诗社”的所在。蕉园诗社曾有“蕉园五子”、“蕉园七子”的雅称,统称“蕉园十二钗”。在土默热看来,《红楼梦》中的“金陵十二钗”的生活原型,乃是与洪昇青梅竹马的十二个亲表姐妹。
不过,复修后的蕉园缺少芭蕉,“竹窗、蕉园”的雅致重现还需后人的努力。
去过了“林妹妹”的住所,接着自然要寻“宝哥哥”的住处。刘想介绍,土默热认为“洪钟别业”便是大观园中“怡红院”的原型。只是寻梦路途有些漫长,我们走过架在绿水上的木头九曲长桥,走过竹篱笆间留出的一条窄窄的石板路,几经曲折之后,总算见到了这座“洪钟别业”。
“洪钟别业”是洪昇家族的府邸园林。土默热认为,贾宝玉就是洪昇的原型,洪氏百年望族,几经“天伦之变”和“抄家之难”,子孙流散,家产荡然。
我们在深潭口上了船,一路悠悠绿水,倒也惬意。
“秋雪庵,得名于每到秋季,芦花如雪。”刘想告诉我们,土默热认为这儿就是《红楼梦》里姐妹们赛诗、烤鹿肉的“芦雪庵”原型。《红楼梦》书中探春邀请宝二哥参加诗社活动,走的就是这段路,请柬上还写希望二哥能“棹雪而来”。为此,刘想还特别去体验过一把“棹雪”的滋味,“2008年的那场雪多大啊,当时河面上结了薄薄一层冰,冰上盖着雪,得把河面和芦苇上的雪拨开,船才能前行,不过,那景致真美。”
关于土默热,容记者补充几句。他是蒙古族人,汉语名为包秦,现任吉林省人大副主任,学术生涯主攻明清史,对《红楼梦》的研究有独到见解且自成体系,出版了《土默热红学》等著作。土默热红学最核心内容是把《红楼梦》的著作权从曹雪芹手中夺了下来,交还给了他认为的真正原作者——洪昇;把作品的生活原型权从江宁织造府夺了下来,交还给了他认为的真正生活原型——百年世家洪国公府。他还将美轮美奂的大观园景色交还给了美轮美奂的杭州西溪湿地,把那些聪明美丽的红楼女儿交还给了蕉园诗社的“七子”、“五子”……
虽然在业界还有争议,但在学术之外,他并非空穴来风的说法让杭州西溪有了更美好的想象空间。电视剧《红楼梦》播了,接下来还有电影《红楼梦》。作为中国文学经典的《红楼梦》更是活在老老少少心里,如果西溪的“红楼寻梦”可以让人多些雅致的情丝,何尝不是一件令人高兴的事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