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库》主编张立宪
《我的抗战》主要采访者张钧
居住在深圳的81岁“老兵”宁大年来到现场,与观众深度交流
9月18日,近400名深圳观众在华侨城文化创意园一渡堂观看崔永元策划制作的纪录片《我的抗战》。1931年“九·一八”事变之后,三千万东北人成了亡国奴。当年的亲历者、如今的耄耋老人在片中悲愤地说“啥叫铁蹄下,啥叫亡国啊”,令观众无不动容。
32集纪录片《我的抗战》来自于崔永元花费8年时间建立的影像“口述历史”资料库。自8月份在网站视频首播后,引起全国网民关注,并引发对于抗战历史的热烈讨论。从9月4日开始,《我的抗战》展开了在全国13个城市巡回点映交流的活动。
昨天下午,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深圳和沈阳同时作为点映地点,延续着这场巡回活动的影响力。《我的抗战》的主要采访者张钧、居住在深圳的81岁“老兵”宁大年及《读库》主编张立宪来到现场与深圳观众、历史爱好者进行深度交流。
小人物命运折射时代变迁
现场播映了《长城谣》、《八百孤军》、《松山战役》三集内容,珍贵的历史画面、亲历战争的老人们的亲口讲述,观众无不为之动容。深圳中学的一位中学生在“非常震撼”之后说,虽然学过历史,但知道的还太少,希望这类纪录片能够走进校园,让现在的青少年知道什么叫民族精神,什么叫真正的爱国。
《读库》主编张立宪自称是《我的抗战》的第一读者,这次全国巡回点映活动就是《读库》利用在各地读者中的影响力而承办。他介绍《我的抗战》的第一集,讲述的是抗战胜利的故事,一位老兵被日本人抓了,行刑的日子就是1945年8月14日,然而这天刽子手喝多了,第二天抗战宣告胜利,老兵得救了,从此将8月15日当作自己的生日。《我的抗战》就是用小人物的命运来反映一个大的时代。
据介绍,《我的抗战》共32集,每集均有一个主题,所表现的或是关键战役、或是人民武装、或是国际援助、或是武器补给、或是伪军战俘,同时也不乏战时的爱情、亲子关系、女性生活等题材。
影像资料购自国外
32集32个抗战经历者的故事,每集30分钟时长。作为口述历史主要采访者的张钧表示,《我的抗战》强调的是口述历史里丰富的个人生命细节,以及对于宏大历史叙述的补充与匡正。
从昨天现场放映的三集内容可清晰地领略到这部纪录片的风格,里面不断使用具有版画风格的动画。“一方面,在真实的抗战历史中,版画是激励民众抗战斗志的最重要的宣传手段之一,另一方面,可以丰富老人们的回忆”。
强烈的故事性和情感至上也是这部片子的一大特点。除了当事人叙述、动画片展示外,《我的抗战》最大的看点便是其中囊括的历史影像和图片。影像很大一部分来自国外购买的中国抗战时期的历史资料,而纪录片中所展示的图片则来自当事人的私人相册和抗战期间刊发的报刊杂志,尤其是日本军方的出版物,其中很多照片,展示了日军眼中的中国军人和中国人民的勇敢。
据介绍,崔永元对于片子的风格有自己的坚持:绝对不准在片子里下结论,不准有华而不实的文艺腔,把事情说清楚就行了。审片时只要看到一句空泛的大话,片子必须打回去重做。
口述历史仍在继续
据悉,《我的抗战》11月15日起将在各地电视台播出。这套纪录片来自崔永元历时8年建立的“口述历史”资料库。目前,这个资料库中收录了3500人的口述历史资料,这些人中的大部分年龄超过了80岁,90岁、100岁的也大有人在,他们大多是当年的普通一兵,其中90%的人可能既是一生中第一次接受采访,也是最后一次。
这个资料库收集的口述历史影像300万分钟,记录影像300万分钟,历史老照片也超过了300万张——数字还在不断更新,因为采访还在继续。张钧透露,《我的抗战》只是“口述历史”中的一小部分,期后还将推出大概50集的第二部《我的抗战》。
“我们在做的,是抢救性的采访”,张钧说。“抗战爆发到现在已经73年了,结束也65年了,当年20岁的小伙子现在已经90多岁了。20多岁的小伙当年就是下级军官和普通士兵。这也暗合了我们的愿望,做普通人的口述历史。”
崔永元和他的“口述历史”团队正在被舆论评价为,“做着一个电视人真正有价值的事情,肩负着历史重任,使这些生活在物质丰富生活中的人们能够时刻铭记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