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报讯(记者王菲)昨晚,第三届北京国际青戏节的闭幕音乐会在麻雀瓦舍上演。两只狗乐队、夏乐团等乐队用民歌风格音乐、摇滚乐甚至是戏曲音乐来庆祝青戏节的成功闭幕,这一场“混搭”范儿的音乐会着实是青戏节实验、探索风格的具体写照。
34部中外精彩好戏,3台创意视听戏剧音乐会,12部剧本朗读精选着实令人目不暇接。然而,日益壮大的青戏节虽然给年轻导演们提供了艺术实验的机会,但其最终目的却是要推动那些有艺术性和观赏性的作品走向市场和普通观众。
三年来,邵泽辉、黄盈和赵淼三位年轻导演一直在青戏节上独领风骚,相比这三人,青戏节上其他导演的作品实验性更强,但关注度和市场潜力却稍显乏力。孟京辉说,青戏节上的很多作品都是“半成品”,他希望年轻人的灵感和火花以及他们并不成熟的“半成品”作品能在青戏节上找到空间。但到底有多少“半成品”能最终变成观众乐于接受的完整的艺术作品呢?
从前两届青戏节来看,很多受到观众欢迎的“半成品”因各种商业运作原因而无缘再演,另一些“半成品”则因为实验性而令观众生畏。当青戏节的影响日益扩大,当青年戏剧的观众群体迅速成长,青戏节上的“半成品”也绝不能再局限在极度个人化的实验上,因为让戏剧作品走向观众当是戏剧艺术的基础所在。因此,在昨晚青戏节热闹的闭幕式后,我们更关注那些“半成品”的未来,也希望越来越多的“半成品”变为“成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