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航标》:合拍大势记 寰亚光线探索启示录

2010/9/27 14:05:18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本期新航标特别关注近二十年合拍大势,独家对话林建岳、王长田、庄澄、张昭、陈嘉上、刘伟强,深度解读寰亚、光线模式探索启示录。□王长田:我们非常尊重陈嘉上的判断,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跟更多香港导演建立起这样的合作关系。

  叁,精武新模式:内地发起项目,香港负责海外

  在《精武风云·陈真》的合拍故事里,我们可以察觉到一些陌生的氛围。

  不仅仅是因为这是一部由内地方最早立项、继而才由香港方面参与的电影。还因为在这部电影各项资源上的配比上,内地与香港的方面都十分的均衡。它由任职于光线的陈嘉上监制,由寰亚的签约导演刘伟强执导。光线方面会为这部电影的内地宣发提供做好的平台,而寰亚则责无旁贷地承担起了本片的海外发行……

  “合拍片”这三个字的意义,也许在这样的深度合作面前,才得到真正的体现。

  □王长田:我们非常尊重陈嘉上的判断,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跟更多香港导演建立起这样的合作关系。

  2009年6月11日,光线影业在2009年战略发布会上,透露了将投资制作八部大片的计划,并与陈嘉上、刘伟强、黄百鸣、黄玉郎、林超贤等香港知名电影人达成了战略合作。这家刚刚起步的民营电影公司成长的迅速让很多人始料未及。

  时至今日,像当年那样的纯发行公司的阶段,已经不再适合光线。如今香港和内地电影公司话事权的天平倾斜明显,即便是单纯的发行,内地公司也有权力对影片的内容提出修改意见。这在几年前,根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光线第一部真正意义上参与制作的合拍片,是徐克的《深海寻人》。张昭看过了片子,和老爷说:“恐怖和爱情这两个类型,不能两个并行,要挑一个为主,否则大家看不懂。”然而老爷的倔强是人所共知的,“最后我也没说服。但合作完了大家非常开心,徐克工作室成立25周年时我还去祝贺。”而介入到制片层面,面对创作和投资之间的博弈,成了张昭的家常便饭。

  “张昭解决不了的话,就会吵到我这来。”王长田苦笑了一下,他没有掩饰制作中的一些冲突,并直接将它们称为“吵架”:“吵架可能有三个原因,第一是和我们的合拍公司谈投资额,一定会吵来吵去,甚至吵到最后我们不投了。第二就是在人力资源上有分析,比如演员的选择上面,每一家判断问题的角度不一样,或者他拥有的资源不一样,比如说你想用你自己的人,我觉得这个人不行。第三是市场宣传方面,因为需要在短时间内高密度的互动、协调艺人资源,出现的问题可能比前期还多。”

  实际上,早在2008年,光线就曾公布过一个类似的电影战略计划,在列的导演中除了此次出现的陈嘉上之外,还有林超贤以及黄志强等一系列导演的合作项。这些项目的筹划,最早可以追溯到2005年,当年王长田、张昭和一个香港工作人员聚在一起,用一张纸列出了香港最好的30名导演名单,其中可以算是顶级的有十余人。三个人依次分析这些导演各自特点,以及与光线合作的可能性。

  然后就是按图索骥地挨个拜访,王长田第一位慕名拜访的是黄百鸣,在东方电影公司那间狭小的会议厅里。黄百鸣告诉他:“你来晚了,《龙虎门》刚刚签给了于冬的保利博纳,留给光线有份参与的下一部电影叫做《导火线》。”接下来光线享用着合作愉快带来的惯性福利,《女人不坏》和《家有囍事2009》。而在当年的规划中,黄志强的《五毒》最终没有通过审查,加上《深海寻人》与徐克的合作经验,王长田对香港导演自己立项、光线继而参与制作的程序,感到了一些掣肘。

  经过一系列的筛选,光线在2009年重新召开了一次战略发布会,当天张昭宣布陈嘉上加盟光线影业担任总顾问一职,据透露,“总顾问”这个略带模糊的头衔,其具体内容包括为光线影业发展出谋划策、为发行影片提出意见、以及影片的拍摄工作。王长田这样评价他的香港合作人:“我们非常尊重陈嘉上的判断,他跟其他香港导演不太一样,对内地的文化、社会、经济环境都有一定的了解和思考。比如说他一直强调要做主流价值观的电影,香港导演里面很少会提出这样的词来。并且,他跟我们这个公司做事的风格相当类似,所以合作的就更加的紧密。在未来,我们希望能够跟更多香港导演建立起这样的合作关系。”

  不久,有消息传出,陈嘉上在光线传媒附近买了房产,有打持久战、同苦共乐的准备。

  □陈嘉上:利用寰亚的海外影响力,光线要通过《精武风云》从内地走出去。

  陈嘉上走马上任的第一份差,是当年拍摄过的陈真题材。甄子丹参演的肯定答复和写好的剧本,都已经他摆在面前,但陈嘉上有些犹豫。“我知道自己很难摆脱之前《精武英雄》的某些概念,就找到刘伟强,问他有没有兴趣一起拍陈真的故事。”

  李小龙版《精武门》上映时,刘伟强只有12岁,和弟弟合买一张光华大戏院前座的票,一人坐一半的座位。回了家就用妈妈的拖把学打双节棍。“后来我当摄影师,最佳拍档很多故事都是在嘉禾公司的片场拍的,当时棚旁边有李小龙用过的办公室,后来成龙用了,拍戏空闲时我常常往那里跑。”尽管本人是李小龙及《精武门》的超级粉丝,但刘伟强答应自己的这位老朋友绝不重复经典。

  当陈嘉上把刘伟强拉到王长田面前时,这位心思活络的企业家突然意识到:“刘伟强是寰亚的导演,陈嘉上是我们的导演,甄子丹是一个独立的演员,所以一旦合作,就涉及到双方和市场资源的一个组合。”陈嘉上当然认可王老板的这个想法:“利用寰亚的海外影响力,光线要通过《精武风云》从内地走出去。这就打破了一般合拍片只着眼内地的狭隘。《精武风云》是反过来的,我们首先带内地建起了项目,然后找海外伙伴——如何互相分帐、怎样发行,光线都能参与进来。”

  而对寰亚而言,由内地方首先发起项目,这是林建岳和庄澄在之前从未遇到过的情况。“我们跟光线的合作很奇怪的。”庄澄这样说,“陈嘉上从中牵线,认为刘伟强来拍最好。因为几位合作者都是好朋友,一起来做这个项目很容易。”

  正因为是好朋友,就《精武风云·陈真》的海外保底份额,寰亚和光线是在饭桌上谈的,“所有人都坐在一桌子上欢声笑语,我跟庄澄在边上吃饭——显然是吃不下去的。”张昭回忆起当时的情形,还是忍不住笑意。“他说,‘这个数我真没法做,我走了’,我只好顶了一个数,万一《精武风云》做不到,我们可以从内地市场对这个数目进行补偿。”

  当日,张昭与庄澄采取了一种极古老的做生意的方式,大家把手推来推去。这在旁边人看起来“就像打太极一样”,张昭这样解释:“我们跟寰亚整个商业谈判过程当中,有两个方面:一是怎么利用他们的制作经验和海外发行能力。寰亚是一个非常值得尊敬的公司,他们有那么多年的商业类型片的制作经验,在合拍过程中,我们向他们学到很多东西;二是说服他们,在内地市场你听我的。因为他们也要在学习怎么在内地这个虽草莽、但潜力大的市场里生存。”

  “合拍嘛!”他笑着说,“真正的含义是彼此使最大的劲儿,把对方都推的最远,然后看哪个结果最好。”

  □刘伟强:我是从邵氏片厂出来的,片场制度的好处在于它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我个人是想把这个工作室搞大一点。

  ——2010年刘伟强竞园工作室成立

  不久前,有媒体画出了一份17位电影人在北京的工作室分布地图,它们大多散布在北京的东北部,以亚运村和CBD为核心向外辐射扩散。这其中,包括陈可辛的“我们制作”、连凯成立于8月的特效工作室……刘伟强位于京东竞园的工作室也缩成一个坐标,标记于这份显得有些拥挤的地图上,对未来,他有自己的一些想法。

  “我的工作室里摆着一大面鱼缸,养了好多鱼,正对阁楼就挂着‘精武门’的牌匾,特别‘打眼’。”听到“打眼”这个京式词汇,我们的记者一愣,刘伟强腼腆地笑了一下,“这个词是我最近学会的。”看样子,林建岳老板说得没错,这个人的普通话的确是在突飞猛进,完全想象不出他十年前初涉合拍片时,还要需要一个翻译的情形。

  谈及最近接连上映的《枪王之王》、《全城戒备》、《线人》等影片,刘伟强导演对警匪片心瘾并没有像女物娱乐希望地那样被勾起来,他比较平淡地表示“电影是五花八门的,警匪是一个题材,爱情是一个题材,我不会把自己限制在一个题材里面。”反而是叶伟民导演了纯内地春运题材电影《人在囧途》,勾起了刘伟强的兴趣。他看了这部片子后,觉得香港导演很深入地去拍一个内地题材,的确是一条可行之路。“就像奥巴马说我们要改变,这才是香港导演应有的态度。”

  然而,内地的口语和心态,却不是一时半刻像“打眼”这个词般一用即会的。香港青年导演们尚要花大把力气,在翁子光(《明媚时光》)的微博()上,偶尔就回出现一两条他看罢《东北一家人》后的词汇/句式笔记。

  但要真正地融入内地生活,按庄澄的话说“必须得在北京住上五年、十年”,但到那时,此时的中年导演们恐怕已经退休了。“我现在大概是拍了50部,但是我的理想是拍200部,我怎么去处理?”刘伟强笑着自问自答,“我接触了很多北京、香港、泰国的新导演,我的目标是当制片人。现在我还能拍,我可以当导演、当监制,但是某一个时间你真的要用另外一个方法去拍电影。”

  由此,提及竞园工作室的最终目标,刘伟强谈及了自己出身的邵氏,“我是从邵氏片厂出来的,片场制度的好处在于它有一个长远的计划,我个人是想把这个工作室搞大一点。像从前的北影、上影、长春电影厂,摄影师、美术指导、编剧也都可以培养,还有很多部门都可以培养。现在香港为什么这么缺乏这些人才?因为从前的片厂没有了、嘉禾公司没有了、摄影公司没有了。所以说中国一定要有大的片厂,要联做。我的目标是这样的。”

  相比之下,今年六月在上海成立华大影业的唐季礼导演,模仿的对象则是全产业链模式的嘉禾公司。架子拉得很大,制片、发行、院线、演艺经纪无所不包,原因是“当你的产业链不齐的时候,没有院线,没有播出平台,就是最低级的打工仔。” 关锦鹏导演在苏州的工作室还在刚刚起步的阶段,尽管到现在为止还没有投资人进来,但他口中的“希望项目可以开发到苏州现有的资源”,却让人想起说过类似话语的黄百鸣,他在杭州的工作室和当地政府有目共睹的合作愉快。

  一个广阔空间的内部构造正在慢慢地生成——和内地民营电影公司一拥而上、喊着打造影视航母的整齐划一相比,香港电影人层次分明的发展计划,真得感谢香港电影在漫长时间里,为后人提供诸如邵氏、嘉禾、电影工作室等等这些可供搬演的经验。

  后记

  刘伟强对竞园工作室在谈的合作伙伴守口如瓶,但透露只要人在北京,就在不停地吃饭和约人,而他挑选合拍伙伴的第一要义还是“这个公司他真的对待你、真的懂电影。”

  陈嘉上依然很忙,甚至最近因为《画壁》繁重的拍摄工作,偶尔显得有些焦虑。他和光线的合作已经把未来的两年时间预支出去,也许在完成现有既定的工作之后,这样的合作还将继续。因为显然,他对自己在内地的新东家表现得很满意。

  在采访中,庄澄和林建岳不约而同地表示,合拍片必定将是寰亚事业发展的重中之重,但具体的事宜,他们不便透露。

  王长田和张昭为我们详解了光线的未来,在这份企业的版图上,发行、制片、演艺经纪乃至院线都在他们有条不紊的计划中,他们说,在明年,光线将把合拍片制作的数量提升到八部。

  而他们对合拍片都有一个共识,那就是合拍片双方的界限已经越来越模糊,这个界限当然包括人力资源、渠道资源以及最重要的、合作双方的心理界限。

  按照这样的趋势,在未来,也许讨论“合拍片”这个问题已经不再具有意义,对于那样的一天,我们都拭目以待。

上一页12345 ... 下一页 下5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