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潜伏》热播后,很多观众都觉得以后的谍战剧很难超越它了。其实,大家不必这么悲观,因为眼下就有一部谍战剧让不少观众大呼过瘾。
这部剧叫《黎明之前》,由吴秀波、林永健、海清主演,该剧在各大卫视亮相后,收视率一路攀升。
讲了个什么故事?
看一个卧底的
“潜伏”生活
《黎明之前》根据麦家小说原著改编,讲述了一个休眠10年的共产党卧底刘新杰(所谓“休眠”,就是在这10年里他不用做任何情报工作,唯一的任务就是一边扮演好总务处长,一边等待着被唤醒),在1948年被唤醒后的一个月时间内充满艰险、惊心动魄的“潜伏”生活。
与此前所有谍战剧的主旋律情节不同,该剧更加侧重人性的表达,通过亲情、爱情、谍战工作等全方位展现一个无产者的间谍生涯,让习惯了家长里短的电视剧观众从小打小闹中跳脱出来,渴望用这种大开大合的戏剧张力挑战他们的智商。一位看过剧的观众说,跟着编剧的“埋线”去探索,就像玩藏宝游戏般刺激。
为啥受观众喜欢?
一、推理过瘾
石桥铺的李潇潇说,本剧最精彩的地方要属“水手”自杀之谜了。
被捕的上海地下党头目“水手”在八局审讯室内,在严密的看守和监视之下神秘自杀身亡,出乎所有人的意料,最后自杀之谜的破解更是颇具“理科推理”的风范,让人大呼过瘾。
然而随着自杀之谜的破解使得“卧底之谜”得到了成功的逆转,这也是整个结局的惊天逆转,这一套组合拳的出击让我们享受了一次美妙的头脑风暴,这在以往谍战剧中堪称罕见。
二、剧情严谨
大渡口的杨浩说,《黎明之前》的情节比很多谍战剧精彩,剧情也经得起推敲。
比如一开始,行动处处长李伯涵就通过亚新饭店枪杀案中尸体和弹着点位置不符,推断出卧底很有可能身负枪伤,推理论证能力让他的领导谭忠恕刮目相看。
随后,在监视共产党地下组织“水手”的成员时,李伯涵又通过其平日丢弃的垃圾,推断出这个人的生活习惯。
另外,请专家画心理画像、同步电台信号、对地下党进行药物催眠、通过一个装子弹的铁盒层层揭开对手的身份等一个个精彩的情节,让人看得十分过瘾。
三、加入美剧侦破元素
《黎明之前》中加入了美剧侦破元素,这在以往谍战剧中是不常见的。
A。痕迹检验
剧情:李伯涵通过现场痕迹检验,推断出枪手中了枪伤。
美剧《CSI》中,一旦凶案现场出现了子弹,必定要做弹道痕迹检验,由此还原出现场枪战的全过程。
B。药物审讯
剧情:李伯涵请美国专家用药物审讯边日南,果然逼问出了不少***。
不少美剧里都有给被审讯者注射“吐真药”,令对方说真话。
C。心理画像
剧情:李伯涵请美国专家为卧底做了一次心理画像,勾勒出了卧底的心理和行为特征。
美剧《犯罪心理》就是讲如何根据犯罪行为描绘出罪犯的特征,细致到嫌疑人的家庭情况、童年经历甚至是不是左撇子。
还是引发了一点质疑
结局太草率太做作
很多观众都觉得,看《黎明之前》比看《潜伏》费脑子。也正是这样,很多观众对结局期待颇高。可惜看到29集半时,结局突然水落石出,让不少观众匪夷所思。
观众刘晓华就说,用了29集半的时间试探刘新杰,结果不到半集就用很粗糙的证据把李伯涵毙了,感觉是草草收场。结局这场戏是整部剧中最做作的一场,根本没有解决枪伤和电话这两个最有力的物证直接指认刘新杰的问题。而且过于神化“水手”,把自己死后的事情说得那么准。
对于观众的质疑,导演刘江是这样解释的。“因为我们都知道刘新杰是中共卧底,所以就会特别在意枪伤和电话这两个对刘新杰不利的证据。但是,站在谭忠恕的角度,李伯涵也有嫌疑,他可以栽赃刘新杰,而且他让谭忠恕身败名裂,再加上‘水手’的供述和从解放区回来的卧底的供述,更增加了李伯涵是卧底的嫌疑,所以才会被谭所杀。”
刘江还强调:“人在冲动之下做出的判断未必是正确的。谭忠恕撤退到台湾后,他会意识到这中间是有纰漏的,李伯涵是冤死的。”(记者 张晓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