鲍勃-迪伦年轻时照片
作为美国“摇滚诗人”鲍勃·迪伦(Bob Dylan)的超级乐迷,普林斯顿大学历史系教授、《里根时代》和《美国民主的崛起》的作者肖恩·维伦兹(Sean Wilentz)近年来“不务正业”,一门心思研究偶像鲍勃·迪伦。如今,他的新书《鲍勃·迪伦在美国》正式出版。该书不仅记录了鲍勃·迪伦这位摇滚传奇大师鲜为人知的神秘故事,还试图探讨鲍勃·迪伦对整个20世纪历史和文化的影响以及他在美国历史上的地位。
早报记者 周云 编译
近日,《鲍勃·迪伦在美国》的作者维伦兹接受了《时代》周刊的专访,畅谈自己眼中的偶像。
《时代》:这并不是一本关于鲍勃·迪伦的传记,对吗?
维伦兹:不,当然不是。我从来没有想过要写一本迪伦的传记,因为市面上优秀的传记作品已经太多了。这本书主要谈他所产生的社会影响力以及他是如何从美国文化各方面汲取“营养”的。
《时代》:在你的书中,你将鲍勃·迪伦比作毕加索?
维伦兹:有些艺术家毕生保持某一个风格,无论是绘画作品或是歌曲,都可以看到一首歌或一张画的影子。但是有些艺术家在创作生涯中会突然改变方向,探索从来没有涉猎的领域。毕加索是他们中的一个,而鲍勃·迪伦也是其中之一。
《时代》:你所谓的“突然转变”是指什么?
维伦兹:多年以来,迪伦的风格经历了看似戏剧性的转变,这样的改变曾经令他的铁杆粉丝感到困惑和不安。他的曲调曾经是宣言式的、抗议式的,后来变为非常私人化的风格,再后来又从民谣转变为摇滚。甚至有段时间,他迷恋南方的黑人灵歌。之后,他成了福音派基督徒。上个世纪80年代,他陷入了低潮期。而最近10年,他的创作灵感爆发,他的作品也是一改以往的风格。
《时代》:你说迪伦是一个很善于表演的人。在舞台上,他的表演看起来似乎非常轻松,不费吹灰之力。
维伦兹:一个伟大的表演者可以接受某种风格,然后在舞台上呈现出来。迪伦确实成功做到了这一点。他在现场演出时,心里想的是这是一场秀,应该如何取悦观众。他的每次表演几乎都会用不同的语调和方式来演绎同一首歌。有歌迷因为听到他的抗议歌曲《时代变了》的演唱会版本同录音版本不同而感到伤心。问题是这怎么可能一样呢?
《时代》:你的父亲在格林尼治村开了家书店,而迪伦和诗人艾伦·金斯堡曾经在书店楼上的公寓里见面。你是否意识到自己见证了一件大事?
维伦兹:我只当那是一件平常的事。当你只有10岁,并不会觉得这种事有什么特别的。我的父亲和他的兄弟合开的这家书店在上个世纪60年代算是纽约文化圈的中心地带。我当时见证了后来被称为“反正统文化”运动的事件,可以说,当时的格林尼治村是全世界艺术、音乐和文化最有活力的地方。但是,我那时并没有意识到它的历史意义。
《时代》:如果必须要向从来没有听说过鲍勃·迪伦的人描述他的艺术成就,你会怎么介绍呢?
维伦兹:迪伦的伟大之处在于他写的歌既温柔又坚韧,既倔强又软弱,折射出人性的光辉。他唱的是人的感受和体会。这就是他被称为“诗人”的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