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潜伏》热播之后,荧屏上曾一窝蜂出现谍战剧扎堆的现象,随便一个频道,都有无数个余则成在“战斗”。观众看剧中特工“煞有介事”地潜伏,自己为特工接下来的行动“揭谜底”,曾一度是论坛里大家热衷的游戏。直到《黎明之前》出现,第一集里就有920个镜头的高密度节奏一下子抓住了观众的眼球。
随着《黎明之前》以高收视率收官,其他卫视也紧锣密鼓开始新一轮的谍战剧大战,《内线》《天敌》《惊天阴谋》《隐形将军》这四部贴着“谍战”标签的大戏正在多个卫视播出,种种迹象显示,谍战剧已经冲破“黎明之前”的黑暗,即将迎来“潜伏”后的第二个春天。纵观最近几部谍战戏,从中不难看出,谍战市场在历经了“跟风”“从众”的苗头之后,已经改变“打法”,玩起了全新的“四拼战术”。
拼人性
“特工”也不一定那么完美
看过《潜伏》的观众,都会被剧中孙红雷扮演的余则成永不出错的决策、缜密精准的行动和不动声色的表情所吸引,以为潜伏工作者都应该像余则成那样完美无瑕。但看了《黎明之前》,当吴秀波扮演的刘新杰时常纠结,偶尔鲁莽,而且还不时地在困难面前束手无策时,大家被他的魅力所吸引,这时才发现:原来特工不一定那么完美。
10月24日在北京举办的《黎明之前》研讨会上,著名文艺评论家仲呈祥在谈及剧中人物的塑造时表示:“过去很简单,我们是好的,坏人都是没有信仰的,表现了艺术的单一化倾向,现在与之相比无疑是一种进步,刘新杰除了在信仰面前很坚持,其他方面总有一些犹疑,最后是很多人的牺牲唤起了刘新杰的成长,这种表述符合人性的规律。”
网友们则认为,《黎明之前》的主人公不“神”,都是普通人,这样的故事真实感更强,尤其当刘新杰用很忧郁的眼神喝上几杯,然后情绪失控显露软弱的一面时,更让人对这个孤胆英雄心生怜惜之心,进而愈发投入到故事当中。
拼节奏
忽略小细节就不明所以
谍战剧《内线》首轮播出之后,观众反映不错。说到这部剧与其他谍战剧的不同,尤小刚认为自己最大的法宝是“杀人游戏”,这个曾一度非常热门的心理测验游戏,被用在电视剧《内线》当中,用这种游戏的格局来推动剧情,让不同身份的人隐藏着各自的真实身份,然后借他人之力绞杀对手,使得全剧的节奏感大大增强,观众错过哪个细节、忽略任何一个小片段,都有可能对后面的剧情看不明白,对心理极限也是一种挑战。
“碎片段”、“快节奏”一直被认为是美剧的标签,现在好的谍战剧都被认为有美剧的影子,北京大学张颐武教授表示:“说一部电视剧像美剧没什么不好,对于现在的年轻人来说美剧是范本,我们的努力方向就是制作精良的美剧。”
不少网友曾说,观看《内线》有一种非常紧张的状态,在家里一边看电视剧一边跟剧中人物玩杀人游戏,算是一次特殊的荧屏大冒险,这样的谍战剧看起来有身临其境的感觉,颇有美剧感觉。
拼智力
谍战戏对智商的要求更高
尽管《潜伏》是打着谍战的旗号走红,但剧中余则成和翠平之间的情感也是吸引观众的一大招数。与之相比,《黎明之前》则更为侧重“高智商+心理战”的打法,把真正好看的剧情都着眼在谍战部分,带领观众玩一场真正的智力游戏,谍战的纯度更高。
《黎明之前》的导演刘江透露,该剧编剧黄珂是个侦探小说迷,在创作剧本时对自己的要求是把故事推到绝境,然后再想办法求解,创作剧本的过程本身就是编剧对自己智商和情商的不断挑战。
文艺评论家彭加瑾在谈及谍战剧的类型化问题时表示,谍战剧在情节上要下很大的工夫,“真正在情理之中,意料之外,让观众感觉事情很蹊跷,但是它有内在的联系。就拿《黎明之前》来说,‘水手’的潜伏开始招人骂,不相信你的能力和脑子,肯定智力上有问题。但是最后知道不是,恰恰是为了保护同伴潜伏。作为一部类型剧来讲,这部作品比以往的作品来讲都要更像谍战剧。”
拼历史
历史比剧情还要惊心动魄
严格说起来,《内线》《天敌》《惊天阴谋》《隐形将军》这几部谍战剧都是有真实历史背景做依托。《惊天阴谋》以汪精卫投敌等真实的历史作为故事发展的背景,深层次地去挖掘故事中的人物和事件,让整个故事情节愈加细腻真实,观众通过看剧了解一段历史,更有参与感。采用了大部分真实历史资料作为故事背景,这也是眼下谍战剧的一个新方向。
无独有偶,《内线》就是一部首次揭秘新中国成立前“两湖解放”幕后的剧作,剧中人物均有历史原型可鉴,让观众在影视剧中见证了历史风云。尤小刚也把《内线》的成功归结为“之所以能赢得观众的好口碑,就因为用了真实的历史故事做背景,历史绝对比剧情还要惊心动魄。”
但也有观众有不同的声音,他们认为对谍战剧来说,历史的真实只是一个借口,“是为第二现实而存在的跳板”,因为观众真正感兴趣的是从史书发黄的只言片语里衍生出的阴谋和爱恨,“只要作品真实好看不胡编乱造就比啥都强。”
本报首席记者 林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