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鞍华:我的老板是王晶

2010/10/8 15:33:19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凭借这部电影,许鞍华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  《投奔怒海》票房收入1400万港元,刷新了文艺片的卖座纪录。”  王晶告诉《中国周刊》记者,台湾的“电影教母”焦雄屏也找自己谈过合作拍艺术片的事情。

《天水围的日与夜》海报

《天水围的日与夜》海报

王晶和许鞍华

王晶和许鞍华

  许鞍华一直喜欢拍那种“透明得可以接触到生活的戏”,这种文艺片连大陆的投资人都不愿意涉及,可拍“烂片”《大内密探零零狗》的王晶愿意连续为她投资三部电影。

  记者 邓艳玲 北京报道

  香港电影金像奖主席陈嘉上曾经说:“香港电影之所以能够撑着,是因为我们还有王家卫、许鞍华,而不是因为有我和王晶。”他同时提醒说,从《天水围的日与夜》开始,许鞍华最近的三部电影的投资人都是王晶。

  这是一个“奇怪”组合。“这大概也是香港电影工业的一个大进步吧。”陈嘉上感慨。

  对骂

  1979年开始,许鞍华已经拍了21部电影。 8月在香港上映的《得闲炒饭》是她最新的作品。息影13年之久的周慧敏出现在这部电影中。

  问她怎么打动玉女?她平平淡淡地回答:“看了剧本她就来了。”如何自评这部新作?“希望不是拍得太差啦。”

  许鞍华不怎么愿意说自己。她有些无奈地对《》记者说:“一个导演老是说自己的作品和自己的为人,不论怎么说,都变成了一种娱乐节目。对于拍戏,我倒不烦,对于老是去谈自己,我真是有点受不了。

  对于这点,许鞍华多年的好友邝保威深有体会。电影硕士出身的邝保威从1993年开始关注许鞍华的电影,不时找她聊自己拍的电影,持续16年,编著成一本书《许鞍华说许鞍华》。

  “这本书中她说自己的部分,简直就是在对自己的电影进行批判和检讨。”每次和许鞍华聊,邝保威都感叹于她的“过分”谦虚。

  这么谦逊的许鞍华,第一次在媒体公开骂人,骂的正是她现在的投资人、“老板”王晶。

  1990年,许鞍华的半自传体电影《客途秋恨》上映。片子以许鞍华自己和她的日本籍母亲为原型,讲述了母亲一辈子身在异乡的飘零感受。当时,王晶评论说:“谁要看一个胖女人跟她母亲的自传?”

  时过20年,在接受《》记者采访时,王晶说:“这是我真的想法。我拍我和我老爸王天林的故事,也肯定没人看的。这种很闷的片子在电影院放映真的不行。”

  事实上,这部片子真的卖不动。

  1991年、1992年,许鞍华又接连拍了《极道追踪》和《上海假期》,也都赔了钱。王晶也公开批评过,许鞍华不该让老板没钱可赚。

  有记者将这番话传给了许鞍华,成功地激怒了这个女导演。当记者问她,王晶的戏怎么样?她就借机“报仇”,顺势大批王晶的片子都是烂片。

  “隔空”骂过王晶之后,许鞍华在报纸上看到王晶对记者说,“许鞍华批评我的地方我都接受,因为她跟吴宇森是我最佩服的导演。”更令许鞍华惊讶的是,很快,王晶还找上门来,叫她给他的公司导戏。

  “我向来很开放。我觉得行,她愿意和我合作的话,也不需要是我的朋友,合作能做成就行。”王晶说。

  理想和现实

  拍《客途秋恨》之前,许鞍华已经完成了七部电影。其中,最著名的是1982年的《投奔怒海》,这部电影也是刘德华的电影处女作。凭借这部电影,许鞍华获得香港金像奖最佳导演,

  《投奔怒海》票房收入1400万港元,刷新了文艺片的卖座纪录。王晶非常喜欢这部电影,更欣赏许鞍华早期的导演风格。

  但许鞍华对于电影的信念是,“电影永远不是一成不变的东西,值得你永远追个不停,永远别想休息”。

  1983年许鞍华去看了台湾新浪潮电影,第一部是杨德昌的《海滩的一天》。看完后,她惊呆了:哎呀,我们完蛋了。为什么他们那么靠近生活?

  当时的香港电影很少有写实风格的,受台湾新浪潮的影响,她开始明确自己要拍摄的题材,她想拍专属于香港人/中国人的生活经验,她要走作者电影这条路。

  1983年的许鞍华,开始迷恋那种“透明得可以接触到生活的戏”。以前她看侯孝贤的电影很贴近生活,但没有故事性,觉得难拍,现在总算知道,其实他们不是没有故事性,而是直接就用生活中的事件。

  许鞍华最初的尝试,看起来和市场格格不入。从《客途秋恨》开始,连续几部电影的票房都不理想。这让王晶很着急。

  王晶本人拍最大众的商业片,但自己业余时间却爱看文艺片。

  “其实我业余时间喜欢看的是文艺片。”王晶说。王晶自己也拍过文艺片。他1999年拍的《笨小孩》还让香港的老牌红星叶德娴获得了台湾金马奖影后。当时为了争取到这部片子的导演权,王晶还主动向投资方表示,自己可以不要导演费。但《笨小孩》的票房不好,王晶此后不再涉足文艺片的拍摄。

  他觉得许鞍华的道路选错,忍不住说出来:“为什么不继续拍《投奔怒海》、《撞到正》这样名利双收的片子呢?为什么老是去拍一些古古怪怪可能让你下一部片子找不到投资的片子呢?”

  合作

  1994年,许鞍华的电影《女人四十》上映。这部电影让萧芳芳获得了柏林电影节影后,也取得了不错的票房。在这部电影后,王晶正式找许鞍华讨论合作。

  从那以后,每年他们都会见上一两次,聊上差不多45分钟。内容很简单,许鞍华讲故事,提预算,王晶根据听到的故事决定投不投资。这样的沟通持续了十多年,但两人一直都没找到合适的合作题材。

  2008年,许鞍华已经拿着剧本《天水围的夜与雾》,找了很多家电影投资商。

  这是一个根据香港天水围地区真实发生的凶杀案改编的剧本,讲述了一个嫁到这里的大陆新娘和她所生的孩子都被香港丈夫杀害的故事。

  这是许鞍华当时最想拍的片子。她做了四年的准备,甚至自费到那个大陆新娘位于四川的老家去探访。

  但这样一个发生在香港本土的故事,很难在外埠找到投资,但如果光是在香港本地找钱来拍电影,外埠市场很难打开,本地的发行又不能负担成本了。几乎所有的电影投资人都拒绝给许鞍华投资。

  2008年的香港电影市场已经极度萎缩,即使取得香港本地的投资,但仅以香港的市场,投资人最多只能投300万,这个投资显然拍不了她心目中的《天水围的夜与雾》。

  许鞍华倒不是刻意坚守香港本土市场。2005年和2008年分别上映的《玉观音》和《姨妈的后现代生活》,就是内地的影片投资人专程找她拍的。只是,她更希望拍一些自己身边的故事。

  她和王晶说起这个故事,王晶不置可否,只是问她,还有没有其他的故事。她犹犹豫豫地把和天水围相关的另一个剧本《天水围的日与夜》讲了出来。这是个温情小品,描述的就是天水围一个普通人家的日常生活。许鞍华自己都觉得有些闷,没有把握说服王晶。

  没想到王晶一听,就定了先拍这个,投资120万,用高清数码来拍。

  《天水围的日与夜》取得了意想不到的成功,光在金像奖上就斩获了四座奖杯:最佳导演、最佳编剧、最佳女主角、最佳女配角。但从投入产出上来讲,也仅仅是收回成本而已。

  接下来,王晶仍继续给许鞍华投资700万,拍《天水围的夜与雾》。

  《天水围的夜与雾》赔了。王晶还是一如既往给许鞍华投资,拍了《得闲炒饭》——这是一部讲女同性恋的情感故事的片子。

  许鞍华说:“我蛮感激王晶,在很可能没有内地市场的前提下,他还投资《得闲炒饭》这部电影,这个风险非常大,万一香港的票房不好,那他就要亏本了。”

  一直以来,王晶都标榜拍电影一定是要以赚钱为目的,如果不赚钱就不会拍。对许鞍华的投资,似乎有些违背他的原则。

  许鞍华之外

  “我并不是只投资了许鞍华一个人。十五六年前,我就这样做了。”王晶说。

  1995年,王晶成立电影公司。从那时候,他就开始投商业片之外的各种类型的片子。为了不让自己身上强烈的印记影响观众对那些影片的印象,绝大多数时候,他都隐藏在幕后,毫不声张,甚至不在影片上署名。

  1996年,他投资给老搭档吴君如拍摄《四面夏娃》。那是吴君如唯一一次执导电影。那年吴君如29岁,正处于人生的焦虑期,对自己的未来很不确信,想用一部实验探索性质片子证明自己。最终票房惨败,吴君如自己也赔了400万。

  1997年,王晶继续投拍了自己中学师弟关锦鹏的《越快乐越堕落》。这部电影也没卖座。对此,王晶看得很开:“全世界的文艺片都不赚钱的啦,自己口袋里还有钱,可以支持就支持一下吧。如果不能赚钱,就当培养新人。”

  拍商业片,他连一毛钱怎么用都会计算的非常清楚,但是他从来不会这样去计算文艺片。他对导演的唯一要求就是:把你告诉我的故事,拍得和你跟我讲得一样好就够了。

  投资艺术片他只有一个原则,不论是谁,只要 “本子好”,能打动自己,和观众产生共鸣,那就拍。

  和王晶合作,许鞍华对王晶的专业能力有了新的认识。她发现,王晶其实是非常专业的电影人,懂写剧本,懂演戏,能当导演监制,懂得电影市场,是多面手。

  “他是货真价实的监制和出品人。看剧本,通过我的演员,看初剪,通过初剪,都亲力亲为,非常专业和敬业。”

  王晶告诉《》记者,台湾的“电影教母”焦雄屏也找自己谈过合作拍艺术片的事情。但是台湾那边提供的几个片子,不太适合他的想法,他觉得没有把握。“我和台湾始终都有一些距离感,我感受不到它的好在哪里,我都感受不了,我怎么投?”他更多能理解的是香港为背景或叙事对象的艺术片。

  王晶并不愿意多谈香港电影,更不愿把“促进香港本土电影的发展”这样的标签贴在自己身上。在他心中,“香港电影”几个字早就不存在,他愿意提的是“华语片”。他认为文艺片在华语电影市场中只会是越来越少。

  “以前为什么大家拍文艺片,不是因为可以卖美国市场,而是因为欧洲有这样的频道,但是正因为播了太多艺术片,欧洲的频道垮了。现在的文艺片可以说基本没有海外市场。”

  自己之所以坚持投资给艺术片导演,只是因为“已经没有了,你还不拍,就永远没有了”。

  王晶不愿标榜自己,他不掩饰这样做是希望自己的电影公司要在华语片电影市场占有一席之地,“不能只拍一类片,必须要有我拍的这种片,也有许鞍华这样的导演拍的那些片,才算是完整、完善和负责任的香港电影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