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首届喜剧幽默电视展落幕(图)

2010/10/14 11:05:2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哈哈”,参赛选手话音一落,坐在台下当评委的“王木犊”——陕西著名表演艺术家石国庆顿时乐得大笑,一点没有因为被调侃而生气。”  石国庆也认为,“关中官话”将是陕西喜剧幽默艺术走出去的一大助力,“不过,还需要注意的是,陕西方言尤其是俚语的运用必须合适,滥用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卢鑫模仿“小沈阳”博得众彩

卢鑫模仿“小沈阳”博得众彩

  “一天,王木犊坐公交车。车上有人放屁,可无人承认。刚好售票员说有人没买票。我灵机一动,说‘放屁那个人没买’。只见王木犊站出来分辩‘我有票’。”“哈哈”,参赛选手话音一落,坐在台下当评委的“王木犊”——陕西著名表演艺术家石国庆顿时乐得大笑,一点没有因为被调侃而生气。

  昨日,由陕西省文化厅、陕西省社科联、媒体及陕西省喜剧美学研究会联合主办的陕西首届喜剧幽默电视展演活动预、复赛落下帷幕,比起一个接一个段子带来的“笑果”,更让石国庆等陕西喜剧幽默艺术界人士感到高兴的是新人、新作,尤其是洋溢着陕西气息的作品的集体涌现,让他们看到了陕西喜剧幽默艺术重新崛起的希望。

  惊喜 陕西喜剧幽默样式增加

  “以前,陕西的喜剧幽默艺术主要通过小品来体现。但在这次比赛中,我们看到相声、独角戏、模仿秀、快板、哑剧等同样带来了一波接一波的笑声,喜剧幽默艺术的小幽默、小喜剧正在变成大幽默、大喜剧,而且充满了陕西地域特色。”著名艺术评论家陈孝英笑着说道。

  组委会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次电视展演活动共征集到1000多个作品,最终211件作品通过筛选进入了预赛,参加比赛的有农民、工人、学生、白领等业余“笑星”,也有来自武警文工团、西安市话剧团等团体的专业演员,参赛节目的样式也是近十几年来最多的。

  “我毕业于‘建桥大学’,当然此‘建桥’非彼‘剑桥’,我这是‘建西街桥梓口联合大学’”……昨日,在西安赛区预赛现场,记者看到,类似这样将西安地名、陕西小吃、民间段子融进比赛中的作品尤其多,让人颇感亲切而又笑声不断,比起西安知名相声演员苗阜等人,一些来自大荔、杨凌等地的选手虽然舞台经验比较差,但真性情,“很陕西”,生活味十足的表演同样博得阵阵“叫好声”。

  不足 表演技巧太差,让美变丑

  在西安经营了一年多的剧场,石国庆坦言,新人、新作品、新样式的欠缺让他遭遇了发展难题。本次电视展演活动又让他看到了解决问题的希望,“不过,其中至少有40%的节目,由于表演技巧太差,让美变成丑了。”

  陈孝英表示,14年前,在陕西小品大赛停办之后,没有了演出、展示平台,剧本创作不仅吃力还赚不到钱,种种原因让陕西的喜剧幽默艺术发展进入了低谷。期间,虽然陕西依旧有众多热爱喜剧幽默艺术的人在自发继续着这项艺术,但整体水平尤其是得不到锻炼的业余演员的水平节节下滑。在昨日的预、复赛中,一些作品,比如趣说历史的《陈平的妙计》、独角戏《哭说》,创意、剧本都很好,却由于表演实在太差,最终都无缘总决赛。

  “将喜剧的美变成丑,不能怪业余演员。”石国庆认为,很多人有搞笑天分,善于模仿,但喜剧幽默艺术不是简单模仿就行,需要非常高深的技巧,这些技巧只要通过专业培训、老师引导、经常性的舞台展示,就能得到完善。“要想重现陕西喜剧幽默艺术的辉煌,除了搭建类似本次比赛的平台外,有关部门还必须在培训上下工夫。演员身份可以业余,但表演必须专业。”

  建议为方言演出设立两个版本

  在本次展演活动的预、复赛中,记者发现,80%左右的节目,尤其是民间段子都是用陕西方言来展现的,里面充斥着诸多当地搞笑俚语,许多本地人笑得前仰后合,但对记者这样的外地人而言,不仅听不大懂,而且理解不了。

  此前,在记者采访中,许多专家都表示,比起东北的“二人转”,陕西的喜剧幽默艺术走不出去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相比更接近普通话的东北话,陕西话比较难懂。“其实真正的东北‘二人转’,许多人也是听不懂的。现在走红全国的‘二人转’,其实是对语言改良过的。”陈孝英认为,如果是在陕西演出,那么地道的陕西话可以带来更好的效果,但如果要走出陕西,必须对陕西话进行改良,而最好的选择就是《武林外传》中闫妮所说的“关中官话”,“‘关中官话’在古代就是现在的‘普通话’,有陕西特色,还好听,好理解。”

  石国庆也认为,“关中官话”将是陕西喜剧幽默艺术走出去的一大助力,“不过,还需要注意的是,陕西方言尤其是俚语的运用必须合适,滥用的效果可能适得其反。”

  本报记者 吴成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