蓉荣:会直面媒体 小月月只是我笔下的人物

2010/10/14 12:33:2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近日,报纸上、论坛里、办公室里,无所不在的“小月月”成为国庆长假后的全民谈资。蓉荣:美丑的定论自古以来就不明确,审丑也仅是社会现象的一种,无论美丑,只要我写的东西能给大家带来欢乐,排解压力,就足够了。

蓉荣 资料图

蓉荣 资料图

  近日,报纸上、论坛里、办公室里,无所不在的“小月月”成为国庆长假后的全民谈资。“最极品的女人,在她面前,芙蓉姐姐和凤姐都只是浮云。”疯狂的网民自称“拜月族”。直到现在,这个讲述楼主蓉荣招待老乡小月月及其男友小W国庆节来上海游玩,在两天一夜的时间内遭遇无比复杂而又痛苦经历的帖子,浏览量已超千万。小月月是否真有其人?作者是否自我炒作?由此引发的谣言四起、人肉搜索,彻底打乱了帖子作者蓉荣的正常生活,重压之下,这个25岁普通女孩选择公开自己的身份,前晚,蓉荣终于现身,接受了媒体记者的专访。

  蓉荣想对小月月说

  我希望你能够认识到生活当中的压力,然后能够调节好,最好看看有没有人能够给你一些心理方面的帮助,这个我会私底下想想别的办法,比如说旁敲侧击地跟你的亲朋好友去问一问。我已经很委婉地建议小W该如何去和你相处这段事情,怎么去帮助你,不再给你更多的刺激。因为目前来说,小W还是你的精神支柱。

  谈热帖效应

  “我只能尽量改变原来的生活,比如换手机号码、更改家庭住址、辞职”

  记者(以下简称记):很多网友都对你的身份很好奇,能否介绍一下你自己?

  蓉荣:有人说走得远,才能看得远。我的经历相对于很多人来说不算丰富,但也多彩多样;学习不算优秀,但爱好广泛;工作不顺利,但刻苦努力。总的来说,我是一个很平凡的人。

  记:为什么此刻选择站出来面对大家?

  蓉荣:“小月月事件”发展到现在,已超出我的预料。我要直接面对读友,将谜团解开。勇于面对一切舆论是我现在的宗旨。

  记:一开始怎么会想到写这样一个帖子?

  蓉荣:有这样一句话一直充斥着我们的生活:那就是“林子大了什么鸟都有”。最近各个BBS上总有一些吐糟帖、诉苦帖,展示身边让人难以忍受的极品人物。刚好我遇到了这样一个极品人物,就找个地方来诉苦、来吐糟。

  记:你认为这个帖子爆红的深层原因是什么?

  蓉荣:这么高的关注度是我没想到的。当然,文笔和人物精彩是一方面,但我觉得更深层次的原因可能是因为获得了广大网友的共鸣。

  记:更新帖子的过程中,关注度越来越大,你的生活、心理有哪些变化?

  蓉荣:生活变化很大,因为有些信息暴露了,我只能尽量改变原来的生活,比如换手机号码、更改家庭住址,我这几天还辞职了。心理上从原来被雷到恶心,到与网友交流的欢乐,再到私生活被干扰后承受的压力,直到目前收到读友鼓励后的振作,变化很大,但我会调节。

  记:你辞职是因为同事知道你是帖子的作者吗?

  蓉荣:我同事猜到了,但也没确定。选择辞职和搬家,是热心读友建议的,为了避免不必要的麻烦,还是尽量脱离原来的生活,也不要给周围人带来压力。目前周围的朋友并不清楚我是作者蓉荣,但可能隐约感到,网络上人肉的信息大部分都是虚构的,大家也是在模糊的猜测中。

  记:你很多更新的帖子是在凌晨甚至黎明时,为什么要熬夜发帖?

  蓉荣:事发到现在一直没好好睡觉,刚开始发帖的时候睡的觉少,是因为内心有一股冲动,想把这个写完,后来是因为受关注的速度太快,第二天就有媒体要接触,心理压力越来越大,更睡不好了。

  记:后来为什么想到注册微博()?

  蓉荣:当时这个帖子已经热了两天了,我QQ群里的朋友就建议,水帖太多看不下去,让我去注册一个微博发些声音,我也想建一个和大家交流的平台。

  谈小月月

  “她和芙蓉姐姐、凤姐有本质区别,她仅仅是我笔下的人物”

  记:小月月从一个你所说的正常人变得如此极端,你认为背后深层次的原因是什么?

  蓉荣:像她这样年龄的人也属于比较敏感的年龄段,要面对比如说从学生转变为工作者,从工作者转变到一个要结婚的人,可能这中间的很多转变是学生时期碰不到的,所以外界给她的压力很大,她自己对这些身份的转变也很茫然,对未来也没有什么规划,加上几次感情的受挫,才变成现在这个样子。这是我个人的理解。

  而且你也知道我们这一代是压力比较大的一代,面对很多东西我们无法回应,比如像高房价和高物价,结婚呀谈恋爱呀这些东西都是个人很难去控制的。

  记:有专家概括小月月是娱乐时代的审丑现象,你怎么看?

  蓉荣:美丑的定论自古以来就不明确,审丑也仅是社会现象的一种,无论美丑,只要我写的东西能给大家带来欢乐,排解压力,就足够了。

  记:有媒体拿小月月和《山楂树之恋》里的静秋比较,认为两者有共同点:都是为了得不到的爱,你觉得呢?

  蓉荣:一定程度上我比较认同这个说法。只不过两者的行为方式和表达方式不同吧。

  记:你如何评价芙蓉姐姐和凤姐?小月月与她们有可比性吗?

  蓉荣:芙蓉姐姐和凤姐只是一个敢于自我牺牲,迎合一些恶趣味现象的公众性人物,小月月仅仅是我笔下的人物,有原型而已,更多的娱乐性来源于我的倾诉方式,她们在本质上是有区别的。芙蓉姐姐和凤姐仅仅是固定人物,而在我笔下,有可能有一个小月月,也可能有很多的小月月。

  记:有批评说你这个帖子三俗,你如何理解?

  蓉荣:三俗也是一种社会现象,虽不认同但不能否定其存在。小月月不是三俗,仅仅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我更想说的是,文学作品无法定义其三俗的可能性,大家开心就好。

  谈网络炒作

  “背后没有任何团队,整件事情只是我一个人的战斗”

  记:帖子爆红被很多所谓的“职业网络炒手”指为炒作痕迹明显,你如何解释?

  蓉荣:“小月月事件”只能说是无心插柳。背后没有任何团队,我可以负法律责任地告诉大家:整件事情只是我一个人的战斗,只是为了大家欢乐更新帖子而已。至于事后如何发展,我就不能确定了。

  记:关于你的人肉搜索每天更新,你关心吗?

  蓉荣:围绕着这个事情的传闻很多,我有时候拿来当笑话看,人肉的大部分信息都是错误的,只希望不要给无辜的人带来困扰。

  记:有没有网络营销公司找过你包装这事?

  蓉荣:这个我不否认,我一直没有正面回应。“小月月”成功了,也许会有下一个小日日、小明明、小王王,但一切以我的读友为基础,参与进其他事情,我觉得娱乐价值会降低。

  记:你从小就喜欢写作?

  蓉荣:小时候我妈把我房间的电视机锁了,我只能看书,看了很多书。工作后,写作就成为我生活的一部分,遇到特别愤怒的事或一些社会上的事,我也会在网络上发帖。

  记:未来有什么打算?是否想过利用自己的影响力做些有积极意义的事情?

  蓉荣:暂时只想完成这个帖子后,睡几天安稳觉,回归以前的生活。我只是一个爱写作的小白领。至于未来,还在计划中。当然我考虑的宗旨是以社会意义以及娱乐价值的观点出发,尽量做对社会有贡献的事。

  最新消息

  “拜月族”熬夜等“大结局”

  记者结束对蓉荣的采访已过了零点,“我马上回去写完这个帖子的结尾,算对网友也对自己有个交代。”

  从当晚到昨天凌晨,天涯原帖始终保持极高的人气,不少熬夜的拜月族一边刷屏等待蓉荣,一边讨论着与小月月有关的各种问题。终于在03:27等到了蓉荣的帖子更新,一直到04:01的短短三十多分钟里,蓉荣共更新了4段,近4000字。

  “小月月淡淡地告别,凌晨4点1分准时结局。用这个ID、这个时间纪念风华绝代的哥哥。4月1日,4点1分。说再见,再见不会太遥远,若有缘,有缘就能期待明天,你和我相逢在灿烂的季节!”随着蓉荣发布这条最新的微博,《感谢小月月这样一个极品的朋友给我带来了这样一个悲情的国庆,深度八做留念》这个诞生于10月5日的最红帖,终于和拜月族说再见了。

  令人有些意外的是,相比无比犀利的帖子开头,蓉荣这个帖子的结尾却犹如浮云一般温情,也印证蓉荣接受专访时说过的“帖子本意并非轻视某些特殊群体”。

  “小月月”大结局

  事情发生一直到这个时候,他们终于踏上了回家的路程。一号线到上海火车站下。LZ一直沿途尾随……

  等到他们进站,LZ的心仍旧是怦怦跳的。小月月并没有如同我想象中会再来一句“再歪”上海之类的话。而是平静地与小W离开了上海,离开了LZ的视线。这样的一切,来得那么汹涌,来得那么真切,却又离去得那么刹那。

  跟梦一样,那样分别的场景虽然不够震撼,虽然欠缺力度,但是却给我视觉上精神上强烈的冲击源源不断,持续力长远。挥手道别,不知何时相见。离开的时候,虽然莞尔一笑,但是充满悲怆的水汽仍旧试图冲破阀门……是的,说过不哭。小月月就这么告别了我,也许就这样告别了我的世界。

  也许回忆起来的时候,我会觉得世界真美好,世界真灿烂,多少落寞多少豪杰也不过就一瞬间。小月月,也许是你,也许是我,也许是所有人……

  那小时候的尿床,长大的人际交往,都是学问,都是艺术,都是成长的过程。也许有一天,也许有一年,我存在过,小月月存在过,大家的热情存在过,那么,记忆便永不会褪色。不论结局是喜是悲,不论未来是近是远。

  LZ只希望小月月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反思,一些希望,一些感恩的心……那么多的人事纠纷,那么多的感情褪色,如同浮云一般,飘过生命又走出生命。不光是爱情,不光是爱人,那么多东西,那么多回忆,都是过客,不是归人。沉淀下来的,不仅仅是浮躁的心,还有更多值得深思的东西。成长,也许就是一个磨炼的历程。蓉荣,再见!小月月,再见!相见不如不见,相见不如怀念。当真正成长起来的我们,拥有了一个包容的心,对待每一件身边发生的事,才会拥有更美好的将来。

  另:我近期会直面媒体,该承担的承担,该结束的结束,该开始的开始。多谢大家的厚爱,无论对我赞或贬!蓉荣

  2010年10月13日 凌晨4点1分

  本版稿件 于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