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剑雨》研讨会 专家探究华语类型片“变脸”

2010/10/19 10:08:3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华语传统类型片无外乎武侠功夫,国庆档三部大片《狄仁杰通天帝国》、《剑雨》、《精武风云》,表面看来,似乎都可归为这一范畴。国庆档三大片“变脸”思考  2010年国庆档,《精武风云》、《剑雨》及《狄仁杰》三部以武打动作为包装的类型片先后上映,同期竞争,形成一个热点话题。

苏照彬宁浩张一白

魏君子云飞扬阿木

表江张小北王旭东

苏照彬宁浩张一白

宋子文张卫(左)

现场魏君子

云飞扬(左)和阿木研讨现场

魏君子云飞扬阿木

李星文

《剑雨》研讨会 专家探究华语类型片“变脸”

《剑雨》研讨会 专家探究华语类型片“变脸”

表江张小北王旭东

《剑雨》研讨会 专家探究华语类型片“变脸”

《剑雨》研讨会 专家探究华语类型片“变脸”

宋子文张卫(左)

《剑雨》研讨会 专家探究华语类型片“变脸”

《剑雨》研讨会 专家探究华语类型片“变脸”

现场魏君子

《剑雨》研讨会 专家探究华语类型片“变脸”

《剑雨》研讨会 专家探究华语类型片“变脸”

云飞扬(左)和阿木研讨现场

《剑雨》研讨会 专家探究华语类型片“变脸”

李星文

  女物娱乐讯 10月18日下午,女物娱乐主办的“新浪潮”再出击,与中国电影评论学会学术活动部联合举行——《华语传统类型片“变脸”思考》研讨会。活动由魏君子主持,张卫、王旭东、张小北、宋子文、李星文、表江、云飞扬及阿木等影评人就华语传统武侠片如何推陈出新、迎战气势汹汹的好莱坞展开热烈讨论,而《剑雨》导演苏照彬与宁浩、张一白等业内影人的出席发言,更令这期“新浪潮”碰撞出新的火花和思考。

  华语传统类型片无外乎武侠功夫,国庆档三部大片《狄仁杰通天帝国》、《剑雨》、《精武风云》,表面看来,似乎都可归为这一范畴。面对电影市场的火爆、好莱坞的攻势,观众的口味不一,华语电影也需要与时俱进,在国庆档,三部华语类型片尽皆“变脸”,在传统武侠功夫电影基础上,尝试融合其他类型元素,究竟成败如何?所谓成败,是否只以票房做标准?

  类型片该不该创新?国庆档三大片“变脸”思考

  2010年国庆档,《精武风云》、《剑雨》及《狄仁杰》三部以武打动作为包装的类型片先后上映,同期竞争,形成一个热点话题。而主持人魏君子就这三部影片都不约而同的涉及到变脸/变换/隐藏身份抛砖引玉,让与会者思考、探讨武侠功夫片的创新。

  阿木认为,三部影片都有明显的向六七十年代华语武侠功夫片致敬的痕迹,但又注入了不同元素,如徐克在《狄仁杰》里将悬疑与武侠融合,减少了他在九十年代时的飘逸风格,《剑雨》则是把爱情、家庭元素融入剧情,进行“变脸”,并强化了对于爱情的描写,与胡金铨时代的淡化爱情有所不同。云飞扬进一步的说明,《狄仁杰》把政治融入江湖里,徐克把政治庙堂和江湖侠义放在了一起,这个变化是比较好的,而《剑雨》的变化,就是把古代人正常的生活和侠客生活扭转了几次,这个变化还是比较好的,跟古龙当年的《欢乐英雄》有点类似。

  李星文从宏观的创作思路及技术环节两个角度看待这三部华语片的“变脸”。他觉得武侠功夫片要想变脸,更容易是杂交、融合不同导演、不同风格的元素,做到取长补短,如《狄仁杰》是把判案、武侠及权谋杂交,《剑雨》让人物回归了家庭,并在技术上提出了“神仙索”这个有趣的元素。

  如果从“变脸”后的类型片角度来看,宁浩认为“只有《剑雨》是武侠片”,《精武风云》跟《狄仁杰》是武打片——没看到侠,而侠就是江湖,脱离江湖就没有侠,就像《七侠五义》是公案题材,或者说只是有武打元素,又如《我的野蛮女友》有打戏,但不能算武侠片。

  宋子文的观点着眼于另一个问题:为什么这些华语片要变脸?他认为,从文化角度来讲,现在是一个武侠文化没落的时代,不可能有前几十年那样很大很蓬勃的市场,无论是认知度来讲还是观众的接受度来讲,都无法做得真正意义上的大众化。《精武风云》从传统功夫片变成漫画英雄片,融入了黑侠这样的元素,就像黑暗骑士这样的元素,可惜整合功夫没有做够、做到、做精、做细,《剑雨》和《狄仁杰》则做的相对好些,但《剑雨》又不像《精武风云》或《狄仁杰》般,有相关的影视或文学作品作为基础。

  此外,张卫老师则认为类型片在类型结构上不能创新,而可以在叙事上、局部情形上、个别的表达方式上进行创新。

  宁浩:《剑雨》是修正色彩的武侠片

  具体到苏照彬的《剑雨》这部作品,与会者们也提出了不同的意见,与苏照彬导演自己的说法又形成一种对话的关系。

  表江认为,《剑雨》是将一种比较文人气质的武侠片模式和商业模式的混合,达到类型片上的创新。它的商业模式,尤其是情节设计,有故事的感觉,比如像武侠版的《我的老婆是大佬》,还有点《史密斯夫妇》的感觉,这些元素比较现代,比较适合现代的观众观看,也比较女性化,又如一些场景和意境,夹杂着古龙味道,比如几个高手在平常不出来杀人的时候,就在家里卖卖面,变戏法等等,这种感觉非常像古龙作品,设计得比较有亮点。

  王旭东则从时间影像/运动影像的角度指出,《剑雨》侧重于时间影像。中国武侠电影里比较缺乏时间影像概念,少数的如《侠女》、《大话西游》,而《剑雨》也带有,创作者力求一种中国化的禅意,虽然不多,至少有这个努力,愿意在这方面去寻找。

  张卫老师提出生存心理需要的说法,因为从观众心理学的角度来看,观众看电影往往带有一种心理期待或者说心理需求。杨紫琼这样美丽、贤惠的好人,人们要杀她,她怎么能够逃脱追杀活下来,这个成为悬念,揪着观众的心往下看,我们一直希望她不要被别人发现,大家看的时候,观众把自己和主人公合二为一,我现在就是杨紫琼,我现在被追杀,我能不能活下来,从这个角度来说是杨紫琼要活下来的,满足生存本能的。她的主线是一个满足普通观众希望杨紫琼生下来的愿望,这是满足生存本能的逃生片,逃生片是一个标准的类型。

  宁浩自身经验来看待《剑雨》这部作品,是一部“带有修正色彩的武侠片”、“有点像当年的西部片的复苏”,因为《剑雨》不仅是打来打去,还装了一些别的东西,使得这种类型片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是一种进步,这也是《剑雨》的价值所在。苏照彬导演则结合当年创作《双瞳》的经验,谈到在创作《剑雨》的过程里不断的加入一些元素不断推进剧情发展。不过,宋子文认为,《剑雨》失势在于,在一个非常短效的、热点的档期,去卖了一个大家非常生僻的故事,这对《剑雨》本身的制作诚意和制作品质其实是一个连环式的伤害。

  面对好莱坞:“很多华语类型片是空白的”

  国庆档的电影市场之争,原本以为是《山楂树之恋》、《精武风云》、《剑雨》及《狄仁杰》之争,但意外的是,好莱坞高概念影片《盗梦空间》从9月1日上映到国庆档,几乎是稳坐着市场的第一或第二把交椅,原本不少院线经理认为这片在内地市场只有约2亿元的票房,但目前已经达到了4.5亿,远远的超过后来上映的华语片。再加上明年3月中国内地市场将会进一步的开放,华语类型片如何对抗好莱坞,成为一个迫在眉睫的问题。在这场讨论会上,这也成为了一个焦点,毕竟不少人认为,要对抗好莱坞,只能是用华语特色类型片,即武打片、武侠片,对抗。

  首先宁浩认为,在中国,很多华语类型片是空白的。我们观众看美国人的类型片,但是如果我们把美国人的类型翻译成中国的搬上银幕,肯定不称之为类型,因为这根本不是同一个玩意,美国人是站在美国的文化系统上表现出来的,类型片讲的是基督教的事、救赎的事,而中国民众的文化层面和西方文化层面完全脱节,拿西方的文化创造出来的类型来套中国现世的故事,出来的只能是虚假的东西,跟老百姓完全没有关系。而要想对抗好莱坞,应该是拿出一些美国人不知道或者不会玩/不屑于玩的东西,如东方式的爱情,来对抗,因为华语片在类型片的探索时间还很短,而且我们在题材上没有好莱坞那么大的自由度、制作上又缺乏对手的技术水准,只能走另一条路。

  苏照彬则从他在台湾电影市场的所见所闻所感出发,提出应该要有更好的配额制的支持。台湾在30年前,一年拍片量高达300部,几乎所有人都拍功夫片和武侠片,然后拿到香港、东南亚去卖,那个时候因为好莱坞的片子是有限制的,保护主义保护得非常成功,所以那时候开始有一些名导演和明星,这个趋势一直延续到台湾拍片的g.c。但后来台湾电影市场完全开放后,如《指环王》在台湾上映时,有200多个拷贝,几乎等于当时台湾所有的厅数的一半。从那个时候起,华语片的市场占有率,从60%下跌到甚至不到1%。又如韩国,它本身有一个很好的配额系统,这个配额制还是存在的,在无形之中把本地的创作人员的机会,把这个地盘留住了一块,让他们做。

  文化壁垒也成为与会者比较认同的一个方式,因为不同地区的观众有不同的文化与观影心理,而制作符合本土文化、心理的影片是华语片与好莱坞竞争的重要方式,宋子文甚至认为,既然要做自己的电影,首先要尊重自己的文化,如果没有自己的文化,哪有我们自己的电影可言?

  文化与市场:“超市里的事得超市的人去想”

  既然对抗好莱坞的重要方式在于,以自己的独特的“文化壁垒”来吸引本土观众,对抗外来者,那么,这种方式是否一定能奏效呢?而假如一部影片上映时遭遇的同样是“文化壁垒”里的同盟者,市场的优劣又会如何呢?这成为了广大华语电影人、影评人所面临、思考的问题。而《剑雨》的出现及在这三部影片里的品质与市场表现,则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参考。

  宁浩导演的《疯狂的石头》是一次“以小博大”的范例,《疯狂的赛车》则在竞争激烈的贺岁档取得过亿票房,但他认为,如果把一部电影比喻为超市里的商品,那么导演做的是“加工的事”,至于“超市里的事得超市的人去想”。针对《剑雨》这部宁浩所认为的今年国庆档唯一一部武侠片,“怎么营销出带有色彩的武侠片,是不是能够按照经典武侠片营销,这是一个问题”。

  身为院线人士、对观众反应敏锐的刘歌(万达电影院线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与邱晴(中影南方院线负责人)也都认为市场认可度是院线排片的主要依据。对于《剑雨》这部影片,优势在于媒体、观众及业内人士对于影片的认可度都比较高,且影片的宣传定位(纯粹的武侠片)也比较准确,但劣势在于影片的台前幕后的组合不够《狄仁杰》般的吸引力,且宣传片、海报等给人的感觉也不如《狄仁杰》。

  由此来看,《剑雨》本身并不缺乏文化堡垒、不缺良好口碑,而缺乏一个更好的包装与卖相。而如何的让加工的人与超市里的人联手打造,则是一个不少电影人不得不面对的问题,就如超市里的同类商品那么多,如何把你的商品的特点突出,才能让观众在同等期待心理下留下第一眼的深刻印象呢?

  阿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