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戴玉亮
对许多中年人而言,黄宗江黄老的名字与电影《海魂》《农奴》《柳堡的故事》《秋瑾》等联系在一起。这些老电影是他们童年和少年时代最美好的记忆之一,而黄老正是这些电影的作者。
2010年10月18日 13时47分,剧作家、表演艺术家黄宗江病逝于北京 301医院,享年89岁。
黄老的一生丰富多彩,他读过大学,痴迷演剧,当过水兵,写过剧本、文章,还做过文化使者。与其说他有多重身份,不如我们用“传奇”一词概括之。
我们来看一份有关人士撰写的黄老简历。
黄宗江,浙江瑞安人,1921年生于北京。他10岁时即以“春秋童子”的笔名在《世界日报》上发表独幕剧,后就读于天津南开中学,积极参加南开剧社的活动,毕业后入燕京大学西语系,与孙道临一起组织燕京剧社。1940年,黄宗江退学至上海成为职业话剧及电影演员,参加了话剧《愁城记》《蜕变》《正气歌》《楚霸王》《春》《秋》及电影《乱世风光》等的演出。1949年,黄宗江加入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文艺战士,1958年调入八一电影制片厂,先后创作了《海魂》《柳堡的故事》《农奴》等电影剧本,“文革”后则有《柯棣华大夫》和《秋瑾》问世,曾担任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
巴蜀才子魏明伦是黄老的忘年交,比黄老小20岁,曾得到黄老的大力扶持。魏明伦称,黄宗江是真正的中国才子,一生就是一部传奇大戏,抗日战争期间曾参加中国赴美参战海军,到大洋彼岸训练,曾到过抗美援朝和越战战场,“文革”中挨过整,但始终不变的是对理想、对真善美、对人道主义的执著追求。
2009年,在央视《艺术人生》的节目现场,黄老讲述了他为艺术的三次出走。第一次是在 1940年,他当时是燕京大学西语系的学生,经常出演包括《雷雨》在内的多部戏剧。这年冬天,为国事和情事所困的黄宗江只身到了上海,从此走入了真正的戏剧圈。在上海,黄宗江凭借为一个电影明星走台的机会,成为上海滩红极一时的性格演员。
黄宗江第二次出走是从上海到重庆,原因一是躲避当时统治上海电影界的日本人川喜多的宴请,二是不愿意陷入与石挥之间暗存的“影帝”之争。到了重庆,黄宗江开始跑龙套,在夏衍、于伶等人合作的话剧《戏剧春秋》里饰演了三个龙套,是为黄宗江著名的“一赶三”。这让他名声大振,成为当时的“四大名丑”之一。
黄宗江第三次出走是去当水兵。1944年秋,黄宗江混在交大众多航海、轮机等系的学生中报名参加了“中国赴美参战海军”,当了一名水兵。在美受训期间,黄宗江在迈阿密与关塔那摩学习了基本海事,又游弋了古巴、墨西哥、巴拿马等地。这段特殊的经历,为他日后创作《海魂》提供了最直接的素材。
回国后黄宗江离开海军,再次走进燕京大学,一边念他的第9年大学,一边构想他的第一部大作《大团圆》。
1949年参加解放军后,黄宗江迎来个人艺术的第一个高峰,《柳堡的故事》《海魂》《农奴》,特别是《柳堡的故事》,其中的插曲《九九艳阳天》传唱至今。近60年过去了,在各大卡拉OK 厅里,我们还能时常听到这首歌曲。
有人称,黄宗江一生为编剧痴,为演戏狂,困顿之时也能乐观面对,对事业永远充满热情和激情。黄老去年曾说,“我能活到88 ,真是悲喜交集啊。弘一大师说‘悲情出诗人,欢乐出艺术’。我有时候也很悲情,可是欢乐多一些,所以我不能算诗人,可以算个艺人。”
一生传奇的黄老,我们惟祝您一路走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