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明之前》被质疑克隆《潜伏》 编剧喊冤

2010/10/21 12:05:2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黎明之前》口碑颇佳,被誉为“《潜伏》之后最好看的谍战剧”,不过也有观众评价该剧在情节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上要逊于《潜伏》。场景二:泄密电话最后查出来是接到刘新杰家的,刘新杰竟然解释说那天晚上他和马蔚然喝酒,他喝醉了,是马蔚然接的电话。

《黎明之前》剧照

《黎明之前》剧照

  正在北京卫视播出的《黎明之前》口碑颇佳,被誉为“《潜伏》之后最好看的谍战剧”,不过也有观众评价该剧在情节的合理性和严密性上要逊于《潜伏》。而《黎明之前》的故事架构与《潜伏》有些神似,有人质疑该剧克隆了后者的想法。对此编剧黄珂感到很“冤枉”,称自己其实老早就有这个故事的大纲,只不过下手晚了。

  质疑一:剧情架构类似《潜伏》?

  回应:七年前就有故事大纲

  “《潜伏》中的天津站VS《黎明之前》中的第八局,站长吴敬忠VS局长谭忠恕,余则成VS刘新杰,李涯、陆桥山VS李伯涵、齐佩林”,不难看出,两部剧中大环境以及人物关系的设置有些相似。

  对于有“山寨”《潜伏》之嫌的质疑,编剧黄珂感到“冤枉”,“这个剧,2003年我就写了个一千字的大纲放那儿了。等我想发展这个故事时,就到了2006年、2007年。我做东西慢,拖拖拉拉,2008年开始写,当时有个制片人陶昆跟我说网上有个小说特别火,龙一写的,叫《潜伏》,一万多字,你看看要不要买过来,融在你的剧本里头,我说不用,我这个故事比它好,其实是我的思路已经比较完整了,《潜伏》的东西也加不进来。隔了一个月,我就听说姜伟老师开始做《潜伏》了……”

  质疑二:有些情节前后矛盾或有头无尾?

  回应:线索过多确有顾此失彼

  有句阐释编剧技巧的名言:“如果影片中的第一幕有一把抢,那么在最后一幕中一定要打响。”然而细究《黎明之前》中的部分线索却是或无头、或无尾。比如:丁三为什么会怀疑顾晔佳是地下党?没交代。在“军师”边日南已经告知周汉亭要假装不知道被监视后,周汉亭为何要故意暴露?边日南撤退前安排已经暴露的周汉亭当新军师,周汉亭继续让一个不知底细的女学生当交通站联络员。以上情节都不是很合理。

  导演刘江解释说,“这可能跟黄珂的写作习惯有关,前面埋下了很多线,是交织并进的关系,但后面有的没收住。拍摄时,我们做了一定调整,把多条线变成一条主线,发现有漏儿的副线再加戏。原剧本中有的但后来用不着的也会删掉,像本来有一场刘新杰和李伯涵对打的戏,但当时没想好这场戏有什么用,也没想好怎么收场,就没拍。”

  质疑三:“水手”太过神机妙算?

  回应:每一环计划都是“赌局”

  如果前面的铺陈堪称“大开”的话,那么全剧结尾“水手”的反间计录音回放则实为“大合”,赞之者大呼过瘾,弹之者认为“虎头蛇尾”。“水手”如此料事如神实在难以置信,他首先要确保刘新杰能躲过追捕,其次他要确定刘新杰能及时从报纸上发现联络信息,但第二点的偶然性很大。

  黄珂介绍,“开拍时我只给刘江导演23集的剧本,当时还没写结尾,但‘水手’用反间计的策略很早就定下来了,绝对不是说编不下去了才使这招。”对于“水手”的神机妙算,黄珂回应:“剧中水手有句台词是:这是场赌局,筹码是你的生命,我是你的入场券。既然是赌局,输和赢的可能性都有。而且有个最大的问题,观众可以去想,谭忠恕真的被骗过了吗?”

  晨报记者 冯遐

  ■相关链接

  《黎明之前》若干BUG

  场景一:李伯涵发现伤者死前射出子弹的发射点与弹着点不是直线,存在一个偏离角,于是认定卧底(刘新杰)身上有枪伤。

  疑问:子弹可以被胳膊弹开吗?还是应该直接穿透胳膊而造成贯通伤。

  场景二:泄密电话最后查出来是接到刘新杰家的,刘新杰竟然解释说那天晚上他和马蔚然喝酒,他喝醉了,是马蔚然接的电话。

  疑问:钱宇如何得知马蔚然半夜在刘新杰家?一个精心设计的隐蔽电话线路竟然接到不相关的人家中?

  场景三:周汉亭在地下党身份暴露后重新被起用,成为“水手”和下线成员的联络人。

  疑问:暴露的地下工作者不会被重新起用吧。被抓者,或牺牲或被策反;逃脱者,或隐姓埋名或去解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