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剧陆天明深圳开炮:谁“霸占”了我们的剧本

2010/11/1 18:33:1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王兴东来了、陆天明来了、文隽来了、邝伟文来了……10月29日至10月31日,70余位“隐藏在作品背后”的编剧大腕聚集深圳,捧场“首届内地与港台编剧交流会”。

陆天明

陆天明

  记者刘芬 冯明摄影报道 王兴东来了、陆天明来了、文隽来了、邝伟文来了……10月29日至10月31日,70余位“隐藏在作品背后”的编剧大腕聚集深圳,捧场“首届内地与港台编剧交流会”。他们深入探讨了编剧现状、分享创作心得、交流合作,与以往编剧聚会成为“牢骚大会”不同,此次交流会更务实,嘉宾创意不断,思想火花四溅。据悉,此次活动由中国电影文学学会和香港电影编剧家协会主办、深圳广电集团承办。

  现状:

  ●“霸王合同”很恶毒

  “编剧就像孕妇,制作单位请你来生个孩子,生完小孩,就没你什么事了。”第一天开会,著名作家陆天明上来就“开炮”,称中国编剧的著作权、获利权、创作权均未受到应有的保护。陆天明说:“中国的《著作权法》明确规定,影视剧的著作权归制作单位所有。我认为,这是极端不合理的,要修改。”陆天明还将矛头直指“霸王合同”。他说,“可以用‘恶毒’两字来形容霸王合同。比如,作品的版权归制片方所有,如果要写续集、前传或者跟作品有关的一切,对方享有独有的许可权,而且是无条件的,编剧反而成为弱势的一方。”

  陆天明的发言一针见血,直指核心,引来众多编剧的共鸣。昨天,电视剧《少年包青天》编剧刘毅、电影《周渔的火车》的编剧邵晓黎、电视剧《一起去看流星雨》的编剧汪海林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他们都非常支持陆天明老师炮轰影视剧版权归属的发言。汪海林说:“遇到这样的情况,我们会很愤慨。一些霸王合同\霸王条款,必须修改。”

  ●导演制片力量大

  电影《开天辟地》、电视剧《日出东方》编剧黄亚洲的发言题目就是《谁动了我的剧本》。他无奈地说:“中国导演力量大,动不动就对剧本伤筋动骨,大卸八块。”他举例,曾有一个剧本,自己都写完了,结果导演写了两集交上去,堆砌历史资料非常枯燥,更令人吃惊的是,导演竟然还把宋氏三姐妹的父亲改名换姓。他不仅反问:“导演的权利是谁赋予的?”制片人权利也不小,动起剧本也不手软,动不动就给某个演员加戏,原因就是“孩子的爹是投资方”。他总结:“剧本最脆弱,编剧最弱势,谁都能动,这样的情况还将持续相当长一段时间。”

  ●编剧收入低、演员片酬涨

  平均来说,在内地,一个一流编剧的收入不及一个一流导演的二分之一,而一流编剧的收入还不及一个一流演员的四分之一甚至五分之一。特别是最近演员片酬集体涨价,严重影响了中国影视剧制作。汪海林对此有自己的看法:“同样的投资,演员拿走的多了,分给编剧的、制作的,自然少了。”汪海林说。他认为这是中国影视界和资本市场融合的结果。“某些影视公司上市了,必然有财务报表的压力。影视投资回本盈利有一个周期,而这个周期未必是和上市公司半年报、年报的周期吻合。为了把报表做好看,最简单的就是涨艺人片酬。”

  对策:

  ●编剧自组公司

  编剧维权、版权保护、合同陷阱……中国编剧面临诸多问题。为此,电视剧《一起去看流星雨》的编剧汪海林和他的20余个编剧同行成立北京喜多瑞文化传播有限公司,他们不再单打独斗,而是同心协力,维护编剧最大利益。

  昨天,该公司董事长汪海林告诉记者:“目前我们公司的编剧有60余人,集合了国内很多大腕,其中刘毅、陈彤等20多位都是股东,40多位是签约编剧。” “我们成立公司就是让编剧成为制片者,拿到多次分配的利益。”集合这么多编剧,会不会集体涨价?对此,汪海林表示“我们不做涨价的不好示范,我们要推动影视制作的健康发展”。

  昨天,喜多瑞与深圳文化产权交易所签约。双方宣布,将投入500万元,设立影视剧基金,打造“影视项目孵化器”。喜多瑞文化经纪公司负责人刘毅介绍:“我们将扶植培育优秀的影视剧本。作者、编剧在大纲或梗概阶段,就可以向基金提出申请。我们将选择优秀的故事,一路帮助孵化,直到他们羽毛丰满,完成剧本,或被摄制成影视剧。”此外,喜多瑞还和深圳广电集团签署合作协议,共同拍摄电视剧《侦查英雄》。

  ●树立版权意识

  电影《孔繁森》、《建国大业》的编剧王兴东表示,中国影视的制作已经进入了“内容为王”的阶段。剧本是一剧之本,中国影视产业要想更上层楼,全社会必须树立“版权意识”。“在没有版权意识的山寨文化氛围中,中国影视界永远不会产生出诸如《哈里·波特》、《阿凡达》、《盗梦空间》一类的世界精品。”

  ●尊重编剧权益

  昨天,听完编剧们大吐苦水,深广传媒董事长徐奔奔代表制作公司给编剧们承诺:“一是,保证编剧的著作权得到最大尊重,二是和编剧多种形式合作,包括用稿酬投资,三是不给编剧迟付款,四是把好制片关,不让编剧白费心血。”他表示:“之前和陆天明、陈彤的合作非常愉快。”(刘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