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广播电视台“三朵花”摘得“金话筒”

2010/11/11 11:13:1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昨晚,2010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晚会在京举行。有趣的是,新闻主持人施琰,此番摘得“金话筒奖”却是因为她主持的艺术人文频道《文化主题之夜》的一期特别节目《我从少先队走来》。

  新报记者|霍燕妮|文

  昨晚,2010年度中国播音主持“金话筒奖”颁奖晚会在京举行。今年的评选中,上海广播电视台有三朵“金花”获此殊荣,其中首席播音员印海蓉获得2010年度电视播音员主持人“金话筒奖”;施琰以《文化主题之夜——我从少先队走来》获电视主持作品“金话筒奖”;钟姝以《法眼看天下——上海世博能叫停“上街睡衣”吗?》获广播主持作品“金话筒奖”。在赴京接受属于这份播音主持界最高荣誉前,三位主持人接受了沪上媒体的专访,对于一路以来的坚守,她们表示:“这只是一个更高的起点,我们将重新出发。”

  印海蓉 十年一个“里程碑”

  从业22年,在上海广播电视台《新闻报道》担任主播22年,这是印海蓉第一次获得“金话筒奖”,她用“内心激动”来形容自己的心情。1988年,印海蓉进台,成为了一名新闻主播,1997年她得到了第一个全国大奖,“当时获得了‘全国播音主持作品’一等奖,距离我进台差不多十年,现在又差不多过了十年,我得到了中国播音主持界的最高荣誉‘金话筒奖’,有人会觉得,这个过程似乎有些漫长,但是我却觉得很欣慰、扎实、坦荡”。在新闻主播的岗位上战斗了五千多个日日夜夜,累计近20万分钟的直播主持,扎实的基本功和过硬的心理素质,使得印海蓉成为了上海观众的“老朋友”。“很多年轻的观众都会对我说:‘我们是看着您播的新闻长大的。’还有的观众对我说:‘每天晚上看到您露面,才觉得,这一天平安过去了。’这份与观众相互间的陪伴也给了我前进的动力。”印海蓉说。

  在主播台上,印海蓉给观众的印象是端庄、大气、文静,但在生活中,属猴的她笑称,自己非常爱动,“普通女***做的事情,我都爱,逛街、聊天,还特别爱运动。因为运动能够让人时刻保持一种活力向上的生活状态,培养敏捷的反应,因为直播时,我们必须要时刻高度集中,保持脑子飞快运行,时刻面对可能会有的突发情况”。印海蓉说,生活中就想把自己变得丰富些,“弥补工作中不能有的方面”。因此,虽然从事了22年的新闻主持工作,但是印海蓉在同事们眼中,始终保持着“新人”的状态,“新闻主播其实是很辛苦、寂寞的,但我很热爱这份工作,而且正好也擅长这份工作,所以我幸福而知足。有人问我,在22年的工作历程中,是否曾经遭遇过瓶颈期,我想说其实经常会碰到困惑或者周遭环境的变化,就像以前我们刚入行时,竞争远不如现在那么激烈,在我看来就是要摆正心态,因为心态决定状态”。如今不少年轻的主持人急于求成,急于冒尖,对此印海蓉以切身经验说道:“相比要有‘冲刺的力量’,我们更要有‘绵长的力量’。你想要的很多,有时却往往会失望,所以我从不会给自己设定非常高的目标,我给设定的目标都是只要跳一步,就可以够得到的,但是一周、一月、一年,再回头看,你就会觉得很有成就感了。”

  得到了“金话筒奖”,对于印海蓉而言,只是换了一个新的起点,“如果说十年前,我第一次得到全国性大奖,那时我是零起点的话,那么现在我就是站在了一个更高处,继续出发,我想走得更长远。任何话筒,不管它是不是‘金话筒’,对我而言都一样,我更看重的是话筒赋予我的责任,我要为观众带去资讯,架起连接他们与电视之间的桥梁”。

  施琰 任何一段经历都有意义

  从中学生主持开始,施琰的主持历程也走过了20年的岁月,这一路走来,从甘肃到上海,从“众星拱月”到“归零出发”,每一段不同的经历,在施琰看来都是一段人生的经验,而这些经验帮助她在主持生涯中做得更丰润。“16岁时,我就开始担任电视节目主持工作,那时我生活在甘肃,在进入SMG前,我先后在甘肃电视台、央视三套有过供职经历,涉猎过各种类型的节目主持”。施琰回首入行最初,恍如昨日,“2001年,我加入了上海电视台电视新闻中心,成为了一名新闻主播,并和欧阳夏丹搭档主持《晚间新闻》,然后是《媒体大搜索》等栏目。一度我觉得‘金话筒’跟我没什么关系,虽然来上海前,我就觉得这里是一方孕育‘金话筒’的沃土,叶惠贤、曹可凡、袁鸣等都是上海主持界的骄傲,我只是觉得自己从事了一份自己感兴趣的工作,已经很知足了”。所以这次,当得知自己获得“金话筒奖”后,施琰居然感到有点“受之有愧”,“得奖是一种幸福,就像在不断爬山的过程中偶遇的美景,是为了让以后前进的步伐更有力”。在她看来,“金话筒奖”并非衡量一个主持人是否优秀的最高标准,“我会带着一无改变的心态,带着不忘初衷的那份热爱,踏上主持台,不会因为‘金话筒’而让这份热爱突然炙热,因为它一直都是炙热着的”。

  有趣的是,新闻主持人施琰,此番摘得“金话筒奖”却是因为她主持的艺术人文频道《文化主题之夜》的一期特别节目《我从少先队走来》。问及这个话题,她笑着回答:“如果说坚守等于成功的话,我想我不是一个坚守的人,因为从新闻、体育,到谈话、晚会,我几乎什么类型的节目都主持过。初到上海,我以业余主持人身份全新开始,最早主持过房产节目,后来跟欧阳夏丹一起主持晚间新闻,算是一个转型。当时就有人觉得施琰身上有些不同,这些不同可能就是我之前主持其他节目时,留下的痕迹,它们可能成为前进的阻力,但也可能带给观众新鲜感,成为自己前进的动力。”在施琰看来,成功是没有门路可循的,“我从不为自己定型,有机会的话,就兼顾不同节目。主持《文化主题之夜》的成功,得益于我十年从事新闻工作的经历,它给了我一种理性的思考,这能够让我在有很多嘉宾出席的访谈节目中,避免一些娱乐节目主持人只追求调动现场气氛,而忽略深度与思考的可能。所以,任何一段经历都不是无意义的,对我而言都会成为帮助我前进的因素”。

  钟姝 不断学习努力感恩

  与印海蓉、施琰相比,钟姝算是一个“熟悉的陌生人”了,作为一名电台主持人,人们熟悉的是她的声音。作为上海广播电视台广播新闻中心新闻评论部的骨干主持人之一,由她编辑主持的《法眼看天下》节目在播出的三年里收听率实现了10倍的增长,并先后获得上海广播电视奖“播音与主持”奖、2009“金话筒奖”广播主持作品提名等,今年终于凭借《法眼看天下——上海世博能叫停“上街睡衣”吗?》成功摘回“金话筒奖”。2002年入行的钟姝,对于摘得这份最高荣誉,显得有些忐忑,“这次《法眼看天下》得奖,并非属于我个人的,而是说明听众、社会需要我们,对于我来说,这是一份鼓舞、一份幸运”。

  为了能够让自己更好的驾驭《法眼看天下》,让节目能够符合“专家品质、名家气质”的定位。钟姝花了两年时间在华政完成了“法学研究生课程进修班”的学习,并自修了经济学相关知识,“一个好的主持人有三个层次,一是掌握娴熟技巧,二是有广博涉猎,三是具有完善人格,为了能够达到这三个层次,我还要不断地努力。主持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常常一期节目主持下来,我会纠结,哪个环节没有说到位,这是一个不断需要学习和思考的工作,我会怀着一颗对观众的感恩之情,抱着一颗平常心,努力做好每一档节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