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暖南粤》剧照
■ 记者 杨媚
刚刚获全国第二届农村题材优秀电视剧一等奖的《春暖南粤》是“深圳制造”首部农村题材大戏。它将镜头对准南粤大地上的两个乡镇,塑造了一群有血有肉的当代乡土人物,填补了近年南方农村题材电视剧的空白,并确立了深圳在农村题材电视剧拍摄上的全国领先地位。
一部农村题材的主旋律大戏缘何诞生在最现代化的深圳,而且出自一家民营影视企业之手?记者在采访中发现,这恰恰是“深圳制造”文艺精品兼容并蓄的大视野的体现。
源自制片人亲身经历
《春暖南粤》是一部不折不扣的“深圳制造”当代影视作品。在谈到创作的初衷时,《春暖南粤》制片人兼编剧陈慧群深有感触地说:“我现在虽然在深圳工作我常想,要尽自己的一份力量帮助家乡的农民兄弟脱贫致富。几年前偶尔返回故乡,耳闻目睹了广大农村在改革开放中发生的巨大变化,也看到城市里的许多污染严重的工业企业向农村迁移,严重污染和破坏了农村的生态环境,加上个别农村基层干部只顾眼前利益,不以科学发展的观念考虑问题,造成了农村发展与环境保护、干部短期政绩与百姓长远利益之间的矛盾。”
为此,陈慧群花了几年时间深入农村拜访乡镇干部,写出了《春暖南粤》的剧本,并在深圳市委宣传部、深圳市广播电影电视局的支持下投资摄制完成。陈慧群说:“我们既要‘表达深圳’,也要有‘深圳表达’;‘表达深圳’是有限的,‘深圳表达’更重要,即以深圳人‘敢为天下先’的创新精神和深邃敏锐的洞察力,以及用深圳人的眼光、视角来感受生活,引领时代潮流,这样视野将更开阔,路子会越走越宽。”
山乡风雷呼应时代精神
“老百姓给咱巴掌大的地方,我要为百姓撑起一片天。”这句来自剧中主人公、梅山乡党委书记陈伟华的肺腑真言,成为《春暖南粤》的“文眼”。作为民营企业的华夏英杰墨宝园投拍这样一部弘扬时代主旋律的电视剧,其精神诉求与审美眼光值得称道。
《春暖南粤》选择当代农村改革风潮作为表现题材,将镜头对准身处改革开放大潮中的南粤大地,以南粤地区莲花县的两个乡镇(梅山乡与花关镇)在不同操守与追求的领导人带领下导致的不同命运走向为典型情境,塑造出一批有血有肉、可歌可叹的当代南粤乡土人物,经由一系列扣人心弦的戏剧矛盾冲突,具象生动地诠释出科学发展观在农村基层的实践过程,揭示当代农民走向富裕、文明、可持续发展的风雨路程。
该剧成功勾勒出了一批农村基层干部和普通农民的群像,每个鲜活生动的角色都是吸引观众追看该剧的亮点。该剧在编剧过程中不回避现代农村发展的问题,抓住现时期我国农村建设中的主要矛盾,突出生态环保与发展的关系,党的执政为民方针,且这些主要情节在本剧一、二集就已经以矛盾冲突的形式表现出来,引人入胜。展现的故事就是现实生活身边的人和事真实可信,让广大基层干部和人民群众观后总能感同身受。
新时期《山乡巨变》
获全国媒体热评
《春暖南粤》植根于南粤农村改革发展的历史进程,刻画新的历史条件下农村领导干部与农民群众的思想变化、情感体验与内心碰撞,被许多专家称为“新时期《山乡巨变》”,“是一部记录改革开放以来南粤乃至中国整个农村面貌和农民生活发展变化的情感编年史,也是反映当代农民经受市场经济洗礼的苦乐交织的活的心灵史。”在《乡村爱情》、《刘老根》等东北农村题材热中闯出了一片天空,填补了央视南方农村题材的空白。中央电视台《影视同期声》和《影视快讯》以及《人民日报》、《学习时报》、《南方日报》等中央和地方多家媒体纷纷报道及发表评论,对这部新时代农村题材大戏给予高度赞扬。
文化部原常务副部长、中国文联原党组书记高占祥同志在《人民日报》发表的署名文章《南粤大地报春花》中深有感触地说:“《春暖南粤》是一朵令人喜悦、令人兴奋的报春花。作品以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赢得了观众的喜爱,是一部三性统一的艺术佳作。”《求是》杂志内参编辑部主任张西立在中央党校创办的《学习时报》刊登了署名的评论文章——《在矛盾冲突中铸造改革精魂——评电视连续剧<春暖南粤>》,予以高度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