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台湾电影书:20年颓废 起死回生的第一步(图)

2010/11/25 11:33:2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今年的台湾电影固然不能再现2008年时的“台片新g.c”,但相比2009年,市场反响更好,而作品也更加多元化。只是,还是太过私人了一点,没办法跳脱出台湾电影、新浪潮电影给人的一贯印象。

致台湾电影书

致台湾电影书

20年前的台湾电影自我表述倾逐渐显现

20年前的台湾电影自我表述倾逐渐显现

台湾电影的“特立独行”成为20年颓废的罪魁祸首

台湾电影的“特立独行”成为20年颓废的罪魁祸首

侯孝贤等台湾新浪潮影人拍摄得影片不乏佳作

侯孝贤等台湾新浪潮影人拍摄得影片不乏佳作

  第47届台湾电影金马奖于11月20日晚上颁奖,十六部台湾本土电影参与角逐,仿若一个新g.c,其实不是,台片依旧在小范围地呼喊着,然而不得不承认,台湾电影逐渐向商业靠拢了,这或许不是惊天动地的大变化,却仍然是起死回生中艰难的第一步。

  文_阿木 赵猪 朱白

  你的过去 20年颓废的原因

  其实大多数的影迷都误会了,尽管以侯孝贤、杨德昌、蔡明亮为代表的台湾新浪潮影人,以及他们的作品,确实给台湾电影带来了最大的国际声望,但是也正是他们的独断独行,葬送了台湾电影本来或许该有的一线生机。

  在侯、杨、蔡之前,台湾国片以本土为依托,至少在票房和表现形式上还算多彩多姿,甚至也曾经红到东南亚地区。甚至新浪潮早期,《小毕的故事》等影片也曾经在票房和口碑上获得双赢,让台湾电影人误以为真正的春天来到。于是才更加沉溺于自我表述,而导致了台湾电影近二十年来一蹶不振的惨痛现状。

  你的现在 本土化的多元探索

  导演:新新导演携手超过世代

  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的台湾电影导演群体,先后被称为“新导演”(侯孝贤、杨德昌)、“新新导演”(蔡明亮)及“超过世代”(魏德胜)等,而今年的台湾电影,虽然没有侯孝贤或者蔡明亮导演的新片出现,但紧随着蔡明亮出现的新新导演张作骥的《当爱来的时候》及钮承泽的《艋舺》无疑是今年台湾电影的双秀,前者以家庭为主轴,细腻地描绘出家庭中每个人的关系、情感的流动变化等,入围十四项金马奖提名,而后者在年初上映时取得超过1.1亿新台币的台北票房。

  2008年带来“台片新g.c”的超过世代导演群体,今年又再度发力,如王育麟的《父后七日》、钟孟宏的《第四张画》及程孝泽的《近在咫尺的爱恋》等,其中《父后七日》在台北上映至今已经取得约1800万新台币的票房,并引起观众群体的广泛讨论,此外,侯季然的《有一天》、王力宏的《恋爱通告》都是导演处女作。

  故事:以本土取胜

  台湾电影市场早已成为好莱坞的施展拳脚的舞台,而偶尔出现的几部让人耳目一新,并在市场上票房口碑双赢的则往往是本土特色比较浓厚的作品,如2008年的《海角七号》,今年的《艋舺》、《父后七日》、《第四张画》等。

  艋舺本来是台北市西区的一个古老城区,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台湾政治解冻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帮派林立、外来与本土争执的黑帮现象,钮承泽的《艋舺》则借鉴了韩国电影《朋友》,以五个年少时代的好朋友在这个争斗过程中的情义与背叛,加上各色人马的粉墨登场,带出艋舺地区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血与泪。影片上映后让不少观众从中得到共鸣,无论是八九十年代的社会变迁还是朋友情义。

  而王育麟与刘梓洁联合导演的《父后七日》,则是以一个生活在大都市的现代女子返回老家参加父亲的丧礼,带出浓厚的乡土人情风俗,并与她在都市机场的迷失迷惘形成一个鲜明的对比。

  风格:多元化处理手法

  台湾电影在年产量上已经从上世纪九十年代的个位数上涨到了三四十部,今年还维持在三十部左右,而如果从影片的创作风格来看,则呈现出多元化的处理手法。

  钮承泽的《艋舺》偏重于写实化处理,以冷峻的基调刻画一个时代的变迁;张作骥的《当爱来的时候》则部分借鉴了《浓情巧克力》,而钟孟宏的《第四张画》则是延续了《停车》的方式,以带有魔幻色彩的方式描绘都市生活的浮世绘;王育麟与刘梓洁的《父后七日》则类似于一首词句优雅却不失幽默与温情的散文诗,在看似碎片化的日常生活里带出人与人之间的温情与成长??

  今年的台湾电影固然不能再现2008年时的“台片新g.c”,但相比2009年,市场反响更好,而作品也更加多元化。

  你的未来 寄语台湾电影

  坚守本土特色:

  从近三年的台湾电影来看,《海角七号》、《九降风》、《艋舺》、《父后七日》等既赢得不俗票房也荣获不少掌声的电影,都带有影片所描述的生活贴近于台湾本土生活的特色,让观众从影片中获得共鸣。相比之下,淡化台湾本土特色的作品,如明星王力宏主演的《大兵小将》、《恋爱通告》,在台北市场仅是分别取得98万、381万新台币的台北票房,倒是萧雅全导演的《第36个故事》,以台北生活为背景而取得626万新台币的台北票房。

  采用商业手法:

  商业性与艺术性在电影艺术里并非是完全对立的,而好的电影作品也不乏商业化的处理手法,如克里斯托弗·诺兰的《盗梦空间》。今年的《艋舺》、《第36个故事》、《第四张画》等,也夹杂着商业化的处理方式,增强了影片的“可看性”。本土化的题材故事与商业化的处理方式,这是台湾电影不断增强观众信心的好方式,就如《艋舺》。

  年度台湾电影推荐 告别阴郁回归质朴

  尽管没有《海角七号》的轰动效应,但是2010年的台湾电影确实还在传承与借鉴当中,成功杀出了一条血路,总共八部不同类型的影片入围金马,其中也不乏曾经造成了一时轰动的票房大户,以及在体察民间情感方面有着不同解读的佳作。总之,能否最终斩获奖项还是其次,找出真正最能代表台湾电影的特色,找出未来电影的发展方向,并持续发展下去,才是硬道理。

  本刊观察

  台湾小片的春天近了,但还未盛开

  本届台湾金马奖上,从最佳影片、最佳导演、最佳男女主角四个最重要奖项的提名来看,只有四部台湾电影入选,《父后七日》、《当爱来的时候》、《第四张画》和 《艋舺》,如果这可以看成是台湾本土今年在电影方面的代表的话,那么则可以用惨淡来形容,至少与此前大肆鼓吹的台湾电影复苏还差得很远。

  将眼光放远,今年台湾还有文德斯、侯孝贤分别监制的《一页台北》和《第36个故事》、《有一天》,跟上映前的噱头比起来,也仍然没有逃出空虚抒情、伪善浪漫的魔罩。让人满怀期待然后再落空的还有《猎艳》,小把戏、小品剧情硬撑成了一部长片,这些小片不是不好,而是完全没有人们对之期待的好。如果说大陆电影的主流是喜剧,那么台湾电影的传统就是人文加抒情,两者近年的成绩单相似,都不怎么样。这类台湾电影尽管延续了台湾小片的一贯气质,但水准没法保证。也包括曾拍过《停车》的导演钟孟宏今年的作品《第四张画》,无论画面、音乐还是镜头、情节,都有着浓郁的台湾小片气质,但要真正让人过目不忘、触动心灵,还显然不是。

  号称MV大师级的导演邝盛的大银幕作品《鱼狗》,也许是今年最赏心悦目的作品,悬念、喜感、声色犬马被嵌在真实里面,产生的美也就自然而然了。还有《拍卖春天》,真实搞笑,穷人翻身也许并不容易,但性玩笑却可以常开不厌。

  当然,这样还不够,我们期待的是,台湾电影能像台湾综艺节目一样的水准,领衔整个华人娱乐圈,至少它们洋溢出来的在华语电影中独树一帜的真实质感,让人有理由保持这样的期待。

  《父后七日》

  推荐指数:★★★★★

  一个看似荒谬,其实却最具有大陆、台湾特色的故事。一种朴实凝重的情感,却在连消带打的,一系列尴尬、搞笑、荒谬的处境当中得到了淋漓尽致的体现和升华。全片看似戏谑、搞笑的综艺表现手法,其中蕴涵的实际上是,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对父亲的真挚情感。最能代表在这个浮躁虚华的时代里,被尘封已久的真实情感。

  《朱丽叶》

  推荐指数:★★★★

  借鉴《儿子的大玩偶》模式,老牌导演陈玉勋重返影坛。不过拼盘式的小品电影虽然好看,却总还是给人玩小聪明的感觉,不够完整。并且综艺大咖康康和梁赫群的一段,太过抢戏,虽然也紧贴主题,但是无论氛围,还是感觉,都与其他两段有太大出入。不过奇怪的是,这一段反而是最好看的。

  《第四张画》

  推荐指数:★★★★

  故弄玄虚的故事讲述方式,体现的还是高压社会之中,人际关系的疏离,以及由此而生的种种问题。可惜,黑色童话的表现方式,太让人感觉压抑,只有综艺咖纳豆和孩子的表现能给人一丝亮色。看纳豆突出又不带一丝浮夸的表演,才消解掉整部影片一直以来给人的阴郁、沉重的氛围,终于能够获得一些本来就应该有的快乐感觉。

  《艋舺》

  推荐指数:★★★★☆

  关于《艋舺》,已经说得太多。总之一句话,作为集合各种元素的类“古惑仔”电影,它很成功,作为一部经典成熟的电影,它还差那么一点。

  《第36个故事》

  推荐指数:★★★

  或许会有人因为桂纶镁,以及本片营造出来的似是而非的纯正小资情调而喜欢上这个片子。但是不能否认的是,一切精致、有格调的生活,以及表现这种生活的精巧段子,都不能掩盖这部电影空虚的本质,也就是继承自侯、杨、蔡,甚至犹有不如的空洞城市病。那些无病呻吟的台词和段子,最后显示出的,都只是导演为赋新词的幼稚。

  《当爱来的时候》

  推荐指数:★★★☆

  告别了阴郁、暴力的南台湾黑道世界。原来张作骥也可以这么柔软、温暖。虽然作为导演个人风格一部分的突然暴力还是不时闪现出来,但是对于伟大母性的歌颂,对于中国女性的支持立场,还是让整部电影充满了一种令人激动的神采。不过相对于歌颂父爱的拼盘式电影《爸,你好吗?》,本片还是有点过于刻意的痕迹。

  《台北星期天》

  推荐指数:★★★

  如今的台北已经逐渐成为“外劳”的天下,电影界也不例外。马来西亚籍的导演与四位菲律宾籍的演员,共同谱写出这部讲述有关爱与归宿感的故事。非常奇怪的是,在两位搞怪的菲籍影星穿街走巷的时候,那些台湾导演未曾注意到的台北属性,却非常自然地流露了出来。这大概也应了那句老话,当局者迷。

  《有一天》

  推荐指数:★★★

  台湾青年导演在侯、杨、蔡的遗毒之下,总是沉溺在似是而非的个人叙事当中,缺少更加开阔的思维格局,以及更加贴近电影观众的商业化叙事要求。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侯孝贤的亲自监督之下,整部电影手法利落、干净,青春况味耐人寻味。只是,还是太过私人了一点,没办法跳脱出台湾电影、新浪潮电影给人的一贯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