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大侦探》导演张家和:高收视在意料之中

2010/11/29 18:33:21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张家和:我看过很多侦探题材的小说,“福尔摩斯”“波罗”等等经典的侦探形象都是烂熟于心的。《大侦探》我们选择的演员都和剧本的人物设置很契合,所以剧的收视率一直都不错,演员也随着剧的播出逐渐走红,就是这个道理。

导演张家和(右)为演员做示范

导演张家和(右)为演员做示范

导演张家和(左)与梁冠华讨论剧本

导演张家和(左)与梁冠华讨论剧本

  女物娱乐讯 日前,由重庆广播电视集团(总台)、北京出奇制胜文化传播有限公司联合出品的电视剧《大侦探》在荧幕播出期间收视率一直在平稳上升,其扑朔迷离的剧情、错综复杂的感情无一不吸引着观众的视线。笔者专访了《大侦探》的导演张家和,请张导从他的角度来帮观众解读下这部热播剧。

  笔者:导演你好,最近电视剧《大侦探》开播后收视率一直不错,想问下导演当初在筹备这部戏的时候,对这部戏的收视率是否有信心?

  张家和:《大侦探》策划之初,我和张为(《大侦探》的联合编剧)就做了周密的市场调研,从题材到故事框架、到后面的剧本编排、拍摄、后期制作等等,创作的整个过程都很用心,也对这部戏的收视率充满了信心。

  笔者:这次执导《大侦探》这种侦探题材的作品,张导你是侦探迷吗?

  张家和:我看过很多侦探题材的小说,“福尔摩斯”“波罗”等等经典的侦探形象都是烂熟于心的。

  笔者:不好意思打断下,那这次梁冠华扮演的大侦探吴世光身上,可以找到这些经典侦探的影子吗?之前就有报道称吴世光是“中国版的波罗”,对此你怎么看?

  张家和:《大侦探》的剧本是我和我妹妹张为两个人创作的,我们俩都看过大量的侦探小说,对西方的侦探文学有一定的研究认识:西方的侦探小说福尔摩斯注重的是推理和痕迹学,而阿加莎的小说更多的是对人性的解剖。《大侦探》这部戏是中国的侦探剧首次吸收西方元素,媒体报道把吴世光形容为“中国版的波罗”还是蛮精准的说法。

  另外我和张为还阅读了大量旧上海的案件史料,整个剧本创作过程任务量很繁重、也很辛苦,但现在作品观众见面,受到大家的喜欢,回忆当初创作过程中的点滴也是一种乐趣。

  笔者:张导玩过“杀人游戏”吗?以前有部电影叫《天黑请闭眼》是电影版的“杀人游戏”,这部《大侦探》是电视剧版的“杀人游戏”吗?

  张家和:玩过“杀人游戏”,玩的不太好(笑)。几年前白领们就开始流行玩“杀人游戏”,这个游戏流行的很快,因为游戏很有悬念,大家都在猜凶手是谁。《大侦探》这部戏也设置了很多悬念,不到最后一分钟都不知道凶手是谁,这种悬念的设置牢牢抓住了观众的视线,希望通过类似“杀人游戏”的悬念方式提供给观众一种“互动性”,让大家看剧时更有一种参与侦破的乐趣。

  笔者:《大侦探》是张导的执导的第二部作品,根据CSM收视调查你执导的第一步作品《奶娘》在09年(1-9月)地面台播出收视率是第一,而《潜伏》收视率排第四。作为一个初出茅庐的导演能取得这样的成就,别人送了“收视黑马”的称呼给你,这样会有压力吗?

  张家和:收视率的计算方式各有不同,而且一个电视剧的影响并不一定是收视率决定的。《潜伏》的影响比《奶娘》大很多,但是从至少从收视角度肯定了我们的努力。《奶娘》这部戏的剧本也是我和张为创作的,我们花力气去研究市场,分析观众口味,反复打磨剧本,给观众讲述了一个通俗易懂又感人的故事,有了好故事,就成功了一半。《奶娘》虽然没宣传、没大牌、也没炒作,但成功是意料之中的,因为是符合观众口味的作品。至于“收视黑马”的称呼,是媒体朋友的厚爱,也是对我最大的赞美。要多谢大家的爱护,真心感谢每一位喜欢和支持我的观众朋友。

  笔者:无论是《奶娘》还是如今的《大侦探》,张导的作品都是以启用新人为主,这样都不担心收视率吗?现在很多电视宣传的时候都会大打明星牌,对此张导怎么看?

  张家和:从《奶娘》开始,我们就坚持不用大牌,一方面是制作成本的考虑,另外,最主要的原因是,我们是想选“对”的演员,而不是“贵”的演员。你看时下流行的美剧,无论是《24小时》还是《欲望都市》,选择的演员都不是已经成名的演员,但由于与角色契合度高,演员会随着剧情深入而越来越被认可,越来越走红。《大侦探》我们选择的演员都和剧本的人物设置很契合,所以剧的收视率一直都不错,演员也随着剧的播出逐渐走红,就是这个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