葛优在知青点前留影
教葛优养猪的师傅赵继明,老人非常想念葛优
葛优当农村知青时的照片,插队三年
葛优养猪的猪舍,如今已经变成了农舍
全赶上了——今年三部贺岁片只有一个男主角,那就是葛优。一向低调的葛爷想低调都难了。
生活中的葛优和银幕上的葛优一样吗?本刊记者近日采访了他下乡时的喂猪师傅,话剧团同事和他的父母,帮你还原一个鲜活、本真的“一代名优”。
文/周刊 记者 黄思维
高中毕业下乡养猪
可以说,养猪的那段经历后来改变了我的一生。直到现在,我还很想回到当年插队下乡养猪的地方去看看。——葛优
别人养猪 他养感情
“葛优,想什么呢?”猪圈中央有块露天空地,几头小猪正趴在地上晒太阳,葛优坐在一头小猪身边,一边给它挠痒痒,一边发着呆,连师傅来了都没发觉。
听到师傅叫他,葛优抬起了头,一脸着急的样子,“师傅,这几天给猪喂食时,我发现了一个问题,我把食往槽子里一倒,大猪呼啦呼啦全跑过来了,小猪根本挤不进去。等大猪吃饱了,食也没剩几口了,照这样下去,那小猪不就永远长不大吗?”
听到徒弟这个烦心事儿,师傅笑了,他知道这个城里来的徒弟很喜欢小动物,这圈摇头晃脑的小猪又是他看着出生的,他对它们的感情可深着呢!于是,师傅拿起墙角上的一根长木棍对葛优说:“以后你放猪吃食时,记得用这根木棍赶走那些先跑进来的大猪,让小猪先去吃。”
葛优高兴地从师傅手中接过木棍,从此以后,他喂猪时又多了一项任务——赶走大猪,保护小猪。有时光用木棍还赶不走那些贪吃的大猪,他就干脆用脚把它们踢走。
这是发生在1976年的故事。当时,葛优从中学毕业后到了昌平兴寿镇香屯村(原兴寿公社香屯大队)插队。队里有110头猪,全由赵继明一个人照顾,见他看不过来,队里便从这批新下乡的20多个年轻人中挑了一个人来帮忙养猪,这个人就是葛优。从此,葛优就跟着赵继明养了两年半的猪。
赵师傅如今已经73岁了,因为患上了脑血栓,口齿不太伶俐,但谈起葛优,老人依然滔滔不绝。在老人并不丰富的词汇里,他用了两个最朴实的词语来形容小猪倌葛优——很听话,不娇气。
老人回忆说,虽然葛优刚来时什么都不懂,但他特别乖,挑泔水、煮猪食,清扫粪便……要他干什么他就干什么,从来不找借口,不推托。遇到接生、阉割这样的技术活,他上不了手,就在一旁认真地看着。猪一天要吃三顿,夏天时,早上那顿5、6点钟就得喂,百十来头猪的食且得煮上半天,所以凌晨3、4点钟就得起床,喂完晚上那顿,收拾完,回到住处就得到晚上7、8点了,所以,葛优比其他一起下乡的孩子都要起得早回得晚,但他从来不抱怨。夏天时,要把发了酵的白薯秧子磨成汁再拿去喂猪,那汁儿有一股很大的臭味,葛优也不嫌弃,要他磨他就磨。晚上回屋,他还得先把衣服脱下来挂在房外才敢进屋,因为留在衣服上的味儿实在太臭了。
除了认真,葛优对猪还特有感情。比如,别人把猪食往槽子里一倒就完事儿了,他一定会看着猪吃完,见哪头吃得不香了,他还要观察半天,看它是不是病了。每次喂完食就可以去休息了,但葛优不走,他会陪着猪晒太阳,给猪挠痒痒。
因为葛优照料悉心,猪对葛优也产生了感情——插队期间,葛优时不时地要请假回城参加艺术团体的考试,养猪的活不得不找别人临时代替。代替的人很不用心,以至于葛优一走,大猪小猪吃食都不香了,而只要葛优回来,又会立刻变得活蹦乱跳。
喜欢拍照 模仿明星
如今,葛优已从小猪倌变成了大明星,谈起徒弟的人生大转变,赵师傅说,其实早在插队期间,葛优就已经显露出了一些文艺特质,其中最明显的就是喜欢拍照。
下乡时,葛优把爸爸的相机借了过来。一有空,他就会拿起相机跑到田间地头拍摄乡村风景照、乡亲干活时的劳动照,同时,他也特别喜欢拍人像,用得最多的模特就是赵师傅。赵师傅告诉记者,葛优当时给他拍了一沓照片,有各种各样的姿势,特别有趣儿,但可惜的是,后来搬家时,这些照片都弄丢了。
1978年底,在插队时住的平房小院子门前,葛优按照某张电影海报上男主人公的打扮给自己戴了一个围脖,再学着男主人公的表情和动作,请人用爸爸的照相机给自己拍了一张表情特别丰富的照片,这张照片成了他人生中第一张带有表演性质的“剧照”。很多年后,回忆起当时拍摄那张照片的情景,葛优说,那应该是自己想当演员念头的最初萌芽。
找工作要老爸帮忙
连身为专业演员的爸爸,都没看出自己的儿子有当演员的潜质,这真是一件很有趣的事儿。——葛存壮
屡败屡战 感动老爸
“葛优,行了行了,快别哭了,够了!”考官连连招手,示意哭得五官扭成一团的葛优赶紧打住。可葛优当时已然动了真感情,哪能说不哭就不哭?结果,不管考官怎么喊停怎么劝,他的眼泪始终像开了闸的水龙头滂沱不止,哭得全身都在发抖。见情况不妙,考官们只好将他“请”出了考场……
此刻,葛优正在考中国青年艺术剧院。考官让他做一段即兴表演,那会儿正值周总理去世,很多群众自发到天安门广场上悼念,情绪非常悲痛,葛优便决定以“悼念周总理”为题展开表演。一上台,他就开始“哇哇”大哭,哭得眼泪鼻涕“哗哗”直流,直到下一名考生都演到了一半了,他依然抽泣不止。
那天回到家,葛优把考试情况告诉了父亲葛存壮,父亲听后断言葛优肯定通不过初试,“你这是情绪失控!演员既要能表达感情,又要能控制感情,像你这样哭得收不住了,还怎么表演呀?”听了父亲的分析,葛优很不服气,他觉得自己至少做到了感情充沛,可事实证明,父亲是对的。
这已不是葛优第一次“艺考”失败,他打的第一场败仗是报考北京电影学院。那次的初试是目测,就是叫考生上台做广播体操,考官在底下目测考生的形体。虽然考试内容超级简单,但骨瘦如柴的葛优就是过不了关。
葛优两次艺考失败的消息传到了北影厂同事的耳中,他们“责备”葛存壮,“那些考官里好多以前都是咱们北影厂的演员,和你是老同事,你要是去找找关系,你儿子这事儿不就成了吗?”葛存壮对此不以为意,因为在他心中,天性胆小、拘谨的儿子压根就不是当演员的料,又何必要给别人出难题?
但葛优并不服气,很快,他又投身到第三次征程——报考实验话剧院。
得知儿子还要继续“战斗”,葛存壮非常惊讶,回忆儿子从小到大的成长经历,他压根想不出儿子哪里有一丁点儿当演员的天赋——葛优读托儿所时,班上举行过一次哑铃操表演,所有孩子都正脸面对台下家长大大方方地做操,惟独他从头到尾一直侧着头,没正眼看过台下父母一眼;葛优十多岁时,剧团发面包,葛存壮要他去办公室领一下,他死活就是不肯去……可现在,他却像抽了疯似的要考演员,真让人百思不得其解。葛存壮决定找儿子谈谈心,并想借此建议他学习摄影,以便返城后去电影厂当个摄像学徒。
听到父亲的疑问,葛优第一次袒露心声,“爸爸,我从小就看您和大院里各位叔叔阿姨拍的电影长大,哪怕你们只在片子里跑了个龙套,我都羡慕不已啊!我一直就想当演员,我打心里就喜欢这个!”儿子这番解释虽然言语不多,但掏心掏肺,葛存壮彻底被打动了,他决定,不管结果如何,都要帮帮儿子。
陈强于蓝 保驾未果
“臭流氓!混蛋!”那姑娘一边咬牙骂着,一边用吃奶的力气甩开了葛优的“魔掌”,还没等葛优反应过来,那姑娘又立刻转身朝他脸上啐了口唾沫星子,再送给他一个大大的白眼。葛优顿时羞得面红耳赤,愣在当场,过了好半天,才蹦出一句“认错人了”,然后低着头、蒙着脸走下了台。
走出考场后,葛优对这次考试仍旧一头雾水。他只记得那姑娘当时正在台上表演一个名叫《等待》的小品,她在原地焦急地徘徊着,时不时地低头看看手表,演得很投入。可这时,考官偏偏要他跑上台用手捂住姑娘的眼睛。那姑娘当时正演得投入,突然被人捂住了眼睛自然是急了,她大声惊呼,“你是谁?你要干什么?”葛优不吱声,就那么傻傻地站在台上。其实,他不是不想说话,而是压根不知道该说什么——考官只叫他上台捂住姑娘的眼睛,至于捂住之后该说什么做什么,考官没有交代,他也没去想。就这样,他落得个被骂成是“流氓”的下场。
带着满腹疑问,葛优回了家。听了儿子的讲述,葛存壮哈哈大笑,“人家考官是在考你的应变能力呢!你走上台时,就应该假设自己是她的男朋友或者兄弟什么的,然后再根据你的假设开始表演,你怎么能傻站在那儿呢?”葛优这才豁然开朗,可惜为时已晚——这次报考实验话剧院又走到了尽头。
其实,为了支持儿子这次考试,葛存壮着实下了一番力气。他先请了陈强、于蓝两位大牌帮葛优打招呼,又请来了一位著名配音演员教他朗诵、一位作曲家兼指挥家教他唱歌。可就算有这么多大牌护航,儿子依旧败北,这让葛存壮认识到,没有实力,多大的后台都保不了驾。所以当葛优提出还要去试试全总文工团时,葛存壮决定要加大帮助“火力”。
慈父提携 “养猪”取胜
“你今年21岁了,长这么大,你觉得自己经历过的最开心,最难过,或者最难忘的一件事是什么?”葛存壮开始启发葛优。
葛优皱着眉头,思考了好一阵后回答:“养猪。”
听到儿子的答案,葛存壮非常高兴——作为演员,他知道葛优没受过表演训练,要想演戏,必须先从演他自己的生活开始,而养猪恰恰就是他的亲身经历。于是,他趁热打铁追问道:“那你觉得养猪过程中,让你印象最深刻的事情又是什么?”
葛优想了想说:“给猪喂食时,赶走大猪,让小猪先吃。”
听到这儿,葛存壮心花怒放,他灵敏地预料到,如果儿子能把这个经历演出来,那就不仅是在演生活,更是在演一种感情。他立刻给葛优定下了小品的主题,“名字就叫《养猪》,内容就围绕你赶走大猪,保护小猪展开。具体怎么演,你自己去编。爸爸不能指导你,因为爸爸没这方面的经历,一指导就外行了。”听到父亲定的这个题,葛优非常高兴,因为正中他意。
考试那天,考场上没有实物,一切只能靠自己想象,但葛优并不胆怯,因为两年多的养猪生活让他完全能够做到“台上无猪,但眼里有猪”。表演开始了,葛优先假装煮好猪食,然后提着猪食走进了猪圈,接着,他把猪食倒进食槽。打开猪圈之前,他先去拿了一根长棍,圈门一开,他赶紧抡着长棍开始赶走想要抢食的大猪,放进了小猪,待小猪吃饱后,他才把大猪放了进来……葛优这一连串既有生活经历又有感***彩的动作彻底打动了考官,这一次,他成功迈进了全总文工团的大门……
十年龙套乐此不疲
葛优能取得现在的成功,跟他的认真,还有与生俱来的幽默感绝对密不可分。——王毅(葛优的团友、全总文工团话剧团团长)
为上戏
治脱发练肌肉
“大夫啊,您不是说用您这梅花针搓头皮,头发很快就能长出来吗?我都用这么长时间了,怎么一点绒毛都没见长啊?”那天,葛优再次踏进灯市西口那家中医馆,“质问”那位号称“治脱高手”的老中医。
这次,那位老中医被问烦了,他把头上的帽子往桌上一甩,用手指敲着自己头上那块明晃晃的“地中海”,厉声反问道:“要是那梅花针真管用,我这块地儿干嘛到现在还空着呀?”
30年过去了,这个关于葛优治脱发的段子依然在话剧团的老团员中流传着。
这段子是真是假无从考证,但可以肯定的是,刚进文工团那会儿,葛优的确为他的脱发问题非常揪心,并且求医无数。他焦急的主要原因并不是为了好看,而是为了演戏。
葛优考进全总文工团后,正好碰到团里有不少新话剧要排,需要很多年轻演员来出演工农兵角色,这对于刚进团的年轻人来讲真是个大好机会。可从头到脚,葛优身上都没有一丁点儿地方符合当时社会对于工农兵的审美标准——在那个年代,浓眉大眼、四方大脸、魁梧身材是俊美的标准,可葛优呢,淡眉毛,单眼皮,面如刀削,骨瘦如柴,跟“美”这个字相差了十万八千里。尤其那头发,虽然人才20岁出头,头顶就已经谢光了!因为外形上的种种制约,轮到葛优的角色多半是没名字、没台词的大龙套。甚至20多岁的他就开始演起了老头、爸爸这样的角色。
想着自己因为形象问题老演不上要紧角色,葛优心里那叫一个急,他想尽方法改变形象——每天举哑铃练肌肉,四处打听治疗脱发的老中医、老偏方。可惜各种方法都用尽了,肌肉和头发就是没有长出来。
害怕儿子从此被耽误了,母亲提出让葛优转行学习摄影,但葛优却坚持要在表演这条路上走下去,因为他觉得,做摄影不知道要熬到什么时候才能独立掌机,可做表演呢,即便是演龙套,也有上台表演的机会,他相信,有机会就会有希望。
很认真 抗木头也要扛出彩
“今晚我演个铁道兵,要扛根木头满场跑,你说我怎样演才能让底下观众记住我?”葛优皱着眉头问身边团友。团友劝他道:“你就那么一场戏,也没句台词,要想吸引观众太难了。你就按照老师刚才教你的演好了。”
但葛优并没有听劝,而是跑到一边开始琢磨。为了在外形上更像个铁道兵,他先用黑色的粉底把脸上涂黑,然后拿起道具木头对着镜子一遍遍练习扛木头的动作,接着又开始设计跑步的姿势……那认真劲儿绝对不输主角。
在话剧团的那些年,葛优演的都是这样边边角角的小角色,对此,他也很着急,但他着急的表现不是去找领导抱怨,也不是去找人托关系上戏,而是埋头钻研——平时,他会特别留心地观察生活,比如站在路上专心看人吵架,看完之后就回来给团友们表演,演完后再跟团友们请教演得像不像。一旦遇到角色,甭管那角色多么不重要,有没有台词,他都会做很详细的人物分析和背景资料分析。排练时,他还会特别用心地琢磨怎样才能给观众留下点印象。“只有小演员,没有小角色,葛优把这句名言落到了实处。”采访中,团友王毅如此总结葛优的认真劲儿。
除了自己琢磨戏,葛优还为自己找了个老师,那就是父亲葛存壮。葛优的团友加好友逄小威回忆说,那时候,一到周末葛优就会邀请他一起回家。到了家,葛优会拌几道凉菜,弄点小酒,然后请葛存壮入座,爷仨一边喝酒一边聊表演,一聊就是一个通宵……“所以说,葛优能取得现在的成就绝对是有因可循的。”逄小威连连感叹。
很幽默 给自己的“遗像”
陕北。那晚演出结束后,逄小威把摆放在剧场门口的那张葛优的照片偷偷拿回了住处,放到房间里的一张大桌子上。他在照片前面摆了一个洗脸盆,在洗脸盆里烧了点纸。然后又拿出了一个盘子,在盘子里放了几个馒头。接着,他撕下一大截卫生纸在两头分别写上“葛优同志永垂不朽”“永远怀念我们的亲密战友葛优”两句话,写好后,他把卫生纸挂在了葛优的照片上。一切准备工作完成后,他把所有团友都叫进了房间,让大家一个接一个地对着照片鞠躬……
团友们做这一切时,葛优就在旁边看着。对于这出恶作剧,葛优不仅一点儿也不生气,还配合着团友们恶搞——待所有团友都鞠完躬后,葛优也走到了照片面前,自己给自己深深鞠了三个躬,鞠完躬后,他还绕着桌子慢慢走了一圈……
别人做这些动作时差不多都笑抽了,可葛优做这些动作时,脸上始终保持非常肃穆的神情,绝没有出现一丝一毫的笑意。正因为葛优能如此严肃地做完这一系列动作,就让团友们觉得愈加好笑。
在文工团的那些年,葛优这种配合着团友们恶搞自己的事情比比皆是。比如,他会叫团友用大麻绳把他五花大绑地紧紧捆在宿舍的暖气管上,等听到宿舍门口传来脚步声时,他就会像演戏一样扯着嗓子大喊“救命啊”“绑架啦”,听到他惨烈的喊叫声,团友们都被吸引进来了,进来后,看到他那副模样,大家都捧腹大笑,可葛优仍旧可以做到继续保持一脸恐慌,大呼“救命”,就像真被绑架了一样……
“大家都知道葛优在电影里特别搞笑,事实上,早在话剧团跑龙套时,他就已经充分具备了‘逗人乐,自己不乐’的喜剧天赋。”逄小威总结说。
找对象也颇费劲
当初人家跟我好的时候,我什么也不是。她跟着我同甘共苦,一句埋怨都没有。现在我好了,可真干不出换人那事儿来!——葛优
词穷嘴拙
失恋长安街
“人家姑娘不是在上夜校吗?你就去他们学校外面等着,等她放学了,你送她回家,一起走走聊聊多好啊!”“人家好多同学一块出来,我在门口等着多现眼!还不知道人家愿不愿意呢!”
对于母亲提出的“恋爱”方式, 葛优很不赞同。
见儿子在女孩面前这么发憷,母亲失望极了,“虽说这姑娘跟你爸在同一个组工作,又是我们大人介绍的,可你这么老实,肯定没戏!”葛优倒自信满满:“放心吧,跑不了。”
谁知,葛优的这话刚落地,那姑娘就跟他摊牌了。那天,他们在长安街上见了最后一次面,姑娘还退还了葛优送给她的照片和洋娃娃。这下葛优急了,为了挽回姑娘的心,一向不爱说话的他滔滔不绝地说了很多,“我真的挺喜欢你的,尤其喜欢你上进心强,爱学习……”为了强调喜欢人家爱学习的优点,葛优还接着说,“虽然你长得并不是很漂亮,但你爱学习……”
回到家,葛优跟父母转述了自己对女孩说的这番话,父母直骂他蠢,“你怎么能说这种话呢?哪个姑娘不愿听别人夸她漂亮?何况那姑娘还真挺漂亮的……”骂完了,父母又转念安慰儿子,“算了算了,那姑娘心气儿高,你现在无所建树,确实不般配,不能勉强。”一场还没温热的恋爱就这样戛然而止……
那时候,跟葛优一同考进文工团的哥们相继找到了对象,只有他落了单,他心里也挺着急。好在哥们都很热情,时不时地帮他张罗相亲。于是,北京的各大公园、甚至天安门旗杆下都成了葛优常去的相亲场所。但葛优在长相上确实不占优势,脸皮又薄,哪怕心里有火样的热情他也表达不出来,所以相亲总是失败。
遇见伯乐
黑马变白马
贺聪问:“你工作还好吧?”
葛优马上回答:“好!”
“你能不能介绍一下你的工作状况?”贺聪继续问。
“行!”可说完这个“行”字,葛优就再也讲不下去了……
在同事大姐的精心策划下,葛优和贺聪在中国美术馆“偶遇”了。当只剩下两个人时,葛优又和平常一样变得“寡言少语”。往往是贺聪问一句,他才答一句,而且每次回答都相当简单。
那次见面后,葛优对贺聪的印象非常好,觉得她长相秀气,性情随和,有教养。可一想到自己的木讷,葛优立刻没了信心。但让葛优没有想到的是,贺聪并没有嫌他木讷,反而觉得他诚恳、朴实,值得交往。随着两人进一步了解,贺聪对葛优的好感越发增加,她认定,葛优虽然只是个小演员,但他做人踏实、勤奋,将来一定会对她好。不久后,两人就确立了恋爱关系。
得知女儿和演员谈恋爱,贺聪的父母坚决反对。因为他们觉得搞文艺的人花心、不可靠,将来发达了,一定会把女儿给“蹬了”。但贺聪是个有主意的姑娘,她相信自己的判断,坚定地挑走了这匹“黑马”……
成家之后是月光
我觉得,夫妻相处一定要吵架,我和贺聪就是三五天吵一次,这至少证明我们彼此都在乎对方。如果连吵都不吵,就是不在乎了。——葛优
“蜗居”+月光
紧巴巴度日
1987年,相恋两年后,葛优和贺聪举办了婚礼。说是婚礼,其实也就是在西单一个饭馆请了三桌客。办酒的钱一部分是葛优自己攒的,一部分是靠父亲“走穴”挣来的。
婚后住哪儿成了难题——双方单位都没有分房,只能在各自父母家找地儿。当时,葛优一家5口(姥爷、父母、妹妹、自己)和另外一家三口合住在一个72平米的筒子楼里,拥挤程度可想而知。婚前,葛优一直和姥爷合住一间小屋,结婚后自然就不可能再合住了。幸运的是,贺聪家还有一间空房,于是婚后葛优搬了进去,两人甚至连新家具都没买就开始了“蜗居”生活。
那时,葛优只是一个跑龙套的小演员,两个人的工资都不高,经常会碰到月底捉襟见肘还需要找人借钱的时候。那种拮据程度绝对比现在的小夫妻有多无少。
吵架+做饭 踏实过日子
“谁让你买的?买了这鞋,这个月还过不过?”看到葛优偷偷把自己看上的那双100块的皮鞋买下了,贺聪很生气。
葛优却答得轻松:“我再想办法。”
“不行,赶紧把鞋退了。”贺聪态度强硬。葛优也很坚持:“不退。”
贺聪急了,“你这是干什么?我不喜欢这鞋。”
葛优当仁不让,“我知道你喜欢,我就是不退!”
贺聪真生气了,“这月你喝西北风去吧!”
葛优接着哼出一句,“我愿意!”
夫妻俩站在商场里你一句我一句地吵了起来,引来了一圈围观者。当人们得知“战争”***,纷纷劝贺聪,“你找了这么个好丈夫真是福气啊!”趁此机会,葛优赶紧上前搂住贺聪,“媳妇儿别生气了,就算我为你献一次殷勤好不好?”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贺聪也不好意思再吵了。一场危机在吵架中迎刃而解。
早在婚后不久,葛优就把吵架列为了化解夫妻矛盾的最好方法。慢慢地,贺聪也接受了这套“吵架理论”。一遇到矛盾,两人就会敞开了吵。吵完之后,又恩恩爱爱好得像一个人似的。
除了吵架,葛优还把做饭列为过日子的必须项目。那时,贺聪每天要上班,葛优相对比较清闲,他就主动承担起了做饭的任务。据葛优的好友逄小威透露,葛优的刀工非常棒,切的萝卜丝、白菜丝非常细非常匀,拌的凉菜也相当清爽可口。
到现在,葛优仍喜欢在家做饭。他认为,过日子一定要在家开火,如果不开火,家就冷清得不像家了……
记者手记
葛大爷的最大本事是坚持
在很多人的观念里,葛优能成为大腕儿,在于他有个好老爸。
这话或许不假。但假如葛优只是一味听他父亲的安排,他肯定成不了今天的他——从他告诉父亲想当演员开始,父亲就坚定地认为他绝对不是做演员的材料;见他做了好几年演员后迟迟没有起色,父亲劝他改行学摄影,将来好去电影厂谋个摄影助理的职位;当看到同为北影厂子弟的陈佩斯已能表演《吃面条》这样高难度的小品,可葛优仍在演边边角角的小角色时,父亲再次劝他改行……可不管演员这条路多么难走,来自家庭的干扰和外界的诱惑多么巨大,葛优始终没有放弃当演员的理想。终于,苦熬十年后,他等到了让他人生出现转机的电影——《顽主》。
所以,还是那句话,有理想、肯坚持,总会有希望。
我写这篇文章,就是想告诉大家:葛大爷在年轻时也经历过和我们一样的困惑;葛优他不只是高高在上的巨星,更是一根实实在在的标杆——只要肯坚持、肯努力,我们都能像他一样,熬成你所坚持的行业里的腕儿!文/周刊 记者 黄思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