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乐教授王士魁:用心传接民族声乐的圣火

2010/12/16 19:33:20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关于王士魁教授,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给予了他这样的评价:“王老师是热爱生活的人,是每天活在感动中的人,也是以此去感动生活、触动别人的人。他跟我们分享了自己在声乐教学中得到的宝贵积累和丰富的经验,其中包括:他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 “十字架”、“猫和鱼”、“杠杆原理”……

王士魁

王士魁

  关于王士魁教授,一位业内资深人士给予了他这样的评价:“王老师是热爱生活的人,是每天活在感动中的人,也是以此去感动生活、触动别人的人。这一切都体现在了他的声乐教学当中,为王老师的教学工作添光溢彩,从而不仅是教书,还是育人。”正如王老师所言:每一个学生我都要清楚他的问题点,做有针对性的一对一指导,不仅要帮他们改正现有的毛病,还要教会他们学习的方法,有一个很好的声音概念,有一个很流畅的作品演绎方式。

  认识王士魁教授是在他的一次讲座上,他是当天的主角,露着学者的谦逊和大师的微笑。 生动、“鲜活”或许是他留给人最深的印象。讲座上,他那一句句生动的言语带给人一种品读的冲动;他那形象的比喻把一个个枯燥、抽象的“音乐概念”诠释得有趣、易懂。他跟我们分享了自己在声乐教学中得到的宝贵积累和丰富的经验,其中包括:他在声乐教学中运用的 “十字架”、“猫和鱼”、“杠杆原理”……

  一张红卡片,激励一生

  王士魁教授1964年出生于大连,在那里度过了他的童年、少年和中学时代,并学习过手风琴。清苦的生活、刻苦的学习、优秀的成绩,,让王士魁教授生活得非常充实。

  当被问及是否跟学音乐的孩子一样,拥有优越的学习环境时,王士魁教授回忆道:“那时候在农村,住的是养鸡的房子。这就是我那时生长的环境。”

  在王士魁教授的印象里,清苦的童年生活因为有了父母的期望而变得生动、美好起来。王士魁教授的父母从事教育工作,为了让他将来能做一名文艺战士,从小让他学习了手风琴、钢琴,原本就对音乐有着高度领悟力的他,加上自己的勤学苦练,为王士魁教授日后的事业发展打下了坚实的音乐基础——他考上了大连师范学校,之后又考上了中国音乐学院,并师从于金铁霖教授,从此便与中国音乐学院结下了不解之缘:他本硕连读9年后,留校任教,从讲师到副教授到教授,到现在任教研室主任,声歌系常务副主任,点点滴滴,都离不开王士魁教授的付出与努力。是什么让王教授始终坚定不移地在音乐这条大路上披荆斩棘呢?王士魁教授感怀说道:“我是金铁霖老师的学生,有一次开会,金铁霖老师就拿出一张红卡片,写着:成功=勤奋+条件+实力+机遇,这也是我一路走来的座右铭。”王士魁教授对于这个“卡片”有着自己的一番见解。他说:“其实,首先就是勤奋,勤奋可以改变条件,勤奋可以增强实力,勤奋可以营造机会。勤奋其实就是能“折腾”,能折腾的人就容易有机会。”

  “声”与“乐”,先“声”夺人

  《周礼·地官·鼓人》:“鼓人掌教六鼓四金之音声,以节声乐,以和军旅,以正田役。”这里的“声乐”就是音乐之意。而今,当我们谈起“声乐”二字时,通常指的是歌唱。至于为什么叫声乐,而不是乐声?对于“声乐”这一概念,王士魁教授通过多年对声乐的探索和实践,他认为:声乐就是技术和音乐。声在前面,声代表技术,乐就是综合素质。如果按照金铁霖老师的七字标准:声、情、字、味、表、养、象来谈, ‘声’是声音,‘情、字、味、表、养、象’就是乐。只有声音达标了,后面六个字才能起作用,声音不达标,后面的六个字都不起作用。

  记者:说到声音,很多学声乐的人都会遇到这样一个问题:怎么样打开喉咙?

  王士魁:这就跟我们的U通道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把U通道弄通了,我们的喉咙才能“有的放矢”。在教学的时候,U通道有哼、有叹、有垂直线。

  记者:您说U通道有哼,有叹,有垂直线,有没有一个标准界定?

  王士魁:哼,首先是用后半身来唱。要哼在假声的位置上,头旋上。叹,在脚后跟。垂直线,两点为一线,这两点就锁定了一个方向,也就是U通道的方向。U有助于获得高位置和深呼吸。

  记者:那就是说要把人分成三部分,哼在头上,叹在脚下,中间就是您说的垂直线的点?

  王士魁:歌唱一定是相对的,上哼完了一定是下叹,下叹就是搭气,没搭气就没有支点,永远都使不上劲。支点有很多种,上中下,我总结了一句话就是“通道中支点无处不在”,这句是源自我学电脑时老师给我的启发,他说“右键无处不在”,我将其运用到声乐中就是“支点无处不在”,是很有启发性的。

  记者:那么,您认为“无处不在的支点”在歌唱中起到了什么作用?

  王士魁:事实上支点是调整音色的一种手段,同时也是调节平衡的一种手段。我把它称作 “称与砣”,称与砣说白了就是秤杆与秤砣,怎么能平衡呢,中间有一个墩子,杆一搭,这边坐一个小朋友,那边坐一个小朋友,如果是我坐在其中一边,那边就要起来了。那我要想和他保持一个平衡怎么办,我只有挪动位置坐着,这就是一种平衡,那么我们是把通道看成秤杆,秤砣就相当于一个支点位置。这也是我声乐教学中的“杠杆原理”,非常实用。

  记者:从您的话语中,让我们感觉到您很善于把抽象的理论用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

  王士魁:谢谢。我认为,作为老师,我们对学术的研究要复杂化,对学生的解惑要简单化,我们谈到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特色,因人而异的教学一定是吻合了一只羊一张脸,一个人一个特色。

  记者:为什么要选用“U”母音?

  王士魁:人在自然状态的时候,我们要唱五个元音,a e i o u。“U”的喉头位置相对要低,更能牵动气息,获得高位置,“U”相对来说能获得好的音色,所以我们选唱“U”。

  记者:U通道的最高境界是什么?

  王士魁:其实U通道的最高境界就是砸碎U通道。让人听了很自然的。所有的声音、所有的字、所有的色彩,所有的一切都要反映在通道里。

  “声”与“乐”,乐在其中

  声乐不能光拼命,是有方法的,金铁霖老师的7字方针:“声、情、字、味、表、养、象”中,王士魁教授把‘情、字、味、表、养、象’这六个字称之为“乐”,他认为:当我们的“声”达标后,“乐” 还要注意立体音乐,歌唱的审美。他说,审美来自于实践与综合知识的积累,来自于苦学勤奋,还有视唱练耳,多听音乐,就像穿衣服一样,是一种总结,一种感觉。

  记者:“乐”相对于“声”来说,感觉上的东西显得更多一些,在您的课堂上如何让学生通俗易懂地接受?

  王士魁:比方有的学生唱歌一开始是像大三和弦,比较尖亮,不内敛,我就会先弹一个大三和弦,再弹一个小三和弦。告诉他能不能用这样的声音感觉唱,他想了想很快的唱到了内敛的、透亮的声音。这样和弦就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记者:那在您的课堂上,钢琴伴奏就会显得很重要了?

  王士魁:钢琴伴奏也是一样,能弹钢琴伴奏的、能写总谱的人的艺术修养还是很高的。我起一个《梅花引》的前奏,一个是外在的大和弦,一个是内在的小和弦,带给大家音乐感觉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通过旋律可以表达出不一样的情绪。交响乐看似没有歌词,实际上整个音乐本身就是歌词。音乐让人产生联想,一旦有了歌词,相对来说音乐内容便有了指向与限定。

  启发式教学,立竿见影

  谈及在声乐教育的特点时,王士魁教授说:“在声乐教学上是不可能一样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手段,教法。但是在共性的审美上,你的教学方法,技术有没有达到一个标准,这是共性的。我们在教学中也在不断地探讨,看看用什么手段会更好一些。大家都在研究启发式教学,但是要看谁的方法通俗易懂。其实,对老师来说,是复杂化,对学生来说,是简单化。老师启发式教学,落实到每一个孩子的身上,一个学生一个方法,一天一个方法,为什么?因为学生一天一天在进步,这就要求老师要科研,要进步。”

  记者:不管是听您的讲座,还是在您的教学课堂上,您经常会用“讲故事”或者是“笑话”的形式来启发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