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品”到大片 13岁贺岁档“女大十八变”

2010/12/26 10:05:25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以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为标志,国内电影市场出现了贺岁档。在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贺岁档有着“青春期”特有的激情和躁动,在一个个票房神话的感叹背后,又往往伴随着一次次论战的反思。

  以1997年冯小刚的《甲方乙方》为标志,国内电影市场出现了贺岁档。在国产电影票每年超过30%的全球第一增幅,平均每天增加近2张银幕的牛市大背景下,虽然只是短短13年的发展,国内贺岁档却有着“女大十八变”的惊喜。在中国电影的黄金时代,贺岁档有着“青春期”特有的激情和躁动,在一个个票房神话的感叹背后,又往往伴随着一次次论战的反思。

  这是中国电影最赚钱的金矿,也是令大师名导“身败名裂”的江湖。盘点贺岁档是在岁末对中国电影发展与现状的一次解剖。因为,读懂了贺岁档,你就读懂了中国电影。

  A

  从一部片到近百天

  “贺岁”概念出自梨园传统。每到岁末,梨园的大小名角们都凑在一起不计报酬地进行几场演出,答谢票友。而电影“贺岁片”则是上世纪80年代从香港传入内地的。1995年春节期间,成龙主演的《红番区》作为引进片公映,这是内地开始有贺岁电影的一次标志性的运作。随着冯小刚的贺岁喜剧一年一部“没完没了”,基本固定在每年12月的中下旬上映,逐渐让观众养成了“不见不散”的贺岁档固定观影习惯。

  从2007年开始,贺岁档急剧扩张,从往年新年前一周时间,变成从头年的11月下旬一直延续到第二年年初的春节。至2009年末的贺岁档,因为虎年春节来得晚一些,造就了一个创纪录的93天“悠长档期”,50余部影片轮番上阵,创造了32亿元票房,其中仅春节7天的票房就超过3亿元,比上年同档期翻了一番。

  而随着市场的更加成熟,国产电影在安排档期时将更加追求细分市场,贺岁档(12月)、寒假档(1月)、春节档(2月)的划分将更有指导意义,适合不同影片各自的特点。

  从“小品”到大片

  《甲方乙方》及其后冯氏贺岁喜剧的成功,可谓冯小刚乃至中国电影人在中国电影市场跌入寒冬冰点的一次自救行为。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真金白银的票房最能刺激资本的冲动。2002年贺岁档,张艺谋的古装武侠大片《英雄》以2.5亿的票房创下了当时国产片的票房之最,它的成功标志着国产商业大片时期的开始,贺岁档由此从“小品”升级到大片纷争的时代。

  《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这3部早期电影,被认为是冯小刚贺岁喜剧的代表作,典型的“大荒诞、小真实”的社会轻喜剧,葛优所代表的小人物非常有群众基础。但冯氏贺岁喜剧从诞生之初就受到专家的批评,主要源于“小品串联”式的结构,而与此同时,这种小品串联式的结构却极大发挥了葛优等“侃爷”的特长,这也符合了当时中国观众的欣赏习惯。

  进入新世纪,各大城市开始陆续建设现代化的多厅电影院,同时电影票价高涨,大片首轮票价甚至到了80元。在DVD家庭观影已成习惯的时代,怎样把观众拉进花费不菲的电影院更是中国电影的当务之急。讲求大场面、大效果,非大银幕不能感受其震撼的“中国式大片”成了唯一的药方。贺岁片也由此开始了从舌头到拳头、从故事到眼球的异化。

  2002年12月20日凌晨零时,《英雄》的零点首映场在全国各大城市启动,点燃了冬天里的一把火。第一次汇集华语影坛的明星大腕,第一次拍卖音像版权上千万,第一次剧组包飞机宣传,第一次拿出1000多万元做轰炸式宣传……张艺谋的制片人张伟平用了很多极端营销宣传方式,最终炸出了2.5亿票房。《英雄》的横空出世,让业内人士感慨自己“对票房太没有想象力了”。

  无论对《英雄》的争议有多少,不能否定的一点是,在中国电影发展的特殊时期,这颗“核弹”的引爆有着特定的贡献和意义,电影作为典型的“人气产业”被彻底激活。1998年,一部《泰坦尼克号》拯救了多少家濒临倒闭的影院已经无从考证,而在2003年《英雄》下片之后,一些影院组织员工到“新马泰”旅游作为奖励。此后《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以大投资、大场面、大导演、大明星、大手笔宣传为特征的大片成为贺岁档的代名词。

  C

  从一元到多元

  冯小刚的喜剧片一直称霸贺岁档,直到2002年《英雄》横空出世,掀起了大片时代。2005年满城尽映“黄金甲”的盛况就是这个时期的缩影。在贺岁档的“一元”寡头时代,大导演的大片基本形成了默契,你方唱罢我登台,玩的就是“老王不见面”。而今年贺岁档,观众看到了陈凯歌、姜文、冯小刚三大导演联袂上演的“三国杀”。

  真正让贺岁档形成规模,从一元走向多元,还是从2007年末的贺岁档开始,当年有《投名状》、《集结号》、《长江七号》、《大灌篮》4部过亿大片,其中《投名状》、《集结号》携手过2亿,贺岁档首次一山容纳二虎。到了2008年末的贺岁档,更有《梅兰芳》、《叶问》、《非诚勿扰》、《赤壁(下)》、《疯狂赛车》、《游龙戏凤》等多部过亿大片。

  2002年全年中国电影票房9亿多元,不及今年贺岁档12月一个月的票房。在一元时代,一部大片再疯狂票房也有限,而在多元格局下,规模效应令贺岁档票房激增:2007年贺岁档票房8亿,2008年贺岁档票房10亿,到了2009年,这个档期票房达到32亿元。借用经济学概念,贺岁档这个“企业”凭借流水线生产,产品大量丰富,令效益猛增。今年12月上映的4部大片,《赵氏孤儿》和《大笑江湖》票房有望过2亿,《非诚勿扰2》和《让子弹飞》则有望过5亿。

  多元化的发展更体现于贺岁档各种类型影片的涌现。今年也许是贺岁档品种最多的一年,贺岁档发展到如今,已经彻底与单纯的喜剧定义告别,也由一家独大彻底转化为百花齐放。

  D

  从内耗到共赢

  如今的贺岁档已经成为一部绞肉机,在混乱的绞杀中,你可以放炮可以落泪,就是不能悄无声息。剧组明星在天上飞,发行人员在影院跑,为的就是攻下或守住银幕上的阵地,直到“票房过××亿”的“集结号”响起……

  2009年12月的教训血淋淋。《剌陵》、《风云2》、《三枪拍案惊奇》和《十月围城》4部国产大片“群殴”,结果互相挤压空间,4部片子都未达到预期目标:《十月围城》虽然口碑很好,但3亿票房远远没有达到预期;高喊“一枪一亿五,三枪四亿五”的《三枪拍案惊奇》票房也只有2.5亿,靠成本低的优势赚钱。

  今年,《赵氏孤儿》《让子弹飞》《非诚勿扰2》3部大片成就了史上最牛的贺岁档,无论从导演、演员、质量、话题等各个方面都是整体水准最高的一年。而陈凯歌、姜文、冯小刚三位大导演也早早表态:拒绝内耗,力求“人人有饭吃”。陈凯歌的《赵氏孤儿》率先“孔融让梨”,上映日期由原定的12月18日提前到12月4日,令影迷和院线担心的“自相残杀”局面得以缓解。用更宽广的视野审视今年的贺岁档,今年已不再是三大导演之争,而是华语片的类型之变、质量之争。

  更为重要的是,今年贺岁档是事关国产电影命运的一年。贺岁大片不仅肩负着完成年度票房首次过百亿的“历史使命”,更是一次自我救赎:多年来,国产大片靠忽悠骗取高票房,信用口碑严重透支。国产大片的“信任危机”让观众再一次投入好莱坞大片的怀抱。去年贺岁档《2012》和《阿凡达》在贺岁档一头一尾反客为主,即是明证。而今年贺岁档国产大片不再单纯凭借垄断市场资源、铺天盖地的宣传抢钱,而是靠质量赚钱,靠口碑赚钱,无论是开心还是落泪,都让观众心甘情愿,而不是“上当受骗”。

  经过13年的发展,我们的贺岁档已经进入“从量变到质变”的阶段。贺岁档要再上一个台阶,我们的贺岁大片需要从垄断的粗放式经营转向精耕细作、“低碳”的可持续发展,完成从单纯追求票房GDP到追求观众“幸福度”的转变。

  本报记者 卫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