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毛逝世20周年祭 红尘滚滚真如一梦(图)

2011/1/4 11:05:37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陈田心:三毛后来读书的经过很多人知道,她虽然比较纤细一点,但面对一些事的时候,想法却更澎湃一点。陈田心:我父母从没有出去过,就是那一年,突然说要去欧洲,第一站就到三毛那里。

三毛与父母在一起

三毛与父母在一起

三毛与荷西在家中

三毛与荷西在家中

三毛与王洛宾

三毛与王洛宾

鲜明的个性成就了三毛,也伤害了她自己

鲜明的个性成就了三毛,也伤害了她自己

  三毛逝去已20年。红尘滚滚,真如一梦。

  八零后、九零后的朋友们,或许对她不甚了解,但这位似乎永远穿着牛仔裤、永远在路上的女作家,曾以其文字,点缀过六零、七零后等无数人的青春。那些文字,与爱有关,与壮游天下有关,有智慧、有性情。读她,念她,永无止息。

  读她,就万水千山走遍。

  犹记当年一本 《闹学记》在班中悄然传阅,课间,大家都说起了书中那句“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天一过冬来到,收拾书包好过年”。少年心情,原来出奇一致。

  她的特立独行,曾久久鼓荡着读者的心,无数人因欣羡而追随,很多人,从此天涯孤旅。她浪迹撒哈拉,在其笔下,荒漠是何等浪漫,虽非大漠孤烟、长河落日,但同样壮丽,壮丽的是人心,她笔下,人心就是整个宇宙。而其宇宙,谁人能测?比如,她曾千里奔赴西北,与一位老人相伴许久,流言蜚语,在所不计。比如,她弃世前曾写信给贾平凹,尽抒向往,笔下,文字与心灵共孤独,也有惺惺相惜意。滚滚红尘中,无数庸人“凡客”,能做到者,又有几人?

  曾几何时,一曲“梦中的橄榄树”广为传唱,旋律中,有她在。她编剧的《滚滚红尘》上映后,她的一缕芳魂,也永远蒸腾于滚滚红尘,丝袜绕颈,窒息身亡。

  面影犹在,文字长存。毋庸讳言,她并不漂亮,而平凡躯壳内,是那样一颗丰盛、饱满的心,时隔20年,仍鲜活跃动于读者眼前。

  民间计年,20年是个特殊数字,常见有“20年后,又是一条好汉”之类,以20年来形容时日之悠远,与等待之极限,有沧海桑田的意味。而匆匆,三毛故去已然20年了,对三毛的阅读,仍绵绵不绝,其作品,经住了时光淘汰,在大卖,在长销。江山代有才人出,也代有丽人出,无数所谓美女作家相继出没,而三毛,依旧独一无二。那些朝升暮坠的“偶像”们,逊色何似!

  她喜爱漫画人物三毛,但也曾戏言笔名的另一含义,即她的作品很一般,“只值三毛钱”。幸好,时光如水逝去,她的作品,并非她自己所估量的那么廉价。

  数年前一个秋天,记者曾去台湾采访,在暮色中看着阳明山、淡水河,想着,这就是三毛笔下一些故事发生之地,忽然很感慨,那样一个其实很孤独的女子,写尽了这繁华人间,然后,兀自凋零。

  幸好,有文字与故事,世间流传。

  其实,我们何尝又真正了解她呢?即便是她的离去,是因病厌世?为情所困?为盛名所累?更何况,其经历、其文字,万般皆是谜。留些谜团也好,莫猜莫论,逝者安息。

  20年了,今天,可以找时间,翻一翻她的书,回味一下,那些故人故事。本报记者 王锋

  三毛年谱

  1943 3月26日出生于重庆,浙江省定海县人,取名为陈懋平

  1946因为觉得 “懋”字麻烦,三毛就把它去掉。改名陈平

  1948随父母迁台,入台北国民小学读书

  1954入台北省立女子中学

  1955初二,受墨汁涂面打击,以及为看小说开始逃学。后休学在家

  1956一度复学,后正式退学。开始练习写作、音乐、绘画。切腹自杀过,获救

  1962以陈平名义在现代文学发表第一篇作品《惑》

  1964得到文化大学创办人张其均的特许,到该校哲学系当旁听生,课业成绩优异。初恋

  1967初恋失败,赴西班牙马德里文哲学院留学。圣诞初结识荷西

  1968与荷西分别。漫游欧洲、巴黎、慕尼黑等地

  1971返回台湾,任教于文化大学和政工干校

  1972与一德裔男子相恋,结婚前夕,未婚夫心脏病突发猝死。冬,再赴西班牙,重遇荷西

  1974进入撒哈拉沙漠

  1974 7月,与荷西在沙漠小镇阿尤恩结婚

  1974 10月6日,以笔名“三毛”在《联合报》发表作品《中国饭店》

  1976夫妇移居大加纳利岛。5月,由皇冠出版社出版《撒哈拉的故事》

  1979随荷西到拉芭玛岛生活。9月30日,荷西海底捕鱼时意外丧生。回到台湾

  1980 5月,重返西班牙和加纳利,开始孀居生活

  1981 11月,开始中南美之行

  1982 10月,返回台湾任教文化大学中文系文艺组。游记《万水千山走遍》出版

  1984赴美度假治病

  1985一度丧失记忆,神经错乱

  1986 10月,正式回到台北定居,被台湾多份报刊评为最受读者喜爱的作家

  1988 6月12日,给“三毛爸爸”张乐平写第一封信

  1989 4月,曾回大陆探亲;同年开始创作电影剧本 《滚滚红尘》

  1990《滚滚红尘》获金马奖八项大奖

  19911月2日,因子宫内膜肥厚入荣民总医院检查治疗。1月3日,进行手术。1月4日凌晨,在医院以丝袜绕颈窒息身亡。享年48岁。

  大姐陈田心:她在自己世界中不出来

  独家约稿

  在台湾,三毛的姊弟、晚辈为数众多,感情深厚,但在三毛的父母相继过世后,唯独三毛的大姊陈田心,曾与三毛一同度过幼时在大陆的童年生涯,并且一路看着三毛从叛逆,到流浪,到悲伤、潇洒,甚至最后走上自杀的路。这位三毛眼中的大姐,从教三毛识字、看书开始,始终与她口中的“小妹”相知相惜,也最能理解三毛的特质与人格。

  她很纤细,想法却澎湃

  问:三毛的闹学与自闭其实大家都了解,到底什么原因造成的?

  陈田心:三毛后来读书的经过很多人知道,她虽然比较纤细一点,但面对一些事的时候,想法却更澎湃一点。

  她在小学时候还好,但当时体罚被人当做习以为常,罚站、拿椅子都很常见,像我一样的学生也不敢反抗,当时多半就接受了。但陈平就是不接受,她心中有不平、受屈辱的感觉,甚至会进一步想,我既然没做错,为什么要被处罚?

  三毛的自尊心很强,说不愿上学就不愿上学,不是说一说就算,她真的不去,而且越来越严重。当然我父母也试着要带三毛上学,只是最后还是没办法。三毛对一切循规律的事都觉得很累。整天坐着又觉得很无聊,自己在家反而看书看得更多,所以自己决定不去读。

  她在外活泼,在家却不太讲话

  问:能谈一下三毛的感情世界与男性朋友吗?

  陈田心:其实她的男性朋友很多,未必是男朋友。像王恒,我妹妹从小认识他,三毛每段感情他都在旁边支持她,到现在还是我们家很好的朋友。荷西走了后,因为三毛很伤心,王恒几乎天天来安慰三毛,和一个开画廊的朋友,天天在聊天、安慰她,还弄了些碟仙的事情。

  三毛很得异性欣赏,所以很多人都蛮欣赏她。三毛主要的感情对象应该是一个德国人,非常爱他,年纪比较大。后来因为心脏病去世,三毛很难过,所以才再出国。

  问:能谈谈你们家人对荷西这件事的感觉?

  陈田心:我父母从没有出去过,就是那一年,突然说要去欧洲,第一站就到三毛那里。结果荷西就走了。因为父母在,所以三毛没有跟着走(自杀),如果不是神把我父母放在那个时间、那个位置上,让她一个人在那边,她一定也跟着走了。

  其实三毛第一次遇到荷西的时候,没想到共度一生。但再去的时候,她已经历尽沧桑,或许觉得单纯也是一种美丽,因此决定结婚。讲起来,三毛其实很像现在时下的青年——我的婚礼,自己决定就行。

  其实也奇怪,荷西这么会潜水的人,在浅海也会出事?三毛还亲自用手去挖他的坟墓。我们都知道,她这些年的心其实已经走了一半,人活着,心未必在这,影响所及,她后期作品就没有这么阳光。

  问:后来三毛回台湾定居,难道没有办法改变?

  陈田心:三毛不是很喜欢人嘈杂,她在外面很活泼,到了家里却不太讲话。她的内心一直想缩起来,但又要和其他人相处,所以得打起十分精神。四处交际对她是很辛苦的一件事。三毛吃东西很不讲究,几乎每天只吃一顿,尤其写作的时候,几乎废寝忘食,让我妈相当心疼,可每次劝她吃饭,她总说,“你不要进来,不要打断我。”

  像她在拍《滚滚红尘》的时候,常和导演、林青霞在房子里排戏、讨论剧本,都不准我们去,也不开门,便当放在门口也不拿,闭关了非常久,我们真的怕她饿病了,可她就是不理。

  她对名淡漠,“三毛”都不想做

  问:你怎么看这个名作家妹妹?

  陈田心:她的一生很辛苦。三毛曾说,姐姐,我活一世比你活十世还多。我从小叫她妹妹,但她常说我不够勇敢,不敢真实地面对自己,活在别人期望的角色里。她说,我不是,我要做我自己,不在乎别人怎么看。

  问:有想过她会自杀吗?

  陈田心:我们都知道她可能有这一天,但不是那个时候。她还曾和我说,下个月要到香港颁奖,也叫了洗衣机下礼拜要送来,一切日常生活都在进行。可能因为太敏锐了,她也许担心得了癌症,以为自己生病了,可是检查结果什么事都没有。

  三毛初中时有类似的事,可是没这么严重。其实她是个相当注重整齐、漂亮的人,从不愿意以睡衣示人,连在家看她穿睡衣的时间都不多,怎会穿睡衣离世?

  三毛在自己的世界中,不会出来,她的内心已经够辛苦,自己对自己都已经精疲力竭。她对名看得很淡了,她常说,连三毛都不想做了,很怕见记者,没有体力。三毛又容易紧张,如果第二天有访问,前一天晚上就睡不着觉。我曾问她,你不是很会演讲吗?但她说,我很容易紧张。她是一个很需要安静的人,变成公众人物,增加了很沉重的负担。(本专访由《三毛:1943—1991》作者师永刚独家提供,本报有删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