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媛媛多部作品被影视公司买走影视版权(图)

2011/1/5 16:05:23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老实的”薛媛媛成为近年来在长沙长期默默耕耘后赢来创作丰收的一位女作家。”  薛媛媛说:“我在《湘绣女》中写红月这个女人,是赋予了桃江女人和长沙女人的特点。去年5月,薛媛媛去了云南西双版纳州、红河州、德宏州的19个农场、34个分场和80多个生产队,历经五个多月,采访了592个第一代湖南人。

薛媛媛

薛媛媛

  对于薛媛媛来说,过去的一年是丰收的一年:短篇小说《湘绣旗袍》被北京空政影视艺术中心买走电影版权;长篇小说《我是你老师》被长沙影视集团买走电视版权;中篇小说《雕花床》和《你要去北京》同时被长影集团长春电影制片厂买走电影版权,《你要去北京》由著名女导演杨晶执导,下月将在桃江开机;最受关注的要数去年6月由人民文学出版社出版了她的长篇小说《湘绣女》,这部30多万字的小说出版后好评如潮,几个影视公司正在抢购这部小说的影视版权。

  “美人窝”里走出来的作家

  “桃江是美人窝”,当第一次见到薛媛媛并知道她是桃江人时,脑海里会立即跳出这句话。美丽并不单指女子的形象,更重要的是她的聪慧和灵性。薛媛媛是位作家,她的出类拔萃就源于她的聪慧和灵性。

  薛媛媛出身在干部家庭,可小的时候就躺在姑姑嫂嫂的怀抱里,听她们讲桃江美女的故事,她的作品多是来自她对家乡的体验和感悟。她到长沙工作后,又对湘绣产生了浓厚兴趣。她在她感悟的湘绣里像是遍地栽种了故事,一个女子平常的落泪或畅笑,都可以引出像老妈妈纺线那般无休止的话题。

  灵动是女作家特征演绎,这种美是鲜活生动的,又是富有诗意的。薛媛媛的文学创作就有充分的展示。同是一人一物一事,她能从坚强、刚烈中看出温柔与飘逸,从枯燥、苍白中看出丰润与绚丽,从而使读者从她的作品中读出全新的神韵。作为作家的她更能用灵动的技巧提升作品,从构思、谋篇、布局到新鲜出炉,总是在起伏跌宕中让读者与小说中的人物同悲共欢。从她的中篇小说《雕花床》、《外婆》、《美女秀梅》、《飘失的红格子》到长篇小说《六三班的成长报告》和《我开始烦恼了》等,非常能看出她的匠心。而《湘绣旗袍》《湘绣女》是最能体现薛媛媛特色的作品,两部作品已赢得国内外文学界众多的赞誉。

  “老实”成就了薛媛媛

  著名评论家贺绍俊在《文艺报》上评说:“‘老实’成就了薛媛媛”。

  “老实的”薛媛媛成为近年来在长沙长期默默耕耘后赢来创作丰收的一位女作家。近年,她以一系列的女性和本土题材的小说,引起了文学批评界和国内外的广泛关注。《湘绣旗袍》在《北京文学》发表后,被《新华文摘》、《小说选刊》、《小说月报》纷纷转载,进入2007年中国小说年度排行榜,评上中国小说十佳小说,荣获第十三届小说月报百花奖。去年十月《湘绣旗袍》是湖南小说类唯一进入全国鲁迅文学奖终评的小说。

  薛媛媛以老老实实的态度对待自己,从而形成了她的写作个性——自然美风格。她不以华丽取胜,也不会抢夺眼球,但她的自然美是持久绵长的,给小说带来了耐人寻味的意境。贺绍俊说薛媛媛像棵树,扎根大地,向天空伸展枝叶。著名评论家张茹说:“薛媛媛的《湘绣女》流淌着纯净的文字,书中的红月是一名外柔内刚的女子,她的生命宛若一支娇艳欲滴的玫瑰,那双黑醋栗眸子洞悉着人间百态。或许天生拥有玉容美貌的女人,其命运往往流露出复杂的色泽,生命的坎坷和心灵的焦灼使其成为人类的传奇。”评论家余三定说:“在文学史上,沈从文在《边城》《潇潇》等作品中曾成功地塑造了多个美丽清纯多情的湘女形象;在薛媛媛的《湘绣女》里,湘女不但是美丽、清纯、多情的,而且是特别富有生命的韧性、特别富有执著的人生追求的,我认为这是薛媛媛的探索,也是薛媛媛的成功。”

  薛媛媛说:“我在《湘绣女》中写红月这个女人,是赋予了桃江女人和长沙女人的特点。我出生在桃江城并在那里生活了25年,桃江女人,内秀而带点笨拙,但很认真。我又在长沙工作了23年,长沙女人,聪慧而带点乖巧,但很多情。湘女多情也就说的长沙女人。桃江、长沙两地的文化存在着很大差异,但都能成为女人的经典。我把两地的经典集合到了红月身上。”这正是一个作家的高明之处,也是薛媛媛的过人之处。她不管对过去的还是今天的生活题材,都本着一种思考的态度,反复地去玩味,去琢磨,从而形成表达出自己强烈感觉与感受的作品。没有政治图解,也没有人云亦云,真实地表达作品的内核与走向,这也是她的作品能这样引人入胜耐人反复咀嚼的原因。

  为人民孜孜不倦写作

  薛媛媛说:“在诸多事业中你选择作家作为自己终生事业,就意味着对社会对人民负责,为人民孜孜不倦地写作。”写作是辛勤而寂寞的,但薛媛媛愿意在这种寂莫里耕耘。目前,她正在着手创作一部有关1959年11万湖南人在云南屯垦戌边、五十年开垦橡胶林的长篇小说。

  去年5月,薛媛媛去了云南西双版纳州、红河州、德宏州的19个农场、34个分场和80多个生产队,历经五个多月,采访了592个第一代湖南人。“‘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昔日风华正茂,今日风烛残年了。当我看到他们满头白头,满脸皱纹就想,他们的确是回不去了。为了中国的橡胶事业,他们是把故乡当异乡,把异乡当故乡啊!当我看到他们还原封不动地保留着当年湖南慰问送的杯子和床单;看到他们自己出资立碑和自费出书来纪念支边五十周年时,眼泪扑漱漱下。”

  “我会尽心写下这段历史。” 薛媛媛说。记者 田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