贾平凹
2011北京图书订货会的开幕也意味着新一轮图书大战的打响,2008年凭借《秦腔》获得第七届茅盾文学奖的贾平凹,历时4年成稿64万字的最新力作《古炉》被认为是本次订货会上最厚重、最受期待的长篇小说。
发布会现场首先播放了《古炉》的专题纪录片,片中,贾平凹用地道的商州口音为大家讲述了创作背后的心情故事。四年来,《古炉》三易其稿,全是手写,用了300多支签字笔,贾平凹说:“我感激那三百多支签字笔,它们的血是黑水,流尽了,静静地死去在那个大筐里。”当初,《古炉》的稿子送到出版社时是用了一个超市里的那种大环保袋子拎着,里面是六大本正反两面都写字的稿子。
接受记者采访时,贾平凹说,写“文革”既是使命,又是宿命,作为一个参与过、了解过那段历史的人来写,有感觉,也会更扎实,如果让一个没有经历过那历史的人写,就和现代人翻唱民歌一样,丧失了本真的味道。贾平凹表示:“这本书归根结底还是写人,写人性。”
贾平凹称,他的创作追求就是用中国传统美的表现方法真实地表达现代中国人的生活和情绪,他一直在朝当代小说民族化的方向努力着。他认为,《古炉》是他迄今为止表现小说民族化最完美、最全面、最见功力和深度的文本。相比于《废都》《高老庄》《秦腔》等,创作《古炉》的过程是更为愉悦,更加得心应手的。《古炉》的故事和人物,是实际存在过的,虽然也如《秦腔》的故事一样都是些日常生活琐事,但却在这种日常生活的铺叙中显现着悲剧的必然,而且因为题材本身的性质,情节的张力要比《秦腔》大得多。“写作就是我最重要的生活内容,写作之外的事情都不喜欢,家务从来也不管,也不是好父亲好丈夫,家里什么事都不管,单位里开会,我也不管,因为人的一生干不了几件事情时间就过去了。”他表示,自己没什么别的本事就是写字,虽然年龄也不太小了,但是写作还是很用心。交稿后还会忐忑不安,作品出来后还要听听人家的反映,同时还有点兴奋,就像刚开始创作的心态。每年还要到最发达地方和最贫穷地方跑跑,接触社会两极,“至于下一部写什么东西,只有等一段时间,灵感来了再写,但是可能写得有些慢。”
贾平凹习惯“缓慢”的写作,“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围绕,然后爆发,节奏要把握好,像骑自行车一样,高手骑的是最慢的,拉二胡高手也是最慢的,小说也应该是这样,慢慢写才能把心情、感觉写进去,把小说的味道写出来。写作过程中作家最难把握的就是节奏。”长达64万字的《古炉》是厚厚的一本,对于现在流行的“轻阅读”,贾平凹表示,“希望读者不要像看电视连续剧那样读长篇小说,慢慢悠悠地阅读,才能看得进去。”
推荐新书新杂志
郭敬明签了5000册
郭敬明与旗下两位女作者笛安、落落的新杂志和新书发布会,与茅盾文学奖获得者贾平凹的新书发布会同天举行。
在《最小说》之外,发布会上,郭敬明又宣布,为“校园女王”落落和新生代文学新锐笛安分别成立工作室,来主编两本新锐文学旗舰杂志《文艺风象》和《文艺风赏》。郭敬明介绍说:“《文艺风赏》重在‘赏’,逢双月出版,由新生代创作者在这个平台上去尽情展示传统文学、严肃文学、先锋文学的魅力。严肃文学不是不好看的,有很多可以感动人的力量。逢单月出版的《文艺风象》走清淡温暖的‘治愈’路线,利用文字、摄影、绘本、图片等诸多形式,全方位挖掘文学、话剧、服饰、家居等日常生活中的文艺美感,力图打造出豆瓣范儿的杂志形态。”
发布会后,郭敬明还率队在中关村图书大厦签售新书,最终签出5000多册,虽然逊色于元旦他率队在上海首签时创下的逾17600册的全国签售纪录,但是人气依然笑傲书市。
本组撰文 新报北京电
记者 仇宇浩 摄影 新报记者 李宝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