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访冯小刚:你得让观众习惯你的不拘一格(图)

2011/1/10 19:33:14 作者:nvwu 来源:女物娱乐网
《天下无贼》、《夜宴》是冯小刚尝试转型的两部电影,其更多地增加“明星”、“特技”等等元素,让冯氏贺岁片更加商业化。冯小刚继续挑战自己的极限,尝试以灾难题材进军商业电影市场,《唐山大地震》是冯小刚个人票房创纪录的作品。

导演冯小刚

导演冯小刚

  冯小刚:成败不是最重要的。其实我作为导演,包括姜文,还是更在乎,银幕下的观众是不是和银幕上的故事和银幕上的人物发生了一种关系。要走心,要上头。我觉得我这个电影,还是与很多观众的内心发生了关系,产生了共鸣,像喝了一口很烈的酒,是很上头的。看完了有点儿纠结有感慨,甚至还会对照检讨自己一番。有的观众看完《非2》说:“我想看一喜剧,结果你把我弄得泪流满面。”但是我不认为这是一个不好的评价,就说明他走心了,这个对我来说很有成就感。

  谢晓:如果他这次真的拿了第一,那肯定会是一个话题,您会不会介意?

  冯小刚:实话说,姜文不太顺,背了十年,我顺了十年,媒体影评观众都想还他一个公道。所以会加倍地肯定和赞扬老姜。对他胜出会表现得很兴奋,这是可以理解的。如果他连续胜出,十年后媒体的兴奋点又会转移到别的导演身上去。另外从票房成绩上说,我也不能老自己挑战自己啊,是吧?我还希望我能挑战别人呢。

  谢晓:我们以前都说三大导演,姜文现在加入,可能要变成四大了。

  冯小刚:这都是别人封的,我还被认为不入流呢。当初媒体评出当代一百个中国电影导演,我都没在里面。不能太在意这个。

  谢晓:您怎么看坐着挣钱还是站着挣钱这些议论?

  冯小刚:其实怎么挣钱都行,姿势不重要,跑着挣钱也可以。站着挣钱是一种比较清高的说法。能创造财富,都是很值得骄傲的一件事。最丢人的是赔钱。

  谢晓:现在中国,大家都知道您是毫无疑问的商业导演,其实最应该向好莱坞进军的不应该是您吗?但《夜宴》之后,您并没有奔着那个方向去。

  冯小刚:现在好莱坞啊,一个个在想往中国进军,咱们扔下这热锅进军那儿?中国文化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强势,那么有影响力。汉语的创作在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知音。我的商业片和好莱坞的商业片不是一路子,和香港的也不是一路子。我不是照他们的方抓药的。我的路子就是接中国的地气。

  谢晓:那您是放弃了?

  冯小刚:我就好好做我的中餐吧。我在中餐里加奶油,中国人吃着不对味,西方人也不会觉得我做的是西餐。

  谢晓:之前吴思远也说过现在中国电影有点出现泡沫,不知道您认不认同他的说法?

  冯小刚:其实大家有点过虑了。首先绝不是因为这几个导演的存在而使别的人不赚钱,还有就是,电影票房不好的时候大家一片悲观情绪,电影好了,就说是虚火。甚至还有记者写中国电影“唯GDP论”。我想说那你做这个产业,你不要产值,那你干吗?大家比着不卖钱啊?总不能开倒车吧?其实市场是公正的,也是严酷的,你不用担心,所有的东西市场都会给出结论,然后让你各归其位。我们不能总是试图人为地去干预这个市场,这个市场实际上谁也干预不了。

  关于冯式品牌

  “在观众那儿我不会成为孤家寡人”

  为什么是冯小刚?中国电影市场狂飙突进的这些年里,冯小刚成为弄潮儿,因此这个论文命题被业界研究了无数遍。冯小刚的答案永远是,观众。又因为票房由观众决定,又引出“唯票房论”的论战,冯小刚是坚定的拥趸,在他看来票房是检验电影的唯一标准。接地气的冯小刚电影一度成为中国老百姓的最爱,不过,中产阶层的《非2》以后,冯氏幽默会不会渐渐被冯氏悲情所替代,却是最广大人民群众所关心的。

  谢晓:您觉得就是有了品牌之后对自己的创作其实是有一点点局限吗?或者说觉得完全是有益的,我上次采访姜文,他就说我不希望有品牌,品牌会把自己局限住。

  冯小刚:它是一个双刃剑吧。如果你做商业电影,要没有品牌的话是很难的。现在这个春拍、秋拍,这些前卫艺术家,这些在中国最一线的艺术家都形成了自己的品牌,被资本追逐。而我并没有觉得这些艺术家因此丧失了想象力,丧失个性,反而让他们的创作更加的自由。这方面电影界其实发展得有点儿滞后,大家总是有很多的思想包袱不能丢下,思前顾后,不能轻装前进。品牌给导演带来的好处就是,你有了更多的创作自由。你也有了选择不同尝试的权利。

  谢晓:您觉得您的商业片跟其他导演的是不是还有很大区别?

  冯小刚:我没有按着所谓的一个商业片应该有的那些要素,完了照方抓药。我就自己这样弄了,然后它也很商业。(但您不排斥类型化的商业片吧?)我不排斥,而且也有成功的。不然的话大家为什么要总结出好莱坞的那些规律来津津乐道。但是我觉得我这商业片,在商业片里是一个异类。也无法复制。

  谢晓:可以总结为本土化吗?

  冯小刚:是。是和中国人的生活步调一致。是接近真实的描述。

  谢晓:所以很多人都会有感触,看您的片不一定是被一些段子或情节吸引,而是说你很诚恳地对人生发的一些感悟也能够打动他们。

  冯小刚: 陈国富说的是对的,从《甲方乙方》开始一路下来,从《大腕》、《不见不散》、《手机》、《一声叹息》到《非诚勿扰》,它其实在商业的包装下,同时也记录了中国社会生活二十年间发生的裂变。观众哪一次不是乐完了,又在电影里照见了自己的时代,照见了自己的生活呢。

  谢晓:您觉得冯小刚品牌意味着什么呢?以前,可能大家都觉得只是一个票房。

  冯小刚:意味着信任和习惯吧。品牌就像你到超市去,有一新的牌子上来,做了很多的推广。但消费者习惯了,他一边看着这个新品牌的广告,一边走到熟悉的货架那儿顺手不假思索拿起的那样东西。这就是品牌的价值、力量。这回上海的院线经理跟我说,有很多团体包场,一个月之前就开始订,订什么?“冯小刚那片。”我并不觉得作新的尝试,或者加进了更多自己人生的感受,就是滥用观众的信任。其实是对自己和观众更负责任。

  谢晓:冯氏幽默会不会随着您年龄的增长,越来越难看得到了呢?

  冯小刚:不会吧。比如说《非2》,他们问我是喜剧还是悲剧,我说它既不是喜剧也不是悲剧,它就是生活,是一种你我他都可能有的心情。它是跟生活血肉相连的一部戏。生活会不断地创造幽默,它不是刻意去逗你乐的。它甚至是伴随着痛苦的。幽默更多的功能是一种自我保护,是摆脱困境、化解尴尬的有效方式。

  谢晓:那您现在对自己的影片的评价标准主要是来自哪里呢?

  冯小刚:我觉得第一个标准是票房。票房还是很能说明问题的,因为它是一个可以被量化的标准,剩下的都是似是而非的,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

  谢晓:那比如说有媒体评论呢,或者说有身边朋友评论呢,您会在意这些吗?

  冯小刚:在意,但是我觉得在意评价和票房不矛盾。我们换一句话说,票房不好,没有人愿意看,肯定不能说它是一好电影吧。观众不是傻子。观众的冷热是最有价值最真实的评价。

  谢晓:但您看媒体经常夸这片子,可票房不一定好呀。就说媒体人跟普通老百姓,他们的欣赏眼光还是有区别的,这是矛盾的呀。

  冯小刚:所以,你看美国的影评人,对观众观影的选择影响力特别大。因为他完全不受任何因素的左右,就给出了一个中肯的评价。观众按着他的影评一看,哟,真说得对,回回觉得我拿这个当依据,我没花冤枉钱。长此以往建立起来了一个特别有说服力的权威性。我们的观众殷切期望我们也有这样几位帮着长眼的、看了影评不会花冤枉钱的权威。但是现在还没有。我如果是影评人,我一定要让自己树立这种权威,其他的神马都是浮云。

  谢晓:您要是看到批评的,一般第一感受是什么呀?

  冯小刚:和所有正常人的反应是一样的,不舒服。但我能够认清批评者是一个什么心态,一个什么动机写的。中肯的批评,即便不舒服,我还是会往心里去,嘴上不说,心里还是接受了。我觉得你说得对。但当我发现他是怀着某种很小人的动机,或者在一种非常拧巴的心态下批评的话,我要么就不答理,要么就针锋相对戳穿他的小人之心。

  谢晓:那有没有可能下次,您自己开心的时候,跟观众的开心不在一条线上的时候,怎么取舍?

  冯小刚:我对观众还是有判断的,我不会曲高和寡自说自话的。首先,你要尊重人的欲望,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创作接地气,你就不会和观众背道而驰。谁敢说自己只爱真理不爱钱,观众马上对他失去亲切感,甚至觉得他是个大骗子。

  主编手记

  来的都是知音

  这个贺岁档冯导明显是不给力的。除了参加了有限的几次发布会,上片前一个专访都不做。面对姜文的大军压境,他反倒落得个轻松。直到看过片你才醒悟,冯导噤声是太聪明的举动。他真的不好提前告诉你某个答案,或会让你循着习惯提前透支你的情绪。他将评判权直接交给充满好奇的每位观众,看过就有发言权。来的都是知音,有过去的,更有未来的。现今的冯导有多少知音,最终的票房终将见分晓。

上一页123